第9课时
练习课
教材第28~29页“练习五”。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迅速地计算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读题、审题的过程,培养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3.提高学生观察、倾听和表达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一、回顾旧知,复习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加法和减法,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相关的知识。
师生一起梳理,课件展示加法和减法的相关知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对加法和减法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看谁掌握得最好。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对加法和减法的相关知识有全面的把握,在自主练习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5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二、基础练习,巩固所学
1.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五”第1、3题。
第一次出现含有大括号的图,这是求“一共有多少”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教学时,让学生先叙述图意,并提出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再列式进行解答。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加法和减法含义的理解。
2.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五”第2、4题。
通过5以内加减法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纵向观察,使学生感受到:交换相加的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数的组成中3个数之间的关系。
3.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6题。
本题是看图列式,有两组图,每一组既是让学生复习1~5的加、减法的看图列式题,又是让学生通过对每组两道算式的对比,从中直观地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练习时,教师应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填完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比每组中的左右两道算式,以小组为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及关系,然后派代表在班上自由说,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加、减法的含义。
4.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7题。
本题是5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学生第一次见到这种形式的题目,可以初步渗透函数思想。教师可以带着学生算一算,明白计算结果写在哪儿。独立完成后再读一读,初步感受变化的规律。但要注意:这里只是渗透,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
三、能力提升,发散思维
1.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五”第5题。
师:这题怎么解决?你是怎么想的?
先让学生自己算一算,再结合例题的情境,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示算式的意思,最后集体交流,看看哪些作品最能表达算式的含义。
【学情预设】 本题就是用情境展示“1个物品和4个物品合起来是5个物品”和“从4个物品中去掉2个物品,还剩2个物品”的过程,学生们大都能独立完成。教师可以展示一组示例。
2.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8题。
师: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情预设】左图中,水里面有3只螃蟹,岸上有2只螃蟹,要用加法表示图意。
右图中,藤上原来有5条黄瓜,摘下2条,藤上还有3条,要用减法表示图意。
师:要如何列出符合要求的算式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再结合由图中得到的相关数据信息,让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列出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也可能不同,只要图意与算式一致即可。
【学情预设】左图中,把岸上的2只螃蟹和水里面的3只螃蟹合起来,一共有5只螃蟹,可以用加法算式2+3=5表示;把水里面的3只螃蟹和岸上的2只螃蟹合起来,一共有5只螃蟹,可以用加法算式3+2=5表示。
右图中,藤上原来有5条黄瓜,摘下2条,藤上还剩3条,可以用减法算式5-2=3表示;藤上原来有5条黄瓜,现在还剩3条,摘下了2条,可以用减法算式5-3=2表示。
3.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9题。
师:本题是一个送信游戏,你知道游戏规则吗?
图中已经连了一条线,信封上的算式是1+1,邮箱上的数是2,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示例出发,找出游戏规则。
【学情预设】每个信封上都有一道算式,每个邮箱上都有一个数,算出算式的结果后,如果结果与邮箱上的数相同,就在对应的信封和邮箱之间连一条线,表示把信送到那个邮箱了。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按照这个游戏规则,同学们继续完成这道题,看一看是不是每封信都送对邮箱了。
师生一起完成连线,强调用尺子连线。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加法和减法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图意,无法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我们学习过的数学模型。通过对不同形式的问题进行练习、解答,能培养学生读题、读图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已有知识。
四、作业设计,检验成果
本节课是对5以内的加减法的综合练习,应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巩固了对5以内加减法算式的意义的认识,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加、减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计算5以内加减法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本课值得思考的是:在练习中要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图,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