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历史精品课件:人民版选修四专题一第三课 “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

文档属性

名称 镇江市历史精品课件:人民版选修四专题一第三课 “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3-06 22:2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唐太宗康熙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课标要求: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康乾盛世”的开创者
——康熙康熙是谁?清朝十二帝入关之前: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入关之后: (1) 清世祖 顺治 (1644-1661)
(2) 清圣祖 康熙 (1662-1722)
(3) 清世宗 雍正 (1723-1735)
(4) 清高宗 乾隆 (1736-1795)
(5) 清仁宗 嘉庆 (1796-1820)
(6) 清宣宗 道光 (1821-1850)
(7) 清文宗 咸丰 (1850-1861)
(8) 清穆宗 同治 (1861-1875)
(9) 清德宗 光绪 (1875-1908)
(10) 溥仪 宣统 (1908-1912)“圣祖‥‥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清史稿·圣祖本记》 康熙简介清圣祖仁皇帝
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
8岁登基
14岁亲政
69岁驾崩
在位61年
年号 康熙
(康,安宁;熙,兴盛)
万民康宁,天下兴盛(一)少年天子康熙即位之初面临怎样的形势?鏊拜专权三藩割据郑氏割据沙俄入侵葛尔丹崛起政治问题民族问题经济等问题中央:鏊拜专权三藩割据地方中华民族与欧洲殖民者的矛盾郑氏割据中央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满洲贵族与汉族人民的矛盾康熙即位之初面临的问题?如何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三藩割据郑氏割据沙俄入侵葛尔丹崛起(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1、削平三藩,巩固统一 (1673—1681)
根本原因:割据威胁统一、统治
直接原因:三藩叛乱
意义:
消灭割据,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吴三桂2、统一台湾(1683年)
设台湾府(1684年)
能统一台湾的原因:
统一台湾的意义:
加强联系、巩固海防、 促进开发、巩固统一
(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施琅平台千古,复台千古;
郑氏一人,施氏一人。
——施琅纪念馆 开发台湾民族英雄
郑成功(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士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曾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势以图……断乎不可弃……”圣祖览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三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江日升《台湾外纪》请回答(1)台湾“弃留”之争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2)施琅在该问题上的观点是什么?其理由有哪些?
(3)在该问题上,清圣祖做了什么决策?这一决策有何影响?
3、抗击沙俄,签定《尼布楚条约》(1685—1689)
手段:军事、外交
特点:平等协商
意义:
1.从法律上肯定了“两江一岛”属中国。
2.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3.维护了边境安定

(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雅克萨之战示意图雅克萨尼布楚雅克萨之战(油画) 1689年《尼布楚条约》规定: 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岭北河西属俄国,岭南河东属中国。4、三征噶尔丹,和善蒙古(1690—1697)
手段:军事:亲征
政治:多伦会盟
意义:
安定北方、巩固统一、巩固边防
(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  康熙时,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 自从噶尔丹(1644—1697)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喀尔喀部。喀尔喀部抵抗失败后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兵锋直指乌兰布通。背景资料 “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噶尔丹)乌兰布通古战场长城是中国古代修筑的一项伟大工程,不同时代的人对长城的评价毁誉不一。阅读材料:
材料一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
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唐·胡曾:《长城》
“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
连山绝谷势婉延,雄图自足制中外” ——清·杨鸾
“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痰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
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 ——清·赵翼(1)胡曾对秦朝修筑长城是怎样认识的?杨鸾、赵翼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如何? 胡曾:秦修长城,使天下苦不堪言,迅速灭亡,实际上指出修长城是秦亡的主要原因。杨鸾:高度评价修长城的历史功绩。赵翼:修长城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为后代留下了万世功业。材料二 (唐太宗曰):“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四夷自服,岂非善策乎┅┅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流弊中国,所获无己,岂如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
(唐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犯忌异类。”“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贞观政要》
材料三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士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昔秦兴土石之工,修建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康熙 (2) 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唐太宗和康熙不修长城的共同原因。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原因: ①国家强盛、社会安定、民心归附
②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
启示: ①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②维护国家安定与统一
③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 发展繁荣之原则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三征噶尔丹,亲善蒙古 抗击沙俄,签定条约 版图奠定
空前统一
开创盛世文治武功
臻于极致巩固统一维护主权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到南海诸岛思考:(1)结合相关史实分别评述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和巩固所作出的贡献。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奠基。
唐太宗: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在突厥地区设都督府和安西都护府;对吐蕃和亲。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康熙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平定噶尔丹叛乱;组织雅克萨自卫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空前巩固和发展,版图基本奠定。
(2)三者处理民族关系的共同方式有哪些? (3)康熙时期的民族问题与前两朝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战争、设机构、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侵略与反侵略斗争自主探究: 后人对康熙帝的评价问题观点一:称颂康熙是中国古代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史实见上观点二:认为康熙帝有才无识,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延误了历史的进程。(如:他处在一个巨变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变革;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但没有形成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的政策和制度;大兴文字狱)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对历史:八大贡献
第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
第二、统一台湾,开府设县
第三、抵御外侵,缔结和约
第四、亲征朔漠,善治蒙古
第五、重农治河,兴修水利
第六、移天缩地,兴建园林
第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
第八、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知识拓展历史上的台湾问题①公元230年,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等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
②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
③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统治38年(1624-1662)。
④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
⑤1683年,清军进军台湾。
⑥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⑦1885年,鉴于海防上的重要性,清政府设立台湾行省。
⑧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
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政府收回台湾。
⑩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致使海峡两岸再次分隔,祖国至今未统一。知识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