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参展方数量: 240个国家地区组织
参观人数约7308.44万人次
2010年上海世博会
历时184天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 杨明
明清长期实行闭关政策,以“天朝上国”自居,视外国、异族为“藩属”或“外夷”,同外国向无正常的外交往来,只有与藩属国的朝贡贸易。
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
——清朝上谕
封闭
跪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的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在何种背景下,我国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49年新生的中国是一个既强大又贫弱的国家,一个让社会主义阵营无比振奋、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惊恐担忧的国家,是一个经济上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又提供不出有任何吸引力的发展模式的弱国。 ——王逸舟《新中国外交六十年》
新中国建国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
国
美
苏联
对立
1949年10月2日,苏联
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
国,并与我国建交。
1949年10月3日,杜鲁门指示国务
院:“我们不要那么匆匆忙忙承认这
个政府,我们在承认苏联的共产党政
权之前曾等待了12年。”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方针制定的背景:
(1)历史原因: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外交关系。
(2)现实条件:取得民族独立,成立新中国。
(3)国际环境: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在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之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应当做出怎样的抉择?为什么?
内容 含义(P109) 意义(P109)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1、什么是“炉灶”?
2、这一政策针对谁?
3、为什么要“另起炉灶”?
1、屋子里的垃圾是什么?
2、请客请的是谁?
3、这一政策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倒向谁?
2、“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矛盾吗?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
民地的地位,在国
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
立与主权,奠定了
与世界各国建立平
等互利外交关系的
基础。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
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
不致孤立。
二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①与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②积极同邻近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③与西欧、北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谈判建交。
意义:
概况: 1950年初,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①促进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②有利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
③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与苏联相比,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怎样的外交政策、有哪些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提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提出:19世纪50年代,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
时第一次 提出。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
①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国际上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②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步入世界舞台: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1954年4月,新中国总理兼外长周恩来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
①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日内瓦会议
背景: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国舰队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时、地点、国: 1954年,瑞士的日内瓦
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等
影响:
①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②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1955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出席亚非会议。
1、目的
维护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民族的独立、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
消除与会各国对中国的疑虑,争取他们的信任,使他们理解并支持中国。
2、方针
“求同存异”
3、作用
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
中国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联系。
4、影响
“万隆精神”
1、特点
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
②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赢得亚非新
兴民族独立 国家信任。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节选
思考:周恩来总理谈到的"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是什么?
“求同存异”方针的内涵:
①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②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赢得亚非新兴民族国家
信任。
同:共同的遭遇--殖民灾难和命运;
共同的任务--反对新老殖民主义,都要发展民族经济;
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
维护世界和平。
异: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政治体制不同; 意识形态不同。
“求同存异”方针的影响: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那么,你从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中得到哪些启示?
国际环境
国家性质
国家利益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走向国际舞台
同17国建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打破新中国外交孤立的局面
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
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
用于解决国际问题
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初登世界舞台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掀起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建交高潮
昨天的中国,经历过无数的辉煌,也遭受了无尽的屈辱;
今天的中国,正奋发图强,与时俱进,继往开来 ;
我们生长在这个伟大的祖国,感受日新月异的变化,应当胸怀天下,让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在我们身上焕发异彩,让明天的中国在我们手上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