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必修 第三册9.1电荷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必修 第三册9.1电荷 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23 16:2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电荷
第九章 静电场及其应用
复习:
摩擦过的物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我们就说这个摩擦过的物体带上了电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如何使物体带上电呢
正电荷:
负电荷:
电荷作用规律:
电子转移
得到电子带:
失去电子带:
负电
正电
一.起电方法:
1.摩擦起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何验证物体是否带电呢?
第1节 电荷
验电器
绝缘体
导体
电子转移
一.起电方法:
1.摩擦起电:
如何验证物体是否带电呢?
第1节 电荷
验电器
绝缘体
导体
2.接触起电:
电子转移
一.起电方法:
1.摩擦起电:
如何验证物体是否带电呢?
第1节 电荷
验电器
绝缘体
导体
2.接触起电:
电子转移
一.起电方法:
1.摩擦起电:
如何验证物体是否带电呢?
第1节 电荷
验电器
绝缘体
2.接触起电:
电子转移
一.起电方法:
1.摩擦起电:
导体
电子转移
等效为正电荷转移
如何验证物体是否带电呢?
第1节 电荷
两个相同的异种带电导体接触,
先中和再平分
接触后
再分开
+Q
+Q
接触后
再分开
+Q
-3Q
-Q
-Q
 Q
 Q
2.接触起电:
电子转移
一.起电方法:
1.摩擦起电:
电子转移
第1节 电荷

地球
接地
与地面绝缘的甲球带负电,若将甲球接地则甲球带什么电?
不带电

地球
×
×
×
×
与地面绝缘的甲球带正电,若人用手触摸一下甲球,甲球带什么电?
不带电
两个相同的异种带电导体接触,
先中和再平分
电子转移
一.起电方法:
1.摩擦起电:
2.接触起电:
电子转移
任何带电体与地球接触,
电荷会全部传到地球上
第1节 电荷
验电器
3.感应起电:
不接触验电器也张开
电子转移
一.起电方法:
1.摩擦起电:
2.接触起电:
电子转移
电子转移
第1节 电荷
验电器
(2)规律:远同近异
(1)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使导体带电的现象
3.感应起电:
电子转移
一.起电方法:
1.摩擦起电:
2.接触起电:
电子转移
不接触验电器也张开
电子转移
第1节 电荷









步骤:
1.带电体靠近
2.分离导体
3.移走带电体









规律:远同近异(中间不带电)
(3)步骤:
靠近
分离
移走
(2)规律:远同近异(中间不带电)
(1)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使导体带电的现象
3.感应起电:
电子转移
一.起电方法:
1.摩擦起电:
2.接触起电:
电子转移
电子转移
第1节 电荷

地球
(1)甲不带电
挑战题:与地面绝缘的甲球带正电,
(1)则接地后甲球电情况如何?

地球
(1)甲不带电
(2)甲带正电
挑战题:与地面绝缘的甲球带正电,
(1)则接地后甲球电情况如何?
(2)若再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甲,则甲带电情况如何?
(3)若再先移走橡胶棒,
甲带什么电?
(3)甲不带电
超级挑战:如何能在撤走橡胶棒后能让甲球带电?
先断开接地再撤走橡胶棒
终极挑战:如图所示:甲乙两球接触,且甲球接地,一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甲球。若先把甲球与地面断开,再移走橡胶棒,甲、乙两球带电情况如何?


地球
均带正电
若先移走橡胶棒,再把甲球与地球断开,甲、乙两球带电情况如何?
终极挑战:如图所示:甲乙两球接触,且甲球接地,一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甲球。若先把甲球与地面断开,再移走橡胶棒,甲、乙两球带电情况如何?


地球
均带正电
若先移走橡胶棒,再把甲球与地球断开,甲、乙两球带电情况如何?
均不带电
表述1: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系统的电荷总数保持不变。
二.电荷守恒定律:
表述2: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3.感应起电:
电子转移
一.起电方法:
1.摩擦起电:
2.接触起电:
电子转移
电子转移
无论是哪种起电方式,其本质都是将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发生转移,并不是创造电荷.
第1节 电荷
二.电荷守恒定律:
3.感应起电:
电子转移
一.起电方法:
1.摩擦起电:
2.接触起电:
电子转移
电子转移
三.电荷量(Q或q)
1.定义:
所带电荷的多少
2.单位:
库仑
(符号 C)
3.元电荷:
最小的电荷量
e=1.6x10-19C
一个电子或质子的带电量的绝对值就是元电荷
密立根(1896-1921)因油滴实验,获得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4.比荷:
物体的电量与质量的比值
(q/m)荷质比
密立根在测定小油滴的电荷量时发现其总是某个值得整数倍,这说明什么?
第1节 电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