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5 《封锁》:陌生的视角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封锁》是张爱玲写于1943年的一篇短篇小说,背景是抗战时期沦为“孤岛”的上海。描写了电车里的一个男人吕宗桢和一个女人吴翠远在遭遇空袭封锁时发生的短暂的爱情故事,封锁结束了,爱情也结束了,一切又都复原了。小说通过陌生化的文学效果,通过扭曲、变形和紧张,让读者在陌生化下阅读,重新认识生活,唤起对世界的真实感。通过作品显示出:战乱中于浮世生存的人们,人生在偶然的时刻虚伪的生长着,偶尔的单纯和真诚在瞬间闪过仍将归于冗长、枯燥和单调的生活。同时作品也隐喻了一种悲剧性的人生状态:贫乏无聊的日常生活状态牢牢地封锁了人们的一切,包括思想和激情。
小说体现了张爱玲独特的艺术风格:以电影镜头和戏剧手法让叙述别开生面,比喻的运用又使叙述魅力丛生,而象征使作品主题深化并多元化。阅读时要仔细体会通过人物语言来把握人物性格,品味作者特有的语言艺术,思考作者是怎样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巧妙地结合地一起的。
基础梳理
一、字音字形[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字音识记
曲蟮(shàn) 蠕动(rú) 筹(chóu) (cuì cài) 口涎(xián)
敷衍(fū yǎn) 盹(dǔn) 絮叨(xù dāo) 讣告(fù) 滑稽(huá jī)
睃(suō) 瞥见(piē) 炽热(chì) 搭讪(shàn) 洼(wā)
水渍(zì) 秽亵(huì xiè) 宽宥(yòu) 捻(niǎn) 灼热(zhuó)
2.多音字、形近字辨析
二、重要词语
1.词语释义
敷衍:①做事不负责或待人不恳切,只做表面上的应付,如敷衍塞责。②勉强维持,如手里的钱还够敷衍几天。[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隔膜:①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消除隔膜。②不通晓;外行。
风韵:优美的姿态(多用于女子),如风韵犹存。也作丰韵。21世纪教育网
搭讪:因不好意思,找理由答话。
秽亵:言行下流肮脏,今多指淫秽。21世纪教育网
宽宥:宽恕,原谅。
苦楚:苦处,苦衷。21世纪教育网
鸦雀无声:形容悄然无声、非常寂静。
模棱两可:模棱指含糊,不明确;两可指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出自《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大声疾呼:大声呼喊,引起人们注意。出自(唐)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疾,快。
守身如玉:保持节操,像玉一样洁白无瑕。也泛指爱护自己的身体。出自《孟子·离娄上》:“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潜移暗化,自然似之。”潜,暗中同,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
不成体统: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体统,格局,规矩。
出其不意: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出自《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料到。
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2.近义词辨析
(1)风韵·风姿
(2)包涵·包含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文学常识
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她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张佩伦的孙女,前清大臣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出身名门闺秀。1942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40年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创作擅长心理分析。1952年赴香港。1966年定居美国,1995年逝于洛杉矶公寓。张爱玲的作品分小说、散文两部分。小说有《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白玫瑰》《沉香屑》《色戒》等14篇。散文有31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占有一席重要位置。她的作品,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几乎都是以上海、香港等大都市作为背景。她特别敏感都市生活的大雅大俗,那份独特的见解,那种越轨的笔致,十分耐人玩味。
句段剖析
1.(1)如果不碰到封锁,电车的进行是永远不会断的。封锁了。……切断了时间与空间。
(2)封锁开放了,……电车当当往前开了。……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
剖析:这两段相似的文字,分置于小说的开头和结尾,第一次封锁开始出现,玲玲的铃声切断时空,生活进入一个特殊的时间,暂时的静止。在一个封锁的电车里,时空突然呈现出与日常完全不同的真空状态,故事以异于寻常的速度和状态激情迸现;封锁结束时,生活重新从封闭的真空中恢复了常态,人的感情和精神也恢复了常态,冗长和单调重新开始,激情消失了,在翠远的眼里宗桢又变成了一个场景。“上海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不近情理者,即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这种写法前后照应,形成小说的封闭式结构。这种结构设置了一个乱世封锁时期的小说背景,男女间可能发生的故事有了可能的前提,正是作者构思精妙之所在,开头便喻示着本文悲剧性的结尾。
2.生命像圣经,从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翠远读它的时候,国语又在她脑子里译成了上海话。那未免有点隔膜。
剖析:翠远受的是小资产阶级,基督教式,装腔作势的温文尔雅的家庭教育,所以她对于情感的理解比较缺乏,使得她觉得正常真实的生活离她无比遥远,同时,她又对生活是如此敏感和渴望。而宗桢更多的是逢场作戏,甚至是像木头一样毫无生气,翠远的渴望一开始就定错了对象,是错了位的,滑稽的。那么后文激情的迅速消解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3.宗桢断定了翠远是一个可爱的女人……她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她什么都懂,什么都宽宥你。……仿佛说:“瞧你这张嘴。”
剖析:宗桢是一个会计师,日常做着枯燥的工作,他的人像他的工作一样:琐碎平常,跟菠菜包子一样。翠远的可爱源于她的温顺、雅静、倾听,暂时未被生活熏染。宗桢在翠远面前他觉得自己很重要,似乎找回了生活的激情和生命的尊严,而不是空虚和庸俗。就冲着这个,宗桢觉得翠远万分可爱。
4.出其不意地,两人的面庞异常接近。……在宗桢的眼中,她的脸像一朵淡淡几笔的白描牡丹花,额角上两三根吹乱的短发便是风中的花蕊。21世纪教育网
剖析:封锁的突然发生,封闭的环境中,原本陌生的宗桢和翠远在短时间内将日常压抑的情感迸发出来。老实枯燥的宗桢成了单纯多情的郎君,保守内向的翠远变成了娇羞可爱的少女,正应了那句老话:“情人眼里出西施”。他们从陌生中第一互相发现对方和自己的激情,虽然这激情极其短暂,但这陌生中突然产生的情感,还是别具魅力,体现了陌生化的文学效果。
5.(1)他在这里看报,全车的人都学了样……他们不能不填满这可怕的空虚……思想是痛苦的一件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一只乌壳虫……在装死么?在思想着么?整天爬来爬去,很少有思想的时间罢?然而思想毕竟是痛苦的。……乌壳虫不见了,爬回窠里去了。
剖析:看似写一只爬虫,实际上是在象征战乱时期生存的人们:为了生存,已经如同那爬虫一样不会思考也不懂得思考了。战乱时期的爱情只是在偶然的封锁里虚伪地闪现了一下,转瞬即逝,人们如那爬虫一样苟且地活着。吴翠远是,吕宗桢是,电车内外的人亦是。
结构图解
主旨探讨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小说借宗桢和翠远在遭遇封锁时发生的短暂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乱世中两个平庸并有所渴望的小人物形象,揭示了乱世和贫乏冗长的日常生存状态对人们的压抑和封锁,让人为乱世产生的乱情感到滑稽和悲哀。
2.小说生动描写了翠远对爱情的渴望,宗桢的空虚庸俗以及封锁环境中的众生相,有力揭露了战乱时期人们的无聊、麻木和无奈。
3.小说将生活现实和艺术真实巧妙结合,表达了平庸生活和战乱环境对人性的磨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温柔的嘲弄
——谈《封锁》中反讽手法的运用
《封锁》中最精彩、最出色的艺术表现是反讽。
首先,张爱玲设计了一个既笨拙又聪明的逻辑结构。
这个逻辑结构就是让宗桢和翠远坐在一起,这里真实的逻辑是因为宗桢害怕培芝的纠缠,这个因果关系设计得既笨拙又聪明。笨拙在于,这个因果关系在文本中显得突兀,不惜浪费笔墨地设计培芝这样一个和情节进展几乎没什么关联的人物。但同时这个设计又是聪明的,聪明就在于它的突兀和笨拙,以致让宗桢调戏翠远显得生硬和不可信,最终导致对后面产生的激情的消解。
其次,造就了人物感觉上的错位。
宗桢迫于培芝而向翠远发出调情的信息,但对于发送者,它却仅是言语的传递,并无具体的所指,所以他随口就“早忘了他说了些什么”。但接受者翠远却错误地接收了信息,“翠远笑了。看不出这人倒也会花言巧语……一个真的人!不很诚实,也不很聪明,但是一个真的人!她突然觉得炽热,快乐。她背过脸去,细声道:‘这种话,少说些罢!’”
“申光大学……您在申光读书!”这是宗桢吓退董培芝后的无话找话,亦不含具体的所指,而翠远又接收错子,以为是在奉承她的年轻,“她笑了,没有做声。”这是他们的第一个错位:翠远的自作多情和宗桢的心不在焉。
宗桢现在真正开始调情了,这个老实人,开始变坏了,这是因为他看到“她颈上的像指甲印子的棕色的痣”,他“咳嗽”了一声,表明他对欲望想象的稍微压制,回到现实,也表明调情的真正开始。但是翠远又理解错了,她恰恰以为他是由坏人变成老实人。“她注意到他的手臂不在那儿了,以为他态度的转变是由于她端凝的人格,潜移默化所致。”翠远渴望爱情,但宗桢去渴望调情,这是他们的第二个错位。
最后,作者和叙述者的分离,造成人物表白没有实际对象的感觉。
宗桢要调情,就要把自己扮成挺可怜的没人同情的角色。“你不知道——我家里——咳,别提了!”宗桢迟疑了一会,方才吞吞吐吐,万分为难地说道:“我太太——一点都不同情我。”“翠远皱着眉毛望着他,表示充分了解”。他们两人同时进入了“调情”的标准化情境。爱情似乎与真假无关。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文本中宗桢的“迟疑”“吞吞吐吐”“万分为难”,翠远的“皱着眉毛”以及三个破折号产生对叙述这个故事的叙述者的怀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分离了,因此,文本获得了一种反讽的意味。
这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所谓的爱情不过是一个激情瞬间突破冗长、贫乏的封锁而又瞬间消失的悲剧故事,是对激情的颠覆和消解当宗桢和翠远在卡车隆隆驶过互相第一次发现时,当翠远在宗桢的眼里成为一朵风中美丽的牡丹花时,当宗桢想象自己成为单纯的男子时,我们的确会感到其中具有滑稽和喜剧色彩的反讽意味,我们可以将它们看成是对爱情戏剧的滑稽模仿。21世纪教育网
问题探究
这篇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反讽幽默的叙述手法,一定会使你有再认识“张爱玲”的热望,她那里有绚丽的语言,缤纷的人物,曾几度掀起“张爱玲热”。请你以“我看张爱玲的小说”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导思: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绝对是一个“异数”。张爱玲是通俗的,但没有人能像她通俗到那么精致,文字在她的笔下似乎有了真正的生命,她的作品自刊出以来受到无数读者的热烈追捧,当然也有人贬毁之。她对婚姻的态度以及她的婚姻经历也如同其作品一样广为人关注,叫人思考。一代才女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有激情宕荡的高潮,也有清冷悲剧的结局。
探究:第一步:到图书馆借阅《张爱玲文集》,利用课外时间阅读重点篇章,摘抄精彩语句,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二步:重点关注其代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并在阅读过程中对其形象进行有意识的分析、对比。
第三步:对张爱玲一生的成长、生活的经历、婚恋过程、写作经历以及三十年代大上海环境广泛收集材料,以增强对张爱玲作品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第四步: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有关学者、文人和普通读者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评析和研究,全面认识张爱玲及其作品。
第五步:可以自己拟定几个题目:如“张爱玲其人”“张爱玲作品价值”“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可以是某一篇小说的某一人)”等,与同学们互相探讨,交流心得。
第六步:以“我看张爱玲的小说”为题,从其某一篇小说,某一篇小说某个人物为切入点,写一篇2000字的论文。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