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湘教版必修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作者及工作单位
?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第二节内容,学生学完了前四章内容,已基本掌握了气候、生物、土壤、水文和植被等地理环境要素间关系,估计学生通过读图、讨论和思考,应该能得出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地域差异性。但地域差异性的分异规律对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体现。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难点: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关系。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
课标要求
教师活动
预设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展示世界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
板书并明确自然带概念
观看景观图片,说出地理环境的差异
从事实中感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原因
展示课件指导学生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以非洲为例,分析说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读图分析归纳
运用直观图像使学生感知自然现象,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展示课件,分析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
板书:
读图分析并说明原因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加深由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原因
展示课件指导学生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以亚欧大陆中纬度为例,分析说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读图分析归纳
运用直观图像使学生感知自然现象,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展示课件,分析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
板书:
读图分析并说明原因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加深由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小结:出示表格(见附表)
学生填表总结
检查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反馈
提问:我国西北地区种草好还是种树好?利用资料说明理由。
阅读P98页活动资料,回答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导入:我们学习了哪些地域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回忆上节课内容
承上启下,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运用“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说出陆地自然带的垂直方向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
指导学生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思考以下问题:
1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有哪些自然带?
2分析说明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3分析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带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选用)
板书:
展示乞力马扎罗山垂直带谱示意图和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引导学生比较自然带谱的数量多少和基带的差异。
读图分析,回答问题
从地形、海拔高度变化等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
小结:出示表格(见附表)
学生填表总结
检查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提问: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生产?
阅读P99页材料,回答问题
让学生了解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提问:你还能举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吗?
发言
培养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出示课堂练习(见课件)。
做练习
检查本章节知识落实情况
章节小结
☆板书设计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附表
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更替方向
形成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概念
2.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
3.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地带性分异规律
⑴由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
⑵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中纬度最明显
⑶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表
项目
评分细则
评分
课堂
表现
40分
认真听课,积极进行课堂学习活动。并有自已独立的见解。
40分
基本上能认真听课,积极进行课堂学习活动。
30分
能认真听课,并进行课堂学习活动。但有分神的现象。要教师约束。20分
在教师的约束学习活动不佳。
?15分或以下
?
作业
完成
20分
按时保质保量独立完成,并有独特见解。
20分
按时保质保量独立完成。
15分
基本能按时完成。
?
10分
有不交作业或抄袭等的现象。
5分或以下
?
小组
活动
40分
积极参加小组活动,有独立见解,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强,与同学合作愉快。40分
积极参加小组活动,爱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强,与同学合作愉快。
35分
能参加小组活动,与同学合作愉快。30分
达不到以上要求。
20分或以下
?
总评
☆教学反思
1.对于本节课概述部分有以下几点建议:
(1)本课的教学可以看作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归纳、总结并加以系统化。因而要充分利用旧知,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区域对比,使学生建立“区域是有差异的”的观念。然后再从学生谈到的例子,以及教师根据需要补充的例子中,抽象出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并与学生一道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总结。
(2)重点讲述陆地自然带。有两层意思要明确,一是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原因,其中气候因素起决定作用,其他因素与之相适应;二是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教学中要贯彻这样一个观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辨证统一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教材图5.7热带雨林景观图与图5.8苔原景观图,一方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到地域分异的存在;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同一自然带内自然环境又具有整体性,表现在景观具有一致性。对这两幅图片的分析,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进行。例如设计诸如“各带内气候怎样?植被如何?动物如何?”等问题。(学生回答:在热带雨林带中,终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于奔走和长跑的动物,却给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场所。典型动物有猩猩、河马和各种鸟类等。在苔原带内,气候严寒而湿润,土壤冻结,这样的环境条件不利于树木生长,因而形成以苔藓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地带。动物种类不多,典型动物有驯鹿和北极狐等。)
2.对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教学,建议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
一组学生研究“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一组学生研究“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还有一组学生研究“山地的垂直分异”。每一组都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主导因素是什么?
(2)找足够的事实材料支持你的观点(鼓励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挖掘)。
(3)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这节课的特点是空间分布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将这些内容落实在图上。由于图5.6“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反映的内容比较详细,使得一些大规律反而不容易看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将这幅图适当简化,这样对学生理解和记忆都有好处。
这节课的另一个特点是涉及许多的自然带的名称,这些名称之间又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总结自然带名称的命名规律(热量带名称+植被名称),还可以将最易混淆的两个自然带名称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别等。当然,这些自然带名称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在他理解了之后就会自然记住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