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3-07 08:1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设计思想】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条件,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懂得地域分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⑵结合实例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处不在的思想,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类型】:问题探究与分析型
【教学策略】:
依据教学目标,资料收集,积累的素材,用身边的事例和教材上图片和地图做导入,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做到知识点的落实。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在思考、讨论与活动中获得新知,完善知识的归纳能力及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用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
?
?
?
导入新课
?
(提问):如果我们做一次长途旅行,比如沿东经200从赤道到北极. 或者沿北纬420从沿海到内陆,再或者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自然景观如何?。那为什么在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
学生思考问题,并发言。
?
从图说起,引入事例,激发学生的情趣。
?
自然带的定义
?
了解重要的概念
?
?
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
(幻灯片)图5.6“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96,认真观看图5.6,完成右半部分内容。(见附图1)完成后的图(见附图2)
?
?
观察地图,并完成填图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
?
?
探索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幻灯片):展示图5.6“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A组学生沿东经200从赤道到北极.观察自然带变化(活动)
1. 这条路线沿什么方向延伸?
2. 沿这一方向森林的景观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B组学生沿北纬420从沿海到内陆观察自然带变化(活动)
1. 这条路线沿什么方向延伸?
2. 沿这一方向景观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景观的变化?
C组学生由珠穆朗玛峰山麓到山顶,会见到哪些景观?
1.当爬山的时候我们发现景观有什么变化呢?
2.这种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自然带的高度在山的迎风坡和背风坡有何不同?
?
认真读图并带着问题思考,以小组的形式合作讨论,并积极发言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成因,并在地图上显示差异规律。
?
?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原因
?
(讲解):刚才A组同学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可以看出从赤道向南北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受纬度位置的影响,以热量为基础。我们把从赤道到两极自然带的变化称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产生这种分异的原因是热量的不同。
学生结合地图和景观图片探究、讨论并回答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成因
?
?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原因
(讲解)刚才B组同学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可以看出由沿海向内陆依次是: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课本图5.9、5.10两幅景观图,就是一个明显的对比。
我国东部靠大海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
学生归纳总结,并结合上述分析探究、讨论并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表达能力,将学会图片的应用
?
?
?
?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讲解):刚才C组同学从珠穆朗玛峰的自然景观和垂直自然带谱可以看出由山麓到山顶依次是:自然景观呈现出垂直规律变化。 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我们知道喜马拉雅山在中低纬地区,平均海拔高度6000米以上,那么是不是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的垂直带的数目就丰富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幻灯片):乞力马扎罗山的自然景观和垂直自然带谱
(讲解):处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异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很显然,喜马拉雅山和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谱都与纬度与海拔有关。也就是说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和水分”为基础的。
(小结):山地自然带带谱与纬度地带性的自然带谱相似。山麓的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相一致。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越完整。
(板图)边讲解
?
?
?
?
?
?
?
?
学生小组讨引申课外探究论
?
?
?
?
?
?
运用区域比较的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
?
?
?
?
?
总结规律
?
(板表):
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更替方向
自然带延伸方向
形成因素
水平地带性
从赤道到两极
(纬度地带性)
南北更替
(纬度方向)
东西延伸
热量
从沿海到内陆
(经度地带性)
东西更替
(经度方向)
南北延伸
水分
垂直地带性
从山麓到山顶
(山地地带性)
垂直更替
环状
水热

?
学生归纳总结规律,并请学生上黑板完成图表
?
?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
过渡
?
?
?
?
以上我们简要地分析了陆地环境的三种地域分异规律,并懂得了简单的应用。实际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有其一般性,也有它的特殊性。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因为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不规律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非地带性。
?
?
?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
(幻灯片)图5.6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归纳)从这幅图上找一找违反地域分异规律的自然带,探究其形成原因?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
?
探究违反地域分异规律的自然带形成原因?
?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归纳总结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则是绝对的。可见,差异性无处不在。我们也是一样,我们同学每一个人都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都是唯一的!但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一定规律的,在规律性当中而又表现出了其复杂性。自然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有许多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我们要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把握其内在规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生产,造福人类,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保护地球环境,人人有责。?
?
回顾所学知识
对一节的内容进行回顾分析,在回顾中巩固知识。
作业探究
同学们都希望能出外旅游,下面请大家设计一条能够反映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旅游线路,结合用地图和新闻报道的形式,下节课大家共同分享。
讨论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画图和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自然带
1.概念
2.分布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表现形式
主导因素
赤道 两极
沿纬线变化方向更替
热量
沿海 内陆
大致沿经线变化方向更替
水分
垂直地带性
由山麓到山顶,垂直更替
水热
非地带性
无一定形式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