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后巩固
剖析精彩文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我又说:“家里正在办喜事,今天你什么人也见不到。”
这个人的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他不满意地看了我一会,说声“再见”,就走出去了。[21世纪教育网
我觉得有点抱歉,正想叫住他,发现他已自动转身回来了。他走近我跟前,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送给那小人儿。您可以替我交给她吗?”
我把它接过来,正要给他钱,但是他抓住我的手说:“您是很仁慈的,先生,永远记着我。但不要给我钱!——您有一个小姑娘;在我家里我也有一个像她那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带点果子给您的孩子——不是想赚钱的。”
说到这里,他伸手到他宽大的长袍里,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他很小心地打开这张纸,在我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了。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不是一张相片。也不是一幅画像。这个墨迹模糊的手印平平地捺在纸上。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街上卖货的时候,他自己的小女儿的这个印迹总在他的心上。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里。我忘了他是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但是,不对,我又哪儿比他强呢?他也是一个父亲呵。
在那遥远的山舍里的他的小帕拔蒂的手印,使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小敏妮。
我立刻把敏妮从内室里叫出来。别人多方阻挠,我都不肯听。敏妮出来了,她穿着结婚的红绸衣服,额上点着檀香膏,打扮成一个小新娘的样子,含羞地站在我面前。
1.在这篇作品里,泰戈尔把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完美地揉搓在一起。[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父女的感情 对穷人的同情
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作品主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对“小小的手印”的细节描写是小说的点睛之笔,请抓住重点词语作简要分析。
答案:“小心地”“抹平”表现了喀布尔人对于女儿小手印的珍视,而“墨迹模糊”又暗含着喀布尔人对于女儿有太多的想念,经常拿出小手印来看才会连墨迹都模糊了。这个细节使喀布尔小贩的形象更加血肉丰满,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印象深刻。同时也通过这个细节点明了主题——伟大而深沉的父爱。
3.为什么看了小手印后,“我”立刻把敏妮叫出来,“别人多方阻挠,我都不肯听”?请简要分析“我”此时的心理。
答案:看了小手印后,“我”终于了解了喀布尔人,先前对他的所有疑虑和担心都云消雾散,心中油然而生的是敬意和同情,超越阶层的父爱使他们情感相通。所以他不顾别人的反对,把敏妮叫了出来。21世纪教育网
4.超越阶层的深沉父爱是作品表现的主题。请结合自身的体会,谈谈父爱的深沉与伟大。(120字以上。)
答案:本题较为开放,只要扣紧“父爱的深沉与伟大”即可。
5.喀布尔小贩是怎样表达对自己女儿的爱的?21世纪教育网
答案:喀布尔小贩把对遥远故乡独生女儿的爱,全部倾注在敏妮身上。这种爱使他们跨越了年龄的鸿沟,成了无所不谈的好朋友。
6.在这篇作品中父爱的力量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答案:父爱的力量消除了喀布尔和孟加拉国之间遥遥万里的距离,也消灭了富有的作家和贫穷的小贩之间地位悬殊的差别,因为他们都是钟爱自己女儿的父亲。
综合拓展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两个邮递员
王安忆
再早的时候,我们这里的邮递员是一个清秀的男孩,说话十分温和,对人也亲切。每当谁家有汇款或者挂号信,他便在楼下一声一声殷殷地叫着,等那人终于被叫醒,从窗口伸出头来答应着,他就总是说:“你慢慢的好了,不要紧的。”在我们的信箱前边,时常的排满了自行车,他就一辆一辆小心地搬开,挤身进去往信箱里投信。我出了新书,便按了信封上投递员的名字签了名送给他,我觉得,假如他喜欢我的书,我会很高兴。他接过书便欣喜而温文地道谢。有时候,我从外归来,见他骑了绿色的自行车迎面而来,这样的时候,他就腼腆地低了头,装作没看见的样子,从我身边过去。只在万不得已时,他才对我说话:“王安忆,你的挂号我交给你家邻居了。”当我要谢谢他时,他便红了脸逃跑似的骑车走了。21世纪教育网
后来,他不再来了,接替他的是一个健壮的小伙子,帽沿压在眼睛上,英俊的脸上发出一些青春痘。人们见了他就问道:“那个小孩怎么不来了 ”他说:“对了,他不来了。”人们便惋惜地说:“那孩子多么好啊!”毫不掩饰对那男孩的怀念,却也并没怎么使他难堪。他总是每日两班按时来送信,有时候会把一叠信交给某个顺路的居民,请他帮忙捎上去,挨家发一发。如那人稍有难色,他就说:“帮帮忙啊!”有挂号和汇款时,他便在底下声嘶力竭地叫喊,一声比一声紧,催命一般,等人气喘吁吁拿了图章赶下来,他就埋怨道:“我这样叫,难道你还听不见吗?”有一回,我盖了图章,他将挂号递给我时问道:“你是王安忆?”“是的。”我说。“那你是政协委员啦?”他很激动似的嚷,然后又正色道:“那你对我们的工作提提意见?”过后,在马路上或弄堂里遇到他,他就会大老远地喊道:“政协委员,今天有你的信,放在你的信箱里了。”或是:“政协委员,今天没有你的信。”还有些时候,则说:“政协委员,上班去啊!”我被他喊得十分难堪,要制止他,他却已一溜烟地快乐地骑远了。有一次,他在递交了挂号信件时又一次要我给他的工作提意见,我就夸了他一句,不料他立即兴奋地说道:“那你给我写一篇报道。”他的很黑的眼睛在帽沿下闪着亮光,令人很不忍心拒绝他,可是却从心底里觉得这报道写起来有些困难。
现在,我们这里的邮递员又换了一个白净的圆脸的女孩,说话很害羞,工作也负责,我问她:“新来的?”她小声说:“已经来了两个月了。”我不由得想:她是多么年轻啊!没有人问她那样的问题:“那男孩怎么不来了?”而此时我却想起了那第二个邮递员,遵他嘱咐写了这篇东西。希望他喜欢。
7.阅读本文,概述第一个邮递员的工作态度。
答案:耐心、细致、周到、负责。
8.当第二个邮递员让作者为他写一篇报道时,为什么作者觉得有些困难?
答案:因为作者不忍心拒绝第二个邮递员的热切要求,但他的工作表现又没给作者留下良好印象,甚至他世俗的处世方式令作者有些反感,所以作者感到很困难。
9.本文写了三个邮递员,为什么却以《两个邮递员》为题?
答案:因为前两个邮递员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文章通过对他们之间的对比描写,来表达作者对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世故的处世方式的委婉批评的主题(表达作者对耐心的工作态度和纯真的处世态度的赞美也可)。第三个邮递员与这一主题无关,在文中只起引发写作动机的作用。
10.作者塑造第一个邮递员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答案: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11.假如你是第二个邮递员,看了这篇文章,会引发哪些思考?
答案:能从工作态度、处世方式方面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停顿十秒
一位技艺高超的走钢丝的演员准备给观众带来一场没有保险带保护的表演,而且钢丝的高度提高到十六米。
海报贴出后,立即引来了大批观众。他们都想知道这位演员如何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从容自若地在细细的钢丝上完成一系列的高难度动作。
这样的表演,他早就胸有成竹,有十二分的把握走好。
演出那天,观众黑压压坐满了整个表演现场。他一出场,就引来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他慢慢爬上了云梯,助手在钢丝尽头的吊篮中把平衡木交给他。他站在十六米的高空中,微笑着对观众挥挥手。观众再次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他开始走向钢丝,钢丝微微抖着,但他的身体像一块磁石一样粘在钢丝上,一米、二米……抬脚、转身、倒走……一切动作都如行云流水。
助手站在钢丝的一端紧张而又欣赏地看着他,暗暗为他加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突然,他停止了表演,停止了所有动作。刚才还兴奋的观众马上被他的动作吸引住了,认为他有更为惊险的动作,整个表演场地马上平静下来。
但助手觉得这极不正常,助手马上意识到他可能遇上了麻烦。他背向着助手,助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助手只是感觉到钢丝越来越抖,他在竭力平衡自己的身体。助手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冷汗。21世纪教育网
经验丰富的助手知道此刻不能向他问话,否则会让他分心,导致难以想象的后果。
助手全身微微抖着,紧张地看着空中的他。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突然他开始向钢丝另一头走了一步,然后动作又恢复了正常。
助手长长松了一口气。
他很快表演完了,从云梯上回到地面。人们发现他的眼睛血红,好像还有泪痕。演员们全都围了过来。
他到处找他的助手,见助手从人群外跑来,他一把抱住了助手说:“兄弟,谢谢你。”[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助手见他平平安安十分高兴,说:“天哪,我不知道你在空中发生了什么?”他说:“亲爱的兄弟,这是魔鬼的恶作剧,一阵微风吹下了屋顶的灰尘,掉入了我的眼睛,我在十六米高空中‘失明’了。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我今天命该如此,但我心又不甘,我对自己说,我应该坚持,我在心中一秒一秒地数着,就在刹那之间,我感觉到泪水来了,这是救命的圣水。它很快把灰尘冲了出来。但是,如果你那时唤我一声,我肯定会分心或者依赖你来救助,但这样做谁都知道后果是什么。”
他刚说完,所有人都为他和他的助手鼓起掌来。
……
12.请从文中找出两个表现走钢丝演员技艺高超的词语。
答案:从容自若、胸有成竹、行云流水、有十二分的把握、身体像一块磁石一样粘在钢丝上……
13.文章结尾写到“所有人都为他和他的助手鼓起掌来”,观众们赞扬的是:______________
答案:赞扬助手在意外事情发生时冷静、不慌张,处理得当(经验丰富);赞扬演员在困境中不畏惧、有毅力,坚定,有自信心,心理素质高。
14.请从文中摘抄与画线句“我感觉到泪水来了,这是救命的圣水”相照应的文字。
答案:人们发现他的眼睛血红,好像还有泪痕。
15.请为文章结尾“……”处续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不超过50字。)
答案:生活中不管发生任何难以预料的事情,都不要急躁、慌张,要冷静、沉着,要有渡过困境的勇气和自信心。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