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课后巩固(9.《热爱生命》生命之歌)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课后巩固(9.《热爱生命》生命之歌)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26 13:2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后巩固
剖析精彩文段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1世纪教育网
如果这是一条健康的狼,那末,他觉得倒也没有多大关系;可是,一想到自己要喂这么一只令人作呕、只剩下一口气的狼,他就觉得非常厌恶。他就是这样吹毛求疵。现在,他脑子里又开始胡思乱想,又给幻象弄得迷迷糊糊,而神智清楚的时候也愈来愈少,愈来愈短。
有一次,他从昏迷中给一种贴着他耳朵喘息的声音惊醒了。那只狼一跛一跛地跳回去,它因为身体虚弱,一失足摔了一跤。样子可笑极了,可是他一点也不觉得有趣。他甚至也不害怕。他已经到了这一步,根本谈不到那些。不过,这一会,他的头脑却很清醒,于是他躺在那儿,仔细地考虑。那条船离他不过四哩路,他把眼睛擦净之后,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它;同时,他还看出了一条在光辉的大海里破浪前进的小船的白帆。可是,无论如何他也爬不完这四哩路。这一点,他是知道的,而且知道以后,他还非常镇静。他知道他连半哩路也爬不了。不过,他仍然要活下去。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他居然会死掉,那未免太不合理了。命运对他实在太苛刻了。然而,尽管奄奄一息,他还是不情愿死。也许,这种想法完全是发疯,不过,就是到了死神的铁掌里,他仍然要反抗它,不肯死。
……
那只狼的耐心真是可怕。这个人的耐心也一样可怕。这一天,有一半时间他一直躺着不动,尽力和昏迷斗争,等着那个要把他吃掉、而他也希望能吃掉的东西。有时候,疲倦的浪潮涌上来,淹没了他,他会做起很长的梦;然而在整个过程中,不论醒着或是做梦,他都在等着那种喘息和那条粗糙的舌头来舐他。
他并没有听到这种喘息,他只是从梦里慢慢苏醒过来,觉得有条舌头在顺着他的一只手舐去。他静静地等着。狼牙轻轻地扣在他手上了;扣紧了;狼正在尽最后一点力量把牙齿咬进它等了很久的东西里面。可是这个人也等了很久,那只给咬破了的手也抓住了狼的牙床。于是,慢慢地,就在狼无力地挣扎着,他的手无力地掐着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已经慢慢摸过来,一下把狼抓住。五分钟之后,这个人已经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他的手的力量虽然还不足以把狼掐死,可是他的脸已经紧紧地压住了狼的咽喉,嘴里已经满是狼毛。半小时后,这个人感到一小股暖和的液体慢慢流进他的喉咙。这东西并不好吃,就像硬灌到他胃里的铅液,而且是纯粹凭着意志硬灌下去的。后来,这个人翻了一个身,仰面睡着了。
1.为什么“他”一想到自己要喂一只令人作呕、只剩下一口气的病狼,就觉得非常厌恶?
答案:因为那只病狼同样在和命运作斗争,在挖掘着生命的潜力和韧性。如果输给了这只只剩下一口气的病狼,就表征着“人”的失败。为此,他心有不甘,并为自己那样的失败而感到羞耻,“觉得非常厌恶”。
2.已经知道如何也爬不完那四哩路,“他”为什么还非常镇静?
答案:因为在与寒冷、伤病、饥饿和野兽的抗争中,“他”一次次战胜了死亡,战胜了自己,已经变得顽强和坚韧,不会轻言放弃,也不会再为绝望和软弱所左右。因此,明明知道如何也爬不完那四哩路,“他”仍然非常镇静。
3.文中说“耐心真是可怕”,该怎样理解“可怕”一词?21世纪教育网
答案:用“可怕”一词来说“耐心”,是为了极言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生命力表现出的顽强和坚韧,令人震惊。
4.“于是,慢慢地,就在狼无力地挣扎着,他的手无力地掐着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已经慢慢摸过来,一下把狼抓住。”怎样理解文中一再强调的“慢慢地”“无力的”两词的含义。
答案:“无力的”狼,“无力的”手,形象地写出了人与狼当时的境况。“慢慢地”,写出了人的坚韧和智勇,也预示了“他”的最终胜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下午,这个人发现了一些痕迹。那是另外一个人留下的,他不是走,而是爬的。他认为可能是比尔,不过他只是漠不关心地想想罢了。他并没有什么好奇心。事实上,他早已失去了兴致和热情。他已经不再感到痛苦了。他的胃和神经都睡着了。但是内在的生命却逼着他前进。他非常疲倦,然而他的生命却不愿死去。正因为生命不愿死,他才仍然要吃沼地上的浆果和鲦鱼,喝热水,一直提防着那只病狼。
他跟着那个挣扎前进的人的痕迹向前走去,不久就走到了尽头——潮湿的苔藓上摊着几根才啃光的骨头,附近还有许多狼的脚印。他发现了一个跟他自己的那个一模一样的厚实的鹿皮口袋,但已经给尖利的牙齿咬破了。他那无力的手已经拿不动这样沉重的袋子了,可是他到底把它提起来了。比尔至死都带着它。哈哈!他可以嘲笑比尔了。他可以活下去,把它带到光辉的海洋里那条船上。他的笑声粗厉可怕,跟乌鸦的怪叫一样,而那条病狼也随着他,一阵阵地惨嗥。突然间,他不笑了。如果这真是比尔的骸骨,他怎么能嘲笑比尔呢?如果这些有红有白,啃得精光的骨头,真是比尔的话?
他转身走开了。不错,比尔抛弃了他;但是他不愿意拿走那袋金子,也不愿意吮吸比尔的骨头。不过,如果事情掉个头的话,比尔也许会做得出来的,他一面摇摇晃晃地前进,一面暗暗想着这些情形。
5.根据选文有关内容,你能设想他与比尔之间曾经发生了什么事吗?用自己的话概述出来。
答案:他和比尔一起去西部淘金,在返回途中陷入困境,而他又受伤了。比尔不愿被他拖累,同时为了独吞金子,就抛下他独自走了。
6.如何理解“然而他的生命却不愿死去”这句话?
答案:在面临绝境时,他的求生本能使他不轻言放弃,这表现了他对生命的执著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
7.“哈哈!他可以嘲笑比尔了。”为什么他可以嘲笑比尔?(用原文回答。)21世纪教育网
答案:比尔至死都带着它。他可以活下去,把它带到光辉的海洋里那条船上。
8.“他怎么能嘲笑比尔呢?”这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句,改成陈述句是_____________。应这样理解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反问 他不能嘲笑比尔 因为他也可能步比尔的后尘,遭受同样的厄运。同时,他仍然坚守着做人的道德良知。虽然朋友比尔曾卑鄙地把他抛弃,但他不会幸灾乐祸,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就显示在这里。
9.“不错,比尔抛弃了他;但是他不愿意拿走那袋金子,也不愿意吮吸比尔的骨头。不过,如果事情掉个头的话,比尔也许会做得出来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对比。用比尔的贪婪自私卑劣衬托出他精神的可贵,身处困境依然保持做人的道德良知。
综合拓展提升21世纪教育网
(一)阅读《浪子回头》,完成10—14题。
浪子回头
(美)玛莎·斯威尼
在距城不远处,我独自一人开了一个自助洗衣店。仲夏闷热的一天,充满洗衣粉气味且又湿热的机房里,唯一能听到的,就是洗衣机里“哗哗”的搅水声。我站在尚有一丝凉意的门口,无聊地看着过往的车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突然,六七辆摩托车沿着公路疾驶而来,停在了旁边的加油站前。骑车的是一帮很凶的家伙,声音又尖又高,嘴里还不干不净地乱骂着什么。
我心头曾掠过一丝忧虑:除了加油站的一名工作人员外,别的就谁也看不到了。我怀疑,这些骑车的是否尊敬我这个头发灰白、颇上了点年纪的人,是否会有意调皮捣蛋。
然而,这些人好像只需要加油而已。那名工作人员加油时,他们在自动售货机前的糖果柜台边狂吃滥饮。
其中有一个比别的都年轻——看上去不到十七岁,趾高气扬,穿着邋遢,嗓门特高,也最粗鲁。他虚张声势地挺起胸,好像要证明他是粗鲁中之最粗鲁者。
我不懂,像他这样年纪的孩子,跟一个粗暴的摩托帮鬼混在一起干什么。刺激?冒险?21世纪教育网
就在那时,他瞥了我一眼,便安静下来,好像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粗鲁无礼。他把身子靠在加油站的墙上,看看四周那几幢公共建筑和组成我们这个小城的那些整洁的房子,目光渐渐移向碧绿的原野,原野恰似层层波浪,一直荡到碧绿的山坡边缘。摩托加满油后,各自骑上,便匆匆离去。
其余的都走了,只有那个年轻人还停在那儿。他骑着摩托车来到了洗衣店门口,他似乎跟那些人有点不和。
那些已走的人中有一个拐了回来,冲他喊道:“哥们,出事了吗?”
他摇了摇头,却没有抬头看一下:“先生,我会追上的。”
可是,他一点儿没动,直到那帮人从视线内消失,直到摩托的呼啸声听不见。
然后,那男孩的肩膀垂了下去,像是困倦极了。灰尘、油腻、汗水弄脏了他的衬衫和牛仔裤,刚刚长出的胡须在下巴和微斜的脸颊旁隐约可见。他转过身,我们的目光相遇了那么一下,一丝表情便从他的脸上掠过——怀疑、渴望,还是痛苦?
他的嘴唇抽搐了一下,像是要笑,然而却抿成了坚定的一条线。他把手伸进摩托车座边的一个包里,拿出一迭衣服,就朝洗衣店走来。我朝一边站了站,让他过去。他把那包衣服扔进一台空洗衣机里,又在槽儿那丢入一枚硬币。[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来到外边,他对摩托车又是冲洗又是擦,直到发亮为止;进来后,他又把湿衣服换进烘干机里。
衣服干后,他拿出来就进了加油站的男用休息室。21世纪教育网
十分钟后他出来了——身穿刚刚洗过的衣服,面容整洁,连鬓胡子也不见了,头发也梳得整整齐齐。
他朝我这边抿嘴一笑,跳上摩托车,便“突突突”地上了路。
没有跟着那些人,而是朝着自己来的方向驶去了。
人生是一条滔滔长河,每个人驾着自己的小船在航行着。有时候,这条小船也会悄悄地偏离主航道,想寻觅些异样的风景和事物。人生的河流依然向前,浪花迸溅的声音总归是美妙的和谐声音,它呼唤偏离了方向的小船。终于,小船听到了声音,开始留恋浩荡无垠、瑰丽非凡的大河了,它调转了方向,又回到了属于自己的航道。
10.结合文章来看,题目所讲的“浪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游荡而不务正业的年轻人
11.文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写出了__________。该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景物 比喻 景色优美 以优美的景色与那位小伙子邋遢的穿着、粗暴无礼的举止形成强烈对比,暗示小伙子最终“回头”的一个原因
12.文章第6段“好像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粗鲁无礼”中的“好像”一词表示____________。
答案:对那位小伙子是否真的“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粗鲁无礼”,“我”还不敢完全肯定,表明那只是我的观察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行为表明那个“浪子”已“回头”。
答案:与自己过去穿着邋遢、举止粗鲁无礼的形象决裂;与摩托帮决裂
14.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是点睛之笔,也有人认为它是败笔。你认为呢?试简单评析。
答案:点睛之笔:此段以抒情议论的语句,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以此结尾,意味深长。
败笔:以“没有跟着那些人,而是朝着自己来的方向驶去了”一句结尾,含蓄而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而且以最后一段的语言风格来看,也与前文不一致,所以是败笔。
(二)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21世纪教育网
两个鸡蛋
下午柱子就要返校了,父亲却歪在床上睡着了。
母亲要叫醒他,被柱子拦住了。
“让他多睡一会儿吧,爹太累。”
母亲便不再说什么,收拾好柱子的东西,母亲照例出去借钱。
看着母亲的背影远了,柱子打开包袱,拿出两个鸡蛋,进了里屋,来到父亲的床前。
经过岁月无情的冲刷,父亲的头发早已花白;杂乱无章的皱纹,横七竖八地卧在他脸上,像黄土高原上沧桑的沟壑;一双眼睛仿佛承担了太重的压力,已深深地陷了下去;额头上汗珠点点,青筋隐约可见……
父亲老了,是他在顽强地支撑着这个家呀。柱子鼻子一酸,两颗泪珠滚下脸庞。
轻轻地把鸡蛋放在父亲床头,又看看他没什么动静,柱子悄悄出去,坐在矮凳上等母亲。
院子里似乎发出一阵响声,柱子以为母亲回来了,连忙跑了出去。没有人,只有几只麻雀在觅食。柱子就驻足四望。
不远处贫瘠的土地上是绿色的庄稼,在太阳的照耀下泛出青黄的光。四周黛青色的大山连绵不断,像一条锈得发黑的铁链,把这里的人世世代代牢牢地锁住。
柱子突然想起父亲的话:儿子,将来你要走出大山。
是的,我一定要走出大山。柱子在心里默默地说。
太阳太毒,皮肤被晒得火辣辣地痛,柱子只好回到闷热的小屋。
看到桌子上打满补丁的包袱,柱子突然意识到应该检查一下,以免带回来的书落到家里。
打开包袱,几件旧衬衣,一罐咸菜,五本书,没错。咦?手触到两个圆圆的东西,掏出来,是两个鸡蛋。
柱子纳闷了:家里只有两个鸡蛋,全给煮了,怎么又冒出两个,怎么回事?
走进里屋,父亲依然打着微鼾,而床头的鸡蛋不见了。
我记得好像已经拿出来了呀?难道……难道我记错了?
柱子对自己的记忆力产生了怀疑。在校期间高强度的学习和严重的营养不良,早已使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这点他是知道的。
于是,他又把那两个鸡蛋放在父亲床头,然后立在那儿想,还是有点不大明白。
脚步声由远而近,柱子连忙跑出去,果然是母亲,满头是汗。[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又数了一下,母亲把那几张皱巴巴的票子递给柱子。
“好好读,别惹事。”
“嗯。”柱子擦去了泛滥而下的泪水,回屋拿包袱。
二十多里的山路,柱子走惯了。天没黑透,就到学校了。
打开包袱拿书,柱子触电一般呆住了,里面赫然躺着两个鸡蛋!
当天晚上,柱子跑到校外痛痛快快地大哭了一场。天亮的时候,他又异常平静地翻开了书页。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2年第3期)
15.第1段中写到“父亲却歪在床上睡着了”,从全文来看,父亲是不是真的“睡着了”?为什么?
答案:不是。①一个深爱孩子的父亲,不可能在孩子要返校时睡着了;②如果父亲是真的睡着了,就不可能两次把鸡蛋装进包袱。
16.文中有一个段落对父亲进行了详细的肖像描写,请问: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表现父亲年老、劳累、体弱,更需要照顾和营养,为下文中柱子的流泪设下铺垫。
17.文中有一个段落是关于柱子家乡的环境描写,请问:这段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一是说明柱子家乡的贫穷及其原因;二是说明父亲要柱子走出大山的原因。
18.文中有三次写到柱子流泪,请分别说出柱子流泪的原因。
答案:第一次,因老弱的父亲顽强地支撑家庭而心痛和感动;第二次,因贫穷的母亲一次次为自己借钱而心痛和感动;第三次,因父亲那种深深的无声的爱而心痛和感动。
19.柱子为什么在“天亮的时候”,“又异常平静地翻开了书页”?
答案:因为柱子知道,只有努力学习,走出大山,才能报答父亲。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