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自相矛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4 10:5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教材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15《自相矛盾》教案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最新修订版)
教学目标
1.会读“吾、弗、夫”,会写“矛、盾、誉、吾”,联系上下文,猜测理解“誉、弗、立”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抓住关键词句,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感悟故事的寓意,利用思维导图,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 观察下列词语,说说本组词语的共同点。
狐假虎威 叶公好龙 画蛇添足 掩耳盗铃
滥竽充数 守株待兔 亡羊补牢 刻舟求剑
井底之蛙 买椟还珠 东施效颦 揠苗助长
(2)生回答,教师小结。它们都是四字成语,都隐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像这样故事短小,寓意深刻的成语就是寓言故事成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2.简介出处,了解作者。
(1)《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2)韩非: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二、初读课文,反馈预习单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按学生情况反馈第一题
题目:读课文五遍,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1 吾盾之坚 2 其人弗能应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4渔夫
多音字:夫(f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念二声;
渔夫(fū)
其他:吾(wú)盾之坚 其人弗(fú)能应也
3.放入文章中再读一读 学生练习朗读。(第一步,读正确;第二步,有节奏)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配乐读,读出味道。去标点古文方式排列读。
5.反馈预习单第三题。
(1)出示原文,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
鬻,卖——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坚,坚固;陷,穿透;——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利,锋利——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誉,夸赞;
(2)想象一下当时的动作、神态会是怎样的呢?
(3)多人朗读,学生评价。(引导学生读出“夸耀”的语气,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
6.谁能连贯地说一说《自相矛盾》的大意?(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穿透!”集市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三、再读课文,推测思维过程
1.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瞧,这个楚国人夸赞自己的矛锋利,盾很坚固,都是世界上最好的。那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VS
1.如果矛刺穿了盾,那就说明矛( ),盾( )。
2.如果矛不能刺穿盾,那就说明矛( ),盾( )。

2.想一想,有第三种情况发生吗?
此时此刻“其人弗能应也”,弗就是“不能”的意思。
3.说一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立,存在。
4.根据思维导图,你能用自己的话再一次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吗?
5.反复读课文,熟读成诵。
四、联系生活,明白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说话、做事必须实事求是,讲究分寸,而不能相互抵触,或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2.拓展交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如:
有一则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xxx",这种说法自相矛盾。
有人在墙上写着:“不准 乱涂乱画”,可他自己就在墙上乱画了,他的行为和言论自相矛盾。
班长说,丁丁同学在课堂上说话,丁丁说:我没有说话,我只是小声地说话。”他的话自相矛盾。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读全文。
2.总结全文:《自相矛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物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
3.如果你是楚人,你会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呢? (吕洁丽 王红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