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课后巩固(5. 《封锁》陌生的视角)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课后巩固(5. 《封锁》陌生的视角)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26 13:2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后巩固
剖析精彩文段
阅读下面《封锁》的选段,完成1—5题。
(一)开电车的人开电车。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开电车的人眼睛盯住了这两条蠕蠕的车轨,然而他不发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如果不碰到封锁,电车的进行是永远不会断的。封锁了。摇铃了。“叮玲玲玲玲玲,”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小点,一点一点连成了一条虚线,切断了时间与空间。
电车停了,马路上的人却开始奔跑,在街的左面的人们奔到街的右面,在右面的人们奔到左面。商店一律地沙啦啦拉上铁门。女太太们发狂一般扯动铁栅栏,叫道:“让我们进来一会儿!我这儿有孩子哪,有年纪大的人!”然而门还是关得紧腾腾的。铁门里的人和铁门外的人眼睁睁对看着,互相惧怕着。
1.“铁门里的人和铁门外的人眼睁睁对看着,互相惧怕着。”他们互相惧怕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答案: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造成的互相戒备的心理。21世纪教育网
2.文章开头一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展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答案:比喻、反复。展现了一种无聊乏味的、周而复始的、永无休止的生活常态,而生活此中的人们早已麻木不觉。
(二)电车里点上了灯,她一睁眼望见他遥遥坐在他原先的位子上。她震了一震——原来他并没有下车去!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
开电车的放声唱道:“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可怜啊可怜……”一个穷婆子慌里慌张掠过车头,横穿过马路。开电车的大喝道:“猪猡!”
吕宗桢到家正赶上吃晚饭。他一面吃一面阅读他女儿的成绩报告单,刚寄来的。他还记得电车上那一回事,可是翠远的脸已经有点模糊——那是天生使人忘记的脸。他不记得她说了些什么,可是他自己的话他记得很清楚——温柔地:“你——几岁?”慷慨激昂地:“我不能让你牺牲了你的前程!”
饭后,他接过热手巾,擦着脸,踱到卧室里来,扭开了电灯。一只乌壳虫从房这头爬到房那头,爬了一半,灯一开,它只得伏在地板的正中,一动也不动。在装死么?在思想着么?整天爬来爬去,很少有思想的时间罢?然而思想毕竟是痛苦的。宗桢捻灭了电灯,手按在机括上,手心汗潮了,浑身一滴滴沁出汗来,像小虫子痒痒地在爬。他又开了灯,乌壳虫不见了,爬回窠里去了。
3.为什么吕宗桢不记得她说了些什么,却清楚地记住了自己的两句话,一句是“温柔地”,一句是“慷慨激昂地”。请分析此时吕宗桢的心理。21世纪教育网
答案:因为他只在乎短暂地突破自己固有的生活常态,并不在乎对象是谁。记住了这两句话,一方面可以显现他作为男人的温柔的魅力,一方面又能突出他果断坚决的态度和责任心,这些都是他在常态生活中所缺乏的。
4.文末关于乌壳虫的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乌壳虫是人的隐喻,暗示吕宗祯的本性展露只是个肥皂泡,瞬息而逝。最终也像乌壳虫般“爬回窠里去了”,还是要回到庸常的生活中去。“常态——非常态——常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封锁式结构,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无知是智慧的黑夜。——西赛罗
5.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整天爬来爬去,很少有思想的时间罢?思想毕竟是痛苦的”这句话的理解。(100字以上。)
答案:琐碎无聊的庸常生活不思考倒也罢了,一思考就会发觉自己生活的无趣,人生无意义,思想自然就是一件痛苦的事了。
综合拓展提升
(一)阅读下面这篇小小说,完成6—10题。

(1)在一家医院的病房窗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得下他们两人。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2)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3)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卧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户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的全部内容了。
(4)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 )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_____________(hóng)湖水,湖面上照例慢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荫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奇斗妍( )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是,有得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漆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5)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______________(xǔ xǔ)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6)一天下午,当听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 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 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到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21世纪教育网
(7)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8)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来。
(9)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10)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的呼吸声也停止了。
(11)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21世纪教育网
(12)第二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21世纪教育网
(13)稍过了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让他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14)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15)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6.给文中的加点字注意。
俯瞰( ) 争奇斗妍( )
答案:kàn yán
7.根据注音填上汉字。
一________________(hóng)清水,________________(xǔ xǔ)如生
答案:泓 栩栩
8.靠近窗户的病人为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色”是真的吗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答案:靠近窗户的病人为病友讲述的“窗外景色”完全是凭想象编出来的,他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用对美好生活的描述鼓舞病友的意志,表现了临终前仍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
9.“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支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其中“刚一离开”表现了这位病人怎样的心态
答案:表现了这位病人急不可待想临窗观景的心态。
10.这篇小说以“窗”为题,你认为它有哪些含义
答案:窗,是贯串整个故事情节的线索,由“窗”引起的故事恰如洞悉人们内心世界的“窗口”。
(二)阅读下面这篇小小说,完成11—15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高尚的施舍
(1)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都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母亲指着门前一堆砖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吧。”
(2)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
(3)母亲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
(4)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唯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几绺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了。
(5)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面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6)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您!”
(7)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凭自己力气挣的工钱。”
(8)乞丐说:“我不会忘记您的。”对母亲深深地鞠一躬,就上路了。
(9)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20元钱。
(10)我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又叫乞丐把砖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屋前?”
(11)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屋后都一样。”21世纪教育网
(12)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13)母亲摸着我的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
(14)此后还来过几个乞丐,我家的那堆砖就在屋前屋后搬来搬去。
(15)几年后的一天,有过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那些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老板只有一只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16)老板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你,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你叫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个公司的董事长。”
(17)母亲说:“v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18)独臂的董事长要把我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市人,过好日子。
(19)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20)“为什么?”
(21)“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
(22)董事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房子了。”
(23)母亲笑一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摘自《微型小说三百篇》)
11.读全文后,用自己的话概括乞丐的心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当母亲叫乞丐搬砖时,乞丐的心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看到母亲单手搬砖后,乞丐的心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母亲给乞丐20元钱的报酬后,乞丐的心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认为母亲是故意刁难他
(2)心潮起伏,受到启迪
(3)心存感激,欲图报达
12.用一句话来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
答案:母亲引导一位断臂乞丐成为董事长。
13.整体感知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1)分析第(3)、(5)、(21)、(23)段中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的描写,概括母亲的性格特点。
(2)第(7)段中加点的“这”和第(17)段中加点的“这”所指代的具体对象虽不相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以“高尚的施舍”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答案:(1)心地善良、善于启发、自强不息、人格高尚。
(2)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功
(3)是指给人以精神的帮助。或给人以自强不息人格力量的影响。
14.根据文意,发挥合理想象,简要写出“断臂乞丐”变成“董事长”的历程。
答案:想象合理即可。
15.本文的主要人物应是母亲还是乞丐?小说的题目“高尚的施舍”具体是指什么?
答案:本文的主要人物应是母亲,而不是乞丐。因为文章所表现的主要是母亲的高尚品质,而不是为了赞扬乞丐的艰苦奋斗精神。“高尚的施舍”是指母亲曾经帮助了乞丐,但却保留了乞丐的面子,让乞丐觉得这不是馈赠、怜悯和同情,唤醒了他自强自立的品质,这种行为很高尚。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