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学习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掌握绝、强、假、望等多义词,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学习重难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3.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一)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人性本恶,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
(1)注音
輮(róu)以为轮 槁暴(ɡǎo)(pù) 须臾(yú) 跂(qì)而望 舆(yú)马
跬(kuǐ)步 骐骥(qí)(jì) 驽(nú)马 锲(qiè)而不舍
金石可镂(lòu) 生(xìnɡ)非异也 蛇鳝(shàn)
(2) 中 木直中绳(zhònɡ) 省 参省乎已(xǐnɡ)
中间(zhōnɡ) 省徭役(shěnɡ)
曲 其曲中规(qǖ) 假 假舆马者(jiǎ)
阳春之曲(qǚ) 假期(jià)
(三)指出句中的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暴”通“曝”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4.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
(四)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以为(古)以(之)为,把(它)做成(今)用于对人或事物作出判断。
2.蟹六跪而二螯 跪(古)腿或脚(今)跪下
3.金就砺则利 金(古)金属制品(今)黄金;就(古)靠近(今)副词。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参(古)检查(今)加入,参加。博学(古)广博地学习(今)知识、学识的渊博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古义:地下水 今义:阴间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爪牙(古)爪子和牙齿,喻帝王得力的助手(今)坏人的党羽、帮凶。
7.而绝江河 绝 (古)渡过 (今)断绝
(五)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及用法。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都是名词作状语,表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4.用心一也 “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5.不能十步 “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
6.其曲中规 “曲”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
(六)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宾后置,于蓝取之。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状语后置,于水寒。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4.輮以为轮 省略句 以之为轮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蟹(有)六跪而二螯,省略句 判断句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介宾后置。乎己参省
7.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也”式判断句
二、整体感知
1.《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劝”在这里有“劝勉”的意思。《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三、微观揣摩
1.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 比喻句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学习的作用: 弥补不足 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怎样理解这几组比喻句的含义?你喜欢哪个或哪一组比喻句,为什么?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形象说明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还要专一才会有所成就。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3.荀子苦心劝学,但他劝人们学习的是什么呢?
“劝”人们首先要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品德。改变恶的本性。
其次是善于借助外物,提高自己的能力。
4.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是什么呢?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①正面设喻②正反设喻③反复设喻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灵活多样:
四、默写
1.故木爱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05广东)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05湖南)
3.木直中绳, ,其曲中规。 ,不复挺者, 。
故木爱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07全国)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金石可镂。(07安徽)
5.登高而招,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而闻者彰。假舆马者,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08全国)
6. ,善假于物也。(08山东)
五、虚词总结:分别指出虚词“之”“于”“而”的意义和用法
之:锲而舍之 代词 拿刀刻东西这件事
筋骨之强 助词 定语后置的标志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助词 的
糅使之然也 代词 它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助词 无义
于:青取之于蓝 介词:从
而青于蓝 介词: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向
而: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并列关系 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修饰关系 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连词:转折关系 却 可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顺接关系 不译
六、延伸拓展
1.古人的“劝学”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孔子:“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朱熹:“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
子思(儒学家)“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宋濂: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苏秦悬梁 孙敬刺股 车胤囊萤 羲之临池
匡衡凿壁 孙康映雪 左思补拙 江郎才尽
陶渊明: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苏东坡:立志读尽人间书,发奋识遍天下字
郑板桥: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
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2.阅读材料,同学互相翻译,交流感想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孟母教子
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5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