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2《师说》 课件(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2《师说》 课件(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3 10:5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韩 愈
师说
名人说“师”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
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
尊师典故
【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尊师典故
【子贡以太阳、月亮喻孔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一次,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十数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守墓6年。
古今名人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呢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预习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 宋代的欧阳修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王安石、曾巩。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 师”的道理。
解题:“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夹叙夹议。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愚昧 句读
或不焉 相师
谀 郯子
苌弘 老聃
蟠 经传
贻 巫医
生字注音
(yú)
(dòu)
(yú)
(tán)
(cháng)
(dān)
(pán)
(wū)
(fǒu)
(xiāng)
(zhuàn)
(yí)
学习
第一自然段
古之①学者②必有师。师者,所以③传道④受⑤业解惑⑥也。
① 之:结构助词,的。可不译。
②学者:求学的人
③所以:用来……
④道:道理,此处指儒家的思想。
⑤受:同“授”,传授。
⑥惑: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非生而知之①者②,孰③能无惑?惑而④不从⑤师,其⑥为⑦惑也终不解矣。
①生而知之: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而,连词,表承接。
②者:语气助词,表停顿。
③孰:疑问代词,谁。
④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⑤从:跟从
⑥其:指示代词,那,那些。
⑦为:动词,成为。
翻译: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乎①吾前,其闻②道也固先乎③吾,吾从而师之④;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⑤道也,夫⑥庸知⑦其年之⑦先后生于⑦吾乎?是故无⑧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⑨,师之所存也。
① ③乎:前者译为“在”,后者译为“比”。
②闻:知道,懂得。
④师之:以之为师。“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⑤师:用作动词。学习
⑥夫:发语词。
⑦庸知:庸,岂、哪;知,了解、知道;
之,主谓间消独;于,表比较。
⑧无:无论
⑨所存:名词性词组,相当于“存在的地方”。
翻译: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人为什么要从师?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思考: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师的必要性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
择师的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从两个角度阐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通假字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古之学者 必有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