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三单元
师 说
韩 愈
学 习 目 标
1.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2.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1
课前预习
2
课内动脑
课 前 预 习
郡望昌黎
韩吏部
韩文公
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
三、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 内 动 脑
受
授
传授
不
否
指不从师学习
二、文题解读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背景探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五、合作讨论
1.“古之学者必有师”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我的见解:这句话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2.如何理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我的见解: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3.第2自然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是怎样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了怎样的结局?
我的见解:(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第二段每个对比之后,作者都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有关句子的语调相同吗?有什么意义?
我的见解:语调不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这是疑问语调;“……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是陈述语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是感叹语调。语调富于变化,不仅文气很顺,而且也增强了文章论辩的逻辑力量。
5.文章以孔子为例有什么好处?
我的见解:以孔子为例可一石三鸟,典型精当。(1)阐明了从师的意义;(2)说明了从师的原则;(3)与“古之学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应。
6.作者是怎样论证师和弟子的关系的?
我的见解: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之所以存在师和弟子的关系,是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缘故。这也是前文所提出的论点,即能者为师。
7.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我的见解: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