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
师 说
——韩愈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目标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
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
知识卡片(一):名人说“师”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是已经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是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程门立雪
知识卡片(二):尊师典故
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一次,一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数十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
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守墓六年。
子贡结庐守墓
知识卡片(二):尊师典故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知识卡片(三):作者介绍
知识卡片(四):题目解“说”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知识卡片(五):写作背景
集体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愚昧 句读
或不焉 相师
谀 郯子
苌弘 老聃
蟠 经传
贻 巫医
(yú)
(dòu)
(yú)
(tán)
(cháng)
(dān)
(pán)
(wū)
(fǒu)
(xiāng)
(zhuàn)
(yí)
知识卡片(七):生字读音
研读
第一自然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
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受通授,传授
承接连词
疑问代词,谁
转折连词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跟从
指示代词,那些
动词,成为
求学的人
用来……
疑难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
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也。
介词,在
介词,比
承接连词
以之为师
发语词
哪里知道
取独
因此,所以
存在的地方
1、人为什么要从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阅读分析第一段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标准
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总结: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师的必要性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
择师的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从两个角度阐释
4、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 “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一词多义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4、其皆出于此乎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吾其还也
代,他。
代,那些。
代,指圣人。
语气,大概。
前指士大夫,
后指“真是”。
语气,还是。
其
1、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2、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1、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1、表猜测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2、表反问
其可怪也欤(加强反问语气)
2、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判断句
被动句
①不拘于时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吾师道也
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⑤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也
者
非
也
也
者
者也
于
5、特殊句式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宾语前置句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之
之
状语后置句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②而耻学于师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学于余
乎
于
于
于
省略句
①吾从(之)而师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顶 真
作用
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
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6、修辞方法
背诵线索提示:
观 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 之 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
—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
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
大夫之族”)
—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写作缘由。
朗读并试背全文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