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台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台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07 13:3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八课《台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把握父亲形象特点。
2. 学习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品味语言,赏析人物。
3.解读小说的主题。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赏析人物。
2.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理念:采用讨论、质疑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师启发引导。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 读懂人物:在通读教材的前提下,可以用“三问”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2、 读懂作者:作者在父亲身上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3、 读出自己:联系生活,理解 ﹑感悟父亲。
六.预习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注音,解释意思。了解作者及作品情况。??
(二)思考下面问题: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做了哪些造屋准备工作?
3.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三)复述课文,感知父亲形象.
七.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的一生可能是清平的,清平到让人不愿在别人面前提起,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以至于我们无法从人群中分辨出来。他一生的追求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不值一提,然而就是这样的父亲带给我们很多深思和感动。下面让我们一齐来理解一下这位父亲。请打开课本。
板书:台阶 ?李森祥
下面,让我们随着当代作家李森祥老师的步伐,踏上又一个台阶。
(二)展示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把握父亲形象特点。
2. 学习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品味语言,赏析人物。
3.解读小说的主题。
(三)检查课前预习讨论情况。
1. 作者介绍:李森祥,浙江衢州人。1986年发表处女作 《 》后迅速成长。他的小说以 、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 的质朴形象。其作品《 》获《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他也是电视剧《 》?编剧之一。
2. 识记字词,纠正读音,解释意思。
凹(ao)? ?凼(dang)?? 门槛(kan)?? 涎(xioan)水?? 揩(kai)??
筹(chou) 划黏(nian) 尴尬(gan?ga) 撬(qiao)?? 嘎(ga)
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老师点拨。
(课件展示?)?读书之境界: 读懂人物 ——?赏析语言 —— 感悟生活 。
下面就请同学也像攀登台阶一样,按照上面的提示,开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之旅吧。提示:阅读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故事内容,找出主要人物,并归纳事情:——谁?做什么?
1、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读懂人物 。
(1)浏览课文,思考下面问题:小说叙述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父亲砌台阶。
全文花笔墨最多的是写砌台阶前前后后的过程,父亲为什么要执意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文中有一句话非常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看来台阶不仅仅是台阶,它有丰富的象征。父亲追求的不仅仅是有高台阶的房屋,他是不甘心低人一等,渴望受人尊重,被别人看得起,富足的生活。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显然是一个有追求有梦想的人。
板书:立下造屋目标——有追求,有梦想。
② 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课文中写到父亲为了建造一幢有台阶的房屋,他的确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分一文积攒,起早贪黑,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剩下半月过年、编草鞋。 360 天安排得非常紧凑。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
板书:努力建屋,兴家立业——勤劳、顽强?
③ 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人衰老了,累垮了。 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板书:新屋建成 —— 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④ 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台阶)“文眼”是什么?(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2)我们知道了父亲造高台阶新屋的不易,让我们进一步的走进这位父亲的感人形象。父亲在你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你联系课文中的细节来谈谈。
① 跳读课文,划出文中最让你感动,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细节。
以“从 这个细节中看到了父亲是一个 的人”为题说一段话。
例①/ :从“洗脚、、、”这个细节中可看出父亲是个不拘小节,吃苦耐劳的人。生活的艰辛已经把父亲的脚磨得非常粗糙。
例②/ :从“砍柴,磨断草鞋、、、”这一细节看出父亲是一个不拘小节,吃苦耐劳,节俭的人。
例③/ :从父亲“闪了腰、、、”这五细节看出他是个十分要强的人。
③ 小结归纳父亲形象(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勤劳、节俭、顽强、淳朴、善良、谦卑、倔强、要强、有志气、不甘人后、愚公移山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
2. 再读课文,研读赏析语言。
学习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导入:从上面的回答中,我已经看到了同学们心目中有着优秀品质的父亲形象,然而父亲身上还有更多的东西让我们深思。让我们再读课文,品析精美的段落,深入父亲的内心世界去看看。
(1)老师从课文中选取了三个片段,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来。
第一片段:准备之时:(第18—20段)
第二片段:砌成之时:(第21段)
第三片段:砌成之后:(第24—28段)
(2)学习第一片断:准备之时:(第18—20段)
①大声读第18段,根据上下文,在“父亲把满满的一担黄泥踏好“这样的一句话后面,请以第一人称穿插父亲的心理描写,用几句话把它写下来。(先提问,后评讲答案)
例①:台阶终于砌好了,我一辈子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受人尊重吗?以后可以不在别人面前低眉顺眼啦!
例②:啊,台阶终于砌好啦!家里有了地位了,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了吧?
小结:同学们的回答很精彩,从同学们对父亲的心理描写中,我看到了父亲内心的情感:难以抑制的兴奋激动和强烈的渴望。
②同学们,你们从哪些细致的描写中感觉到父亲的这种内心情感的?请具体说说?(注意点拨,要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先提问,后提答案)
例:第18段“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天没亮”可以看出父亲对砌台阶这个事情显得迫不及待,难以抑制的的兴奋的心情。
例:怎样理解“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园子里去?”这句话?
深秋的早晨,周围还在沉睡着,父亲起得特别早,这是怎样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的心情呀!
例:第19段第一句“等泥水匠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担黄泥踏好了。”泥水匠还没来,父亲就做好了,说明了父亲的迫不及待。
例:第20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些黄泥在他们家人看来很美丽,体现了他们非常喜悦的心情。(景物的美好恰恰是人物内心喜悦心情的写照,这种细节虽然没有写到父亲的表情动作,但我们分明深切感受到了父亲内心难以抑制的兴奋之情。
(3)学习第二片断(21段):砌成之时。
①“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手没处放似的————父亲明明该高兴,去露出些尴尬的笑。” 本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体现了父亲怎样的心情?(这个问题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合作伙伴研究,然后就这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
①动作描写:父亲的手放也不是,体现了父亲的喜悦心情。
神态描写:尴尬的笑——谦卑
外貌描写:驼惯了——生活的艰辛,在人前抬不起头来。这一段描写回应了第九段的内容。
小结:这一段文章写得极其精彩,很耐人寻味,写出了父亲的复杂心情。这一切都来源于两个字“贫穷”,作者通过微小的细节表现父亲复杂的心情。
(4)学习第三片断(29—32段)砌成之后(要求认真朗读课文,分小组讨论研究,引导学生找出最受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读一读,议一议。)
① 思考:第 29 段中为什么说父亲若有所失的模样?
(提示:父亲干了一辈子,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就是生命,劳动是创造;劳动有了收获,才体现自己的价值。一日不干活,就失去了一切。所以说“若有所失”)
②第30段哪些词语应重读?
请一同学示范朗读。读重字音,再请一同学分析原因。
评讲同学的答话:读重的词语:很倔 半晌 灰白而失去了生机(这是神态描写——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父亲已老了,同时表达了我对父亲劳碌终生而感到悲伤,进一步为全文笼罩上一层凄凉、忧伤之情。)
③最后两段有两个问话,应取用什么样的感情和语气来读?这两句话的感情应怎样把握?
父亲挑完水后觉得自已老了,“老”字应重读,读出父亲无耐、懊恼、无奈、沮丧的感情。因为父亲已经失去了劳动的能力,对一个农民来说,能够劳动是他生命的价值的体现,现在不能,所以懊恼。
④后面一句是谁说的?体现了他怎样的情感?
叹息、同情、伤感、遗憾、感激
(4)小结:
这部分我们看到了父亲失去了劳动以后的痛苦、迷惘、而无奈。到这时父亲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才丰满起来,这确实是非常感人的形象。
3.现在我们再一次浏览全文,谈谈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参考:
①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②? 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③“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 4. 解读小说的主题。
设问:这是一篇小说,作者仅仅是写父亲的形象吗?乡土生活永远是创作的源泉,文中的父亲是中国农民的代表,有中华民族优良的品质,作者想借作品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
(参考:作者对父亲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热切希望人人受到尊重,所有你父亲一样的农民由贫穷走向富裕,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五)课外延伸:情感升华,读出自己 。
小说作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它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读了《台阶》中的父亲,想起了生活中无数的父亲……
此时此刻你一定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准备一下,来说一说。
(六) 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了《台阶》一文,我们看到了父亲伟大的品质。但这篇文章的魅力决不仅此而已。其感人之处更在于深含着那种淡淡凄楚和辛酸,我们在探究文学魅力的同时,更应关注偏远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的现状及深受传统思想束缚的愚昧。对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应将亿万农民的幸福铭记在心,奋发图强、努力学习!
(七)布置作业:
回家之后为父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