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同步测评练习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同步测评练习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4-23 14:2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同步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化学用语或名称正确的是
A.2Na:2个钠元素 B.Ca2+:钙元素显+2价
C.C60::60个碳原子 D.硫酸亚铁:FeSO4
2、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氢、氧两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 B.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
C.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g D.氢元素与氧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化合物
3、对于下列化学用语,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CO2 ②Fe3+ ③KMnO4④⑤
A.①表示的是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②中数字的含义: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C.③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7价 D.④⑤表示的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4、N(NO2)3方是科学家2011年发现的一种新型火箭推进剂的原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N(NO2)3由三种元素组成
B.N(NO2)3由4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的
C.N(NO2)3的相对分子质量152
D.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8.4%
5、建立微观和宏观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温度升高使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因此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
B.“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C.H2SO4、H2O、H2O2三种物质中均含有氢分子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6、表示2个分子的是
A.H2
B.2H
C.2H2
D.2OH-
7、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水银、氯化钠、氮气 B.金刚石、氧化镁、空气
C.水、肥皂水、雨水 D.氢气、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
8、连花清瘟胶囊可用于治疗流感。测得其成分之一是没食子酸(化学式为C7H6O5),下列有关没食子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氧化物 B.没食子酸中含有18个原子
C.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6∶5 D.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9、下列试剂瓶标签中的化学式不正确的是
A. B. C. D.
10、锑(Sb)是军工产业的一种重要原料,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18 B.锑属于金属元素
C.锑的正5价氧化物化学式是Sb2O5 D.锑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5,所以锑位于第五周期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本溪是一座以湖命名的美丽山城,山泉水常见。
(1)从物质分类看,山泉水属于____________。
(2)用山泉水洗衣物时常出现____________的现象,说明山泉水多为硬水;生活中降低水硬度的方法通常为____________。
(3)兴趣小组同学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对山泉水进行净化,流程如下。
①操作I的名称是____________,该操作中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
②操作Ⅱ主要是除去一些色素和异味,应选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2、化学实验要严格按操作要求进行,在横线上填写错误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
(1)蒸发时没有用玻璃棒搅拌:___________;
(2)倾倒液体药品时,标签没有朝向手心:___________;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瓶底没有放少量水或细沙:___________;
3、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按照要求填空:
(1)B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形成_________(填“阳离子”或“阴离子”)。
(2)D和E属于同种元素,是因为______________相同。
(3)请写出C和D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
(4)A元素形成的单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4、如图所示的微粒结构示意图,当x、y为不同数值时,可以表示不同的原子或离子。
(1)若x=10,则 y=______,该微粒所属的元素组成单质的化学式为______。
(2)若x=y,则该微粒的符号为______,该微粒与Al3+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
5、请用化学用语来完成下列填空:
(1)2个氢分子___________。
(2)3个碳原子___________。
(3)碳酸根离子___________。
(4)氧化镁并标出镁的化合价___________。
三、计算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
1、2019年年末,高传染性“新冠肺炎”在我国部分地区流行,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进行合理的药物消毒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过氧乙酸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消毒剂,其化学式为C2H4O3,根据过氧乙酸的化学式回答下列问题:
(1)过氧乙酸是由_________种元素组成,1个过氧乙酸分子中共有____个原子,
(2)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
(3)过氧乙酸中氢、碳、氧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__(用最简比表示);
(4)求过氧乙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结果精确到0.1%)
2、2015年10月5日,我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因此使得中国的“青蒿素”引人注目。青蒿素是从植物青蒿中提取的一种无色针状晶体,化学式为C15H22O5,熔点为156﹣157℃,易溶于氯仿、丙酮,可溶于乙醇、乙醚,几乎不溶于水,对热不稳定,易分解。根据上述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青蒿素由_____种元素组成
(2)一个青蒿素分子中碳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是:______。
(3)青蒿素青蒿素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4)求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5)28.2 g青蒿素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______克?(写出计算过程)
3、如图为某牙膏的部分标签,活性成分单氟磷酸钠的化学式为Na2PO3F,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单氟磷酸钠中钠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
(2)288g单氟磷酸钠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______g。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24分)
1、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海水淡化进行如图所示的一系列探究。
[查阅资料] 海水中的氯化钠会与硝酸银溶液发生反应,产生白色固体。
[提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过程]
(1)如图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2)向大试管中加入5~10 mL海水,塞好橡胶塞,用酒精灯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小试管内收集到很少液体,小试管口有____________。
(3)该小组同学建议对该装置进行改进,从实验效果考虑,你认为改进的措施为________。从安全角度考虑还应该在大试管中加几片小的碎瓷片,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向小试管里的冷凝水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观察到__________,得出海水加热可以得到淡水的结论。
[反思交流]
“蒸馏法淡化海水”的思路是想办法将水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请列举一种与上述原理相同的制取氧气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某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一:教材上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成功的现象是:冷却后打开弹簧夹______. 若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会导致测定结果___________ (填“偏大”或“偏小”).
实验二:小组同学用下图1组装好实验装置,利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燃烧匙
上的红磷,红磷燃烧直至熄灭;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再次用高能激光笔照射,发现白磷居然还能被点燃.(药品均足量)
图2是小组同学从开始实验到最后装置冷却后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用氧气传感器测量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曲线.
(1)激光笔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图2,BC 段曲线下降的原因 ___________ (用反应表达式表示,文字符号皆可),DE 段曲线不断下降的原因 ___________。
(3)通过对图2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___
A.足量红磷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可将氧气完全耗尽
B.红磷在密闭容器内燃烧熄灭时,氧气仍有10%-15%的剩余
C.足量白磷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可将氧气几乎耗尽
D.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比红磷对氧气的消耗更充分
(4)上述实验之后,小组同学认为实验一的成功,是两个不可控制的正负误差相互抵消的结果.这里所提到的“不可控制”是指在所有操作均正确的情况下,仍存在的误差(忽略导管造成的误差).请结合上述探究过程回答:
①不可控制的负误差(导致进水量一定偏小)的原因___________
②不可控制的正误差(导致进水量一定偏大)的原因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详解】
A、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故2Na表示2个钠原子,不符合题意;
B、Ca2+表示钙离子,1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不符合题意;
C、C60表示C60这种物质,1个C60分子,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多个原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60个碳原子表示为:60C,不符合题意;
D、硫酸亚铁是由亚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亚铁离子显+2价,硫酸根离子显-2价,化学式为:FeSO4,符合题意。
故选D。
2、B
【详解】
A、由元素周期表中氢元素的相关信息可知:氢原子相对原子质量=1,质子数=1,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0,说法错误;
B、由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相关信息可知: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说法正确;
C、由元素周期表中氢元素的相关信息可知:氢的相对原子质量=1.008,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省略不写,说法错误;
D、氢元素与氧元素可以形成水、过氧化氢两种氧化物,说法错误;
答案:B。
3、D
【详解】
A、①CO2是由C、O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B、位于离子符号中元素或原子团的右上角,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故②中数字的含义: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不符合题意;
C、③高锰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锰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1)+x+(-2)×4=0,x=+7,不符合题意;
D、④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表示氟离子,氟离子是氟原子得到1个电子后形成的,故氟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位于第二周期,⑤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镁离子,镁离子是镁原子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后形成的,故镁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符合题意。
故选D。
4、C
【详解】
A、N(NO2)3是由氮、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N(NO2)3是由分子构成的,不是由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N(NO2)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14+16×2)×3=152,故选项说法正确;
D、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5、C
【详解】
A、温度升高使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因此夏天气温高,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闻到了酒的气味,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含有氢气才含有氢分子,H2SO4、H2O、H2O2三种物质中均不含氢分子,故选项C符合题意;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C
【分析】
氢气的化学式是H2,H2既表示氢气这种物质,又表示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而2H2只表示2个氢分子。
【详解】
A、根据分析,H2可以表示氢气这种物质,也可以表示1个氢分子,选项不符合题意;
B、2H只表示2个氢原子,选项不符合题意;
C、2H2表示2个氢分子,选项符合题意;
D、2OH-表示2个氢氧根离子,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B
【详解】
A、水银属于单质,氯化钠属于化合物,氮气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B、金刚石属于单质,氧化镁,属于化合物,空气属于混合物,故选项正确;
C、水属于化合物,肥皂水、雨水都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氢气属于单质,澄清石灰水属于混合物,二氧化碳属于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B。
8、D
【详解】
A、氧化物中只含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为氧元素,没食子酸中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
B、没食子酸由没食子酸分子构成,一个没食子酸分子中含有18个原子,表述错误,故B错误;
C、没食子酸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故C错误;
D、由没食子酸化学式可知,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D正确;
故选D。
9、D
【详解】
A、硫酸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硫酸根的化合价为-2价,则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故选项化学式书写正确;
B、碳酸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碳酸根的化合价为-2价,则碳酸镁的化学式为MgCO3,故选项化学式书写正确;
C、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碳酸镁的化学式为CaO,故选项化学式书写正确;
D、氢氧化钠中钠元素化合价为+1价,氢氧根的化合价为-1价,则氢氧化钠的化学式为NaOH,故选项化学式书写不正确。
故选D。
10、D
【详解】
A、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51,则2+8+18+X+5=51,X=18,选项A正确;
B、该元素的名称是锑,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选项B正确;
C、锑的+5价氧化物中锑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氧元素为-2价,依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锑的+5价氧化物化学式是Sb2O5,选项C正确;
D、元素周期表中,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由原子结构示意图看出,锑原子有5个电子层,因此位于第五周期,选项D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
1、
(1)混合物
(2) 浮渣多、泡沫少 煮沸
(3) 过滤 烧杯、漏斗、玻璃棒 活性炭
【分析】
(1)
山泉水中常含有矿物质,为混合物
(2)
硬水在洗衣物时容易产生浮渣多,泡沫少的现象,不易洗净衣物;
生活中降低水硬度的方法通常为煮沸,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在加热时,能形成沉淀。
(3)
①操作I的目的为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故操作名称为过滤;
过滤所用的仪器为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铁架台,其中的玻璃仪器为烧杯、漏斗、玻璃棒;
②操作Ⅱ主要是除去一些色素和异味,应选用的物质是具有疏松多孔结构的活性炭。
2、
(1)液体飞溅
(2)标签被腐蚀
(3)集气瓶发生炸裂
【解析】
(1)
蒸发时没有用玻璃棒搅拌,蒸发皿内的液体受热不匀腐蚀飞溅,故填液体飞溅。
(2)
倾倒液体药品时,标签没有朝向手心,瓶口残留的液体流下,导致标签被腐蚀,故填标签被腐蚀。
(3)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瓶底没有放少量水或细沙,生成的高温的融化物直接落到集气瓶底部,导致集气瓶受热不匀发生炸裂,故填集气瓶发生炸裂。
3、(1)
【分析】
(1)
该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多于4个,所以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故填:阴离子
(2)
元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D、E质子数均为17,属于同种元素。故填: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3)
C的质子数为11,所以C是钠元素,D的质子数为17,所以D是氯元素。可以形成氯化钠。故填:NaCl
(4)
A的质子数为8,所以B是氧元素,单质有氧气、臭氧等。故填:(或)均可
【点睛】
明确元素概念,离子的形成即可做出。
4、
(1) 8 Ne
(2) O2- Al2O3
【分析】
(1)
若x=10,质子数=原子序数,10号元素是氖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其原子不易得失电子,故该微粒表示原子,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y=10-2=8;
氖元素组成的单质为氖气,氖气由氖原子构成,化学式为:Ne;
(2)
若x=y,则x>2+y,则该微粒表示离子,x=y=8,质子数=原子序数,8号元素为氧元素,故该微粒为氧离子,表示为:O2-;
氧离子与铝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铝,氧化铝中铝元素通常显+3价,氧元素通常显-2价,化学式为:Al2O3。
5、
(1)2H2
(2)3C
(3)
(4)
【分析】
(1)
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其化学式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氢分子表示为:2H2,故填:2H2;
(2)
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3个碳原子表示为:3C,故填:3C;
(3)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碳酸根离子表示为:,故填:;
(4)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氧化镁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其化学式为MgO,所以标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故填:。
三、计算题
1、
(1) 三 9
(2)76
(3)6:1:12
(4)63.2%
【解析】
(1)
过氧乙酸的化学式为C2H4O3,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1个过氧乙酸分子中共有9个原子;
(2)
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4+16×3=76;
(3)
过氧乙酸中氢、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16×3)=6:1:12;
(4)
过氧乙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63.2%。
2、
(1)三
(2)15:5:22
(3)11:40
(4)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5+22+16×5=282
(5)28.2 g青蒿素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
【分析】
(1)
由化学式可知,青蒿素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2)
由化学式可知,一个青蒿素分子中碳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是:15:5:22;
(3)
青蒿素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2:(16×5)=11:40;
(4)
见答案;
(5)
见答案。
3、
(1)23:24
(2)96
【解析】
(1)
单氟磷酸钠中钠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2)
四、实验探究
1、加热是否可以使海水淡化 大量水雾出现 将小试管内的导管加长(合理即可) 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 无明显现象 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详解】
根据实验过程中,描述的结论:“海水加热可以得到淡水的结论”,可知[提出问题]为:加热是否可以使海水淡化?
[实验过程]:
(2)向大试管中加入5~10 mL海水,塞好橡胶塞,用酒精灯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小试管内收集到很少液体,因为水快速蒸发形成水蒸气,在小试管口处冷凝,故小试管口有大量水雾出现。
(3)该小组同学建议对该装置进行改进,从实验效果考虑,要提高淡水的收集率,改进的措施为将小试管内的导管加长,从安全角度考虑还应该在大试管中加几片小的碎瓷片,作用是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
(4)氯化物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向小试管里的冷凝水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无明显现象,得出海水加热可以得到淡水的结论。
[反思交流]:
“蒸馏法淡化海水”的思路是想办法将水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与上述原理相同的制取氧气的例子: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2、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偏小 使温度达到白磷、红磷的着火点 或 白磷燃烧消耗氧气 BCD 红磷燃烧不能将氧气完全耗尽 燃烧匙伸入集气瓶时,部分气体受热膨胀逸出
【详解】
实验一: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待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由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故进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若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气体受热膨胀,占据了一定的体积,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
实验二:(1)激光笔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红磷、白磷的着火点;
(2)图2BC 段曲线下降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符号表达式为: ;
DE 段曲线不断下降的原因:白磷燃烧消耗氧气;
(3)A.由图可知,红磷熄灭时,装置内氧气的浓度不是零,故足量红磷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不能将氧气完全耗尽,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红磷在密闭容器内燃烧熄灭时,氧气仍有10%-15%的剩余,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白磷熄灭时,氧气的浓度为1.7%,足量白磷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可将氧气几乎耗尽,符合题意;
D.红磷熄灭后,白磷还能燃烧,说明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比红磷对氧气的消耗更充分,符合题意。
故选BCD;
(4)①不可控制的负误差(导致进水量一定偏小)的原因:红磷燃烧不能将氧气完全耗尽,导致进水量偏小,实验结果偏小;           
②不可控制的正误差(导致进水量一定偏大)的原因:燃烧匙伸入集气瓶时,部分气体受热膨胀逸出,导致进水量偏大,实验结果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