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堂互动
1.生:老师,郑伯的“伯”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课本上有这样一段文字:“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可以看出:“伯”在这里并不表示爵位,而是表“讥讽”。21世纪教育网
生:那么,这个字的读音是什么呢?读成bó?bǎi?
师:关于这个字的读音有人说应该读成bà,因为“伯,霸也”。山西有一个地方叫伯强,当地人就读成bà强,看过全文,我们觉得还是读bó好。
2.师:很多课外作品都非常认可《郑伯克段于鄢》,我们阅读这样的课文时应该怎样阅读?
生:阅读记叙类的作品,首先应该把握住记叙的故事内容,并且要了解故事的精彩之处和曲折性。这篇文章情节安排巧妙曲折完整,包含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等,这恐怕也是很多课外作品认可的原因吧。21世纪教育网
3.生:老师,郑庄公被看成一个虚伪、狡诈的国君,可是我却认为他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国家的所作所为是合理的。不知我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师:对于郑庄公这一人物形象,一般传统的观点认为,郑庄公是个阴险狡诈、怂弟作恶、胸有城府、老谋深算的人物。庄公即位之初,母亲姜氏为共叔“请制”,庄公明明是担心共叔段据险叛乱,而表面上却以关心弟弟为借口婉言拒绝。后来共叔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庄公表面上一忍再忍,实际上是等待共叔段“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结果。最后共叔段起兵造反,庄公予以致命的一击,以此巩固君位。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郑庄公是个有远见的政治家,胸有韬略,处事果断,关键时刻不心慈手软。在决定郑国命运和自己君主地位的时刻,庄公果断出击,而共叔段得不到百姓的拥护,只得狼狈逃窜,证明庄公是正确的。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有充足的理由就够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生:老师,我们知道《左传》是解释《春秋》的,那么是不是说两者的主旨就是一致的呢?
师: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春秋》里能体现出儒家的观点。孔子以“仁”为核心,讲究追求“礼”。按儒家的正统伦理道德观念,要求六条,也就是六个字:义、行、慈、孝、爱、敬,即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是处理好君臣、父子、兄弟的伦理关系的准则。恐怕作者是借这事讽刺这里面的人都不遵守“礼义”,这才是孔子的本意。《左传》的作者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看待这一切,恐怕还想为其开出一剂良药;只要孝心永存心中,一切都可变的美好,所以他写了后半截的故事。只不过这场宣扬孝心的过程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如同在看一幕丑剧。反映出儒家的礼教观念的尴尬。后代的人受不同的世界观的影响,带有不同的目的,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现代人应顺乎时代潮流,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断。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