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堂互动
1.生:老师,课文中运用了很多典故,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师:问题提得很好,同学们思考一下,哪些曲牌运用了典故?运用了哪些典故?
生:【满庭芳】中的“举案齐眉、望夫石”;【耍孩儿】中的“红泪、司马青衫、伯劳东去燕西飞”;【二煞】中的“文齐福不齐、停妻再娶妻、一春鱼雁无消息”。
师:明确了运用的典故,其中的含义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生:运用“举案齐眉”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生:“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东去燕西飞”则用《东飞伯劳歌》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生:“文齐福不齐、停妻再娶妻、一春鱼雁无消息”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2.师:怎样理解莺莺的叛逆(反封建意识)?21世纪教育网
生:对拆散鸳鸯的不满。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生: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师:有了以上内容,我们就可以进行分析了。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幸福爱情,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21世纪教育网
3.生:老师,莺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师: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定要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来谈,不能空洞地罗列。
《长亭送别》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妻”,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有现实基础的。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4.生:老师,《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明代的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为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怎样看待金圣叹批《西厢记》的结局?
师:这个问题很有难度,说明你读书很多,思考较深。这里我提供两种看法,供同学们思考。21世纪教育网
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竟是如此“合理”。金批《西厢记》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记》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21世纪教育网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作者“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局限造成的,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记》尾截王实甫《西厢记》是没道理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