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阶段性学业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阶段性学业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07 15:0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灌南县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阶段性学业质量检测(二)
语文试题
一、积累、运用(30分)
1.在下面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10分)
(1) ,恨别鸟惊心。(杜甫《 》)
(2)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人生自古谁无死, 。( 《过零丁洋》)
(4)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登飞来峰》中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的诗句是 , 。
(6)《己亥杂诗》中运用新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的诗句是 , 。
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
B.从空中俯瞰,南京青奥会场馆的建筑鳞次栉比,非常壮观。
C.当电影《2012》里每一个微弱的生命不断殊死挣扎时,那种生离死别使人感觉到我们似乎太渺小了,渺小得无与伦比。
D.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全国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A.事实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奋刻苦。
B.不少学生会偏食、挑食,导致蛋白质的摄入量偏低,钙、锌、铁等营养元素明显不足,营养状况令人不胜乐观。
C.中秋节的习俗很多,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无限生活的向往。
D.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8分)
青春是一首风mǐ的歌,回荡的总是欢快美妙的旋律;青春是一副多彩的画,镌刻着的都是美丽浪漫的色调; , ;
青春是人生的guì宝。我们应该在这样的时光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变成想变成的人,哪怕这很难,哪怕会失败。因为不管怎么样,我们不想要遗憾,
(1)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请仿照前面的句式在横线上仿写一句话。
(3)班级准备召开一次以青春为主题的班会,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设计一段开场白。(50字左右)(4分)
5.名著阅读题。(6分)
今天柯察金第一次独自到花园里去散步,他屡次问我,他什么时候可以出院。我告诉他说快了。那两个姑娘一到接见的日子就来看他。现在我明白他疼痛的时候为什么不呻吟的道理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呻吟时,他回答说:“您读读《牛虻》,就明白了”
(1)选文中“两个姑娘”,其中一个指的是 (填人名),另一个指的是塔季亚娜
(2)在保尔·柯察金看来,小说《牛虻》能让他不呻吟的原因是什么?(4分)
(3)正是这种“不呻吟”的精神支撑着保尔,使他在身受病痛折磨的情况下,仍然创作出一部中篇小说《 》,这让保尔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
二、理解、感悟。(60分)
(一)阅读诗歌,回答6—7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钟”字好在何处。(3分)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6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道洲城西百余步,有小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①,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休②木异竹,垂阴相荫③。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⑤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元结《右溪记》,有删节)
【注释】①攲(qí)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②休:美好。③阴:树荫。荫:遮蔽。④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隐士。⑤裨(bǐ):使。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凄神寒骨( ) ⑵悉皆怪石( )
⑶不可名状( ) ⑷为之怅然( )
9.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都邑之胜境 吾欲辱之 B.以裨形胜 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C.乃疏凿芜秽 乃以瓦布之 D.为坻,为屿, 为之怅然
10.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分)
⑵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2分)
⑶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 “右溪”。(2分)
11.【甲】【乙】两文的作者带我们去“小石潭”和“右溪”游览了一番,请你向同学概括介绍“小石潭”和“右溪”的相似之处。(3分)
③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其中全球地震的70%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15%分布在欧亚地震带,还有5%在大洋中脊,其他的10%则分布在板块内部。但是,这种统计学上的规律并不能确定地震在何时何地发生,有什么样的强度,因为人们至今也没有清晰地了解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又是随机的。
④从数据统计来看,最近几年的地震也验证了这种随机性。2010年美国地质勘探局曾经发布数据:自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6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有的年份,如1986年至1989年只有6次,而1943年则高达32次。因此,2010年以来,地震算不上频繁。
⑤……(摘自《读者》,有改动)
12.请你指出第②语段的说明中心?(2分)
13.请结合具体内容,列举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4分)
14.划线句子中“绝大多数”能否去掉,请作简要说明。(3分)
15.综合选文,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2012末世论”观点是错误的?(4分)
(四)阅读张炜的《何为书》,完成16-18题(10分)
①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人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而有人却不能——不知从什么时候丧失了这种能力。后一种人觉得前一种人很奇怪,甚至还有些令人费解;而前一种人却认为自己拥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保有一种充实的幸福。
②现在到处都是书,可是那些书的作者却不尽是前一种人。书是什么?书是真诚待人的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影。
③然而许多书并没有感情,或者说没有真切朴实的感情。这样的书也能算得上书吗?如果仅仅是印上满纸的花言巧语、卖弄、粗鄙的发泄,装订得再好,在我看来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书。我们应该被一个人的心事牵引着,走向很远。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一些事情,咀嚼生活,滤过流逝的时光。是的,在极为有限的生命历程之中,假如没有这样的回顾和思念,没有情感之水循环往复的浸洗,将是多么可怕。所以我们常常感谢那些真诚待人的文字,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
④关于童年,田野,小院,那一束不能忘记的小花;还有敬仰和欣悦之情,与别人相似的叹息,以及悄藏起来的温暖……这些既是永恒的东西,又是作者自己的东西。我们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
⑤当然,如果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些虚假赝品,我们是不会与之交换的。
⑥由此看来,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只要真就会诚,就会亲近和亲切。苍茫人世,邈邈光阴,我们还是需要这样的一份感觉——只要是给人这种感觉的,无论多么稚嫩的文字我们都欣然接受;而另一类文字,无论多么高深我们都将本能地拒斥。
⑦在拜金时代和数字时代,理应有一些别样的心灵和声音,并以此去寻找、召唤更多的心灵和声音。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时代被作价卖掉,或被浅薄生硬的技术主义分割禁锢。我们必须向往“诗意地栖居”。
16.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书”呢?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3分)
17.请指出选文第⑥节中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18.请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能够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4分)
(五)阅读《游司马祠》一文,完成19—22题。(15分)
行走在韩城,庙宇楼阁,行宫故居,历史古迹迹众多,苍松古柏也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耐人寻味,而我总以为它的厚重,源于司马迁。但凡来韩城的人,是绝不会错过游司马祠的。
从韩城芝川镇向东,沿着一条宽阔明亮的柏油大道向前走,越过两边民居,眼界豁然一亮,放眼南望,一座高山巍峨耸立,上面翠柏茂松、郁郁葱葱,若隐若伏的祠宇躺在翠柏的环抱之中。
走过芝秀古桥,一座高大的砖木牌坊映现眼前,遒劲有力的“汉太史司马祠”几个大字熠熠生辉,踩着青石铺砌的进山之路,踏上十几个台阶,便是正门,门匾一行隶书“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字体格调清雅,气息高华。进入大门,青石铺砌的小径,迤逦蛇行,直通山顶。道旁青松挺拔,耸入苍穹,松间的山雀清脆的鸣叫给山上带来一片静谧。
登上小坡,眼前顿然开阔,一座宏大的祠堂横亘眼前,走近细瞧,上有“汉草书司马迁格言警句展室”的门匾,房檐周围红漆驳落,参差不齐,显示出风雨沧桑,进入宽敞的展厅内,一座座散发着笔墨清香的石碑赫然入目。环视碑石,兀然林立,,但见书体或雄浑奔放,气吞万里,或风行雨散,润色生花,或大鹏抟风,长鲸喷浪;或悬崖坠石,惊电遗光,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行迹,留下了那一份对史圣的留恋和敬仰。回想细构“网罗天下放佚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哪里会想到身后的荣耀和高贵。苍苍莽莽的梁山啊!滔滔不息的黄河啊!孕育了这样一位惊世奇才!
走过“高山仰止”的砖木牌坊,极目仰望,巍峨庄严的司马祠卓然屹立于韩奕坡上,松柏环抱,一片苍翠,踩上凹凸不平的石道,沿着千百年来仰慕者攀登的足迹,经“朝神道”踏上攀登祠墓的石级,石级共九十九级,犹如一条长龙,蜿蜒伸入山顶。拾级而上;但觉山势峭拔,眼界开阔,回望身后,但见黄河远去,川源如画。这超越了人世万物,独居一山的巍峨祠堂啊!伫立在时间的年轮里,默默地向人们倾诉着什么?
饱经风雨剥蚀的“河山之阳”巍然耸立,过此,再上九个台阶,便是被韩城人民誉为“太史高坟”的司马祠。走进祠堂,但见“祠宇堂堂,坊榜将将”,院中古柏参天,花木竞秀,松间鸟鸣啾啾,一片幽静。“史圣千秋”四个大字赫然入目,两旁楹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史记照尘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殿中司马迁坐像,长须飘拂,双目炯炯,刚毅凛然,显示出不凡的抱负和胸怀,殿中碑石林立,多是后人对他的缅怀和评价,其中尤以郭沫若的诗评最最佳。诗云:“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铖,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首诗高度评价了司马迁一生的功绩,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墓由青砖镶砌,上嵌有八卦砖雕,据传为元世祖忽必烈敕命建造。墓顶有一株千年古柏,苍劲盘桓。如巨掌撑天,柏上鸣雀跳跃,叫声凄凉,似在叹惋那一段凄美的历史,墓旁也是古柏环绕,浓荫蔽空,,在千年古柏的近旁,卓然玉立着、一株青翠的柏树,与这株千年古柏相映成趣。随后,我有幸看到了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撰写的《梦碑》一文。其文如下:永徽二年九月,余刺同州,夜静坐于西厅。若有若无,犹梦犹醒,见一女子高髫盛妆,泣渭余曰:“妾汉太史司马迁之侍妾也,赵之平原人,姓随名清娱。年十七事迁,因 迁周游名山,携妾至此。会迁有事去京,妾缟居于同,后迁故,妾亦忧伤寻故,葬于长乐亭之西。天帝悯妾未尽天年,遂司此土。代异时移,谁为我知?血食何所?君亦将主其地不揣人神之隔,乞一言铭墓,以垂不朽。余感悟铭之。铭曰:“嗟尔淑女,不世之姿。事彼君子,弗终厥志。百千亿年,血食于斯。”可惜,如此珍贵的碑拓却没有流传,这段凄美的《梦碑》故事却把人们的神思带到了那悠远的时空,让人们为那位矢志不渝的女子洒一掬同情之泪,更为史公那牺牲许多的悲剧人生而叹惋怜惜。我不由得把那株奇异的柏树与《梦碑》故事联系起来,莫非是随清娱精诚所至,感而有灵吧?鉴于此,故随行赋诗一首以示纪念:苍苍梁山,郁郁翠柏。史公之祠,高兮传兮。悠悠居水,凄凄嘤鸣。清娱之志,感而有灵。
我们一行下山,已是夕阳西下,眺望身后,已是一片苍翠和辉煌。
19.文中描写墓顶的千年古柏有什么作用?(3分)
20.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画浪线“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的理解。(4分)
21.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请赏析它的语言表达效果。(4分)
22.有人说;“厚重”一词是本文的文眼,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表达、交流。(60分)
23.翻过山,出现了故乡的美景,亲人的笑脸;翻过山,观赏到如画的风光,奇异的景观。这里的山,是自然的山。生活中还有另外的山,它会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误解,也会是人生的坎坷和磨难……“山”虽然无形,但在成长的路途中常常与我们为伴。躲避它,会一生遗憾;翻过它,将风光无限。请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不限,字数在600字以上。
八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0.(6分)
⑴(2分)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得分点:“犬牙”,像狗地牙齿,1分;“差互”,相互交错,1分。)⑵(2分)这条溪水如果在荒山野外,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地方。(得分点:若,如果,1分;宜,适合,适宜,1分。意思对即可。)⑶(2分)因为溪在州城之右(的右边),就命名它为“右溪”。(得分点:“为”,因为,1分;“命”,命名,1分。意思对即可。)若整体翻译不通顺,酌情扣分。
11.(3分)①都地处荒郊,少有人来。(从【甲】文中的“寂寥无人”和【乙】文中的“无人赏爱”等语可以看出。) ②都是以石为底、为岸(从【甲】文中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和【乙】文中的“水抵两岸,悉皆怪石”等语可以看出。)③景色都很优美。(从【甲】文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和【乙】文中的“休木异竹,垂阴相荫”等语可以看出。)④都能使人产生凄凉、惆怅之感。(从【甲】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和【乙】文中的“徘徊溪上,为之怅然”等语可以看出。)(每写出1点得1分,无需举出相应的语句。得满3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12.地震频发是事实,但这并不是近年来才发生的。
13.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举例略)答案要写从文中举出例子来。
14.“绝大多数”意思是“大部分”,说明地震大多数发生在板块边界,还有一小部分地震不是发生在其他地方的,如果去掉,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5.4分(1)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至今人类还没有弄清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2)地震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是地壳自然运动的结果,地震频发是正常的(2分)。
16. 10.(3分)书是真诚待人的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影。(3个点,每答对1个点得1分。如果答“所以我们常常感谢那些真诚待人的文字,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或者答“由此看来,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得1分。)
17.(3分)对比论证,通过对比强调(突出)了我们欣然接受真正的文字的态度,或者答:通过对比,强调(突出)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
18.(4分)①我们应该被一个人的心事牵引着,走向很远。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一些事情,咀嚼生活,过滤流逝的时光。②我们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③只要真就会诚,就会亲近和亲切。(3个点,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每点意思对即可。)
19.【答案】渲染了司马庄严、静谧,肃穆的氛围象征着司马迁迁刚毅凛然、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20.【答案】司马迁的丰功伟绩可以和孔子子相提并论,千秋万代·名垂青史。这两句诗是对司马迁的高度评价与赞美,他刚正不阿·忍辱含羞,发愤著书-他的《史记》逋古今之变,文史兼美,流传千古!
21.【答案】用词形象新颖,化抽象为具体,极富表现力。运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生动表现了书体形态多变,风格各异的特点。
22.『示例一]我认为。厚重。是文眼,是因为文章主要写了司马迁的人品和作品对人们的深厚影响,同时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笔墨又丰厚了这里的文化积淀。
[示例二]我认为“厚重”不是文眼,因为这篇游记重在写游览过程,表现作者对司马迁的敬仰赞美之情,而不是韩城的“厚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