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单元整合复习 基础训练(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单元整合复习 基础训练(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3 19:25:30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单元整合复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C )
A.忌惮(dàn) 凫水(fú)  戛然而止(jiǎ) 
B.脑畔(bàn) 眼眶(kuànɡ) 米酒油馍(mó)
C.亢奋(kànɡ) 羁绊(jī) 奇伟磅礴(bó)
D.斡旋(wò) 争讼(sònɡ) 夜深星阑(nán)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C )
A.踊跃 姣洁 撺掇 马前卒   
B.恬静 严峻 邈远 风箫箫
C.拘束 震撼 辐射 暖融融
D.退色 瞭原 思慕 熙熙然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他脑子里思索的、心底流淌的、笔下呈现的,是一种近乎炉火纯青的纯粹。这种境界不仅是精神的,而且是哲学的,是大彻大悟后“禅”的境界。
B.当他的歌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会场先是出奇地寂静,接着是口哨声、掌声。
C.他还是个孩子,还不懂人情世故,只是如果可以,我宁愿他永远如现在这般天真。
D.在中国,每天有2000多万人次到医院就医或陪同就医,中国的医院承受着叹为观止的超级压力,中国的医生更是被当成了“超人”。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A.武威人在端午节吃油饼子卷糕的习俗流传已久,具体从哪个年代开始还需进一步考证。
B.在齐白石的《端午图》中,将咸鸭蛋、雄黄酒、粽子等端午节应景之物描绘得淋漓尽致。
C.“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因其人格高洁,使之成为端午节中国人普遍追念的精神偶像。
D.据一些专家考证,端午节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5.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活动。
②逐渐形成了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
③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俗活动,融进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
④端午节,是入夏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⑤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
A.④①⑤②③     B.⑤②③④①    
C.④①②⑤③     D.②③④⑤①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B )
A.《社戏》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B.《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谣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C.《灯笼》中“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运用夸张与比喻,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
D.腰鼓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
7.张桂梅是20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她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她长期坚守滇西深贫山区教育事业,12年前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迄今帮助1 800多名贫困女孩圆梦大学。对这位身患疾病、全身贴满膏药却始终心系学生的校长,你想说些什么 (要求:100字以内,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__张校长,您真了不起!了解了您的事迹,我由衷敬佩您。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奉献使人快乐,使人充实,使人高尚。您自己身患疾病,却始终心系学生,您的无私奉献温暖了多少学生,感动了多少国人。__
8.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你所在的学校初二年级决定开展以“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仿照示例,为小组拟写两个有研究价值的选题(注意不要与示例重复)。
  示例:在中学生中开展保护文化遗产活动的重要性。
答:__①保护文化遗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②保护文化遗产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③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任选两个即可)__
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①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②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③近,日暮空闻钟。
  【注】①挂席:挂船帆航行。②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著有《庐山记》。慧皎《高僧传》:“释慧远本姓贾氏,雁门楼烦人也。欲往罗浮山,及届浔阳,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住龙泉精舍。”③东林精舍:东林寺,在庐山麓,慧远创建。精舍:佛舍。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全诗主要写诗人“晚泊浔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B.前四句点染勾勒壮美的江山胜景,后四句叙写拜访慧远而不遇。
C.尾联“日暮”点明闻钟的时刻,“闻钟”又渲染“日暮”的气氛,加深了深远的意境。
D.这首诗色彩淡素,含蓄空灵,浑成无迹,被人赞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10.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诗人对江山胜景的热爱赞美之情;对隐逸生活的追羡。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后,我国第一辆火星车“祝融号”将在着陆一个星期后驶出着陆平台,开启中国首次火星巡视之旅。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首次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也将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车安全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
对此,海外航天官员、专家媒体纷纷表示祝贺赞叹。奥地利科学院空间研究所通过社交媒体予以热烈祝贺,并表示为该研究所参与了这项火星探测任务而自豪。据悉,这家研究所参与了“天问一号”所携磁力计的研制工作。法国国家航天研究中心太阳系探索项目负责人弗朗西斯·罗卡尔15日对媒体说:“中国在人类探索火星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海外祝贺、赞叹“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人民日报》2021年5月16日)
材料二:
整个着陆过程,“天问一号”需要在9分钟内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虽然此前我国已有月表着陆经验,但此次“天问一号”完成火星软着陆任务显然更加艰难:一方面,火星表面大气的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左右,环境比月球表面更复杂;另一方面,火星距离地球更偏远,通信时延达到20分钟左右,相距遥远的地表对“天问一号”可能遭遇的险情来不及做任何处置。在此阶段,“天问一号”只能自主完成相关工作,经历“未知9分钟”。同时这个过程需要融合多级减速、着陆反冲等多项技术,每个环节都必须确保精准无误,差一秒都可能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
为了让火星车能够在恶劣环境中“活”下来并顺利完成使命,科研人员专门研发出一种不易沾上灰尘的新型材料,即使沾上也可以通过振动将其抖落。“我们还在实验室中特意摆放了一台一模一样的火星车,当‘祝融号’在火星上遇到复杂路况时,需要实验室中的这台火星车先进行模拟行驶,确认无误后再向火星发出指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说。
(摘编自《“天问一号”本领强》,《光明日报》2021年5月16日)
材料三:
从人类目前对火星的探测结果看,火星大气层很薄,氧气极少,同时充满尘埃。地表温度白天可达28 ℃,夜晚可低至-132 ℃,平均-57 ℃。相比于地球,火星完全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哪怕地球环境再恶劣,从必要性来说,改造地球上的沙漠,也比改造火星容易得多。那又何谈“移民火星” 况且,即使人类已经用了半个多世纪来探测火星,但就目前探测水平来看,对火星的了解还远远达不到清晰明了的程度。之所以各国争相进行火星探索,是因为火星离地球比较近,我们的探测器能够到达。此外,其他星球,如金星的条件太过恶劣基本不可能有生命存在;通过探测它来搞清一些重大科学问题,技术难度也比较大。综合考量下来,还是先进行火星的探索,而绝非是因为我们想“移民火星”。
从科学价值来看,火星能反映出很多问题,对人类了解地球会有帮助。比如为什么同在太阳系,各个行星演化的结果却有所不同 如果能找到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能够找到更多与地球有关的答案。
(摘编自《科学认识探测火星的重要意义》,《光明日报》2021年4月12日)
1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在国外引起了广泛反响,海外对此纷纷予以祝贺、赞叹。
B.“祝融号”火星车将在“天问一号”着陆一周后驶出着陆平台,开启中国首次火星巡视之旅。
C.“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行和着陆火星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完全独立自主地完成相关工作。
D.“祝融号”在火星上应对复杂的路况时,需要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先行进行模拟行驶试验。
12.材料二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天问一号”需要在9分钟内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
答:__①列举“9分钟”“0米/小时”以及“约2万千米/小时”,准确具体,科学严谨。②强调“天问一号”需要在短时间内急剧降速,突出了“天问一号”本领强。__
13.为什么说人类目前“移民火星”不具备可能性 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
答:__①火星环境恶劣,氧气少,昼夜温差大,目前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且改造难度大。②人类目前探测火星的水平不高,对火星的了解不够充分。__
14.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一说“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具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答:__①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为人类探索火星发挥了重要作用。②促进世界各国在火星探索领域的合作交流。③推动多项技术的融合以及新型材料的研发。④有助于搞清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地球。__
(三)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人间烟火气
王文一
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的随机循环播放突然唱起了《青花瓷》。“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听到这句的时候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里都冒着蒸汽,我忽然想起了几十里外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
②故乡多山,虽不大,却也将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而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这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③炊烟是不分彼此的。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轻轻巧巧地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坯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炊烟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飘在村庄的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早晨起来烧火的时候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气袅无踪迹了。
④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小村仿若仙境。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古朴、恬静、温暖。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突突”地开着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⑤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老婆,是母亲。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那是家的味道。
⑥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美好。比如陶渊明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隔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19年12月17日,有删改)
15.文章第①段引用《青花瓷》的歌词有何作用
答: ①开篇点题;②引出下文对故乡炊烟的回忆;③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趣味和可读性。
16.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的画横线句。
答:__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炊烟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炊烟不分彼此,相互融合的情景,表现了故乡乡亲们的淳朴、和睦,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炊烟、乡村的喜爱之情。__
②赏析第④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答:__略。__
17.阅读第④段,分别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早晨炊烟和黄昏炊烟的不同特点。
答:__早晨炊烟:生机、活力;黄昏炊烟:朴实、温暖。__
18.本文第⑤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妻子(老婆)与母亲,试分析其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链接】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莫怀戚《散步》
答:__本文通过写妻子、母亲默默地为家辛勤付出,表达了对妻子、母亲的敬佩、赞美。《散步》通过写妻子、母亲总是听从“我”的话,体现了妻子、母亲对“我”的信任与依赖,表达了“我”内心的责任感。__
19.作者为什么说“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请联系全文简要作答。
答:__①炊烟体现了邻里相处的融洽,哪怕邻里之间发生了摩擦,情绪也不会隔夜,很快就消失了;②炊烟体现了农村的美,清晨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黄昏则有着一种别样的艳丽,体现了乡村的朴实、单纯;③炊烟体现了家的味道,因为家中有了妻子、母亲的默默辛勤付出,房子里才会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④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无论是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均会给人以家的归属感。__
三、作文
20.人有记忆,大自然有记忆,民族有记忆,国家也有记忆。记忆是一段经历,是一种积淀,是一笔财富……
请以“记忆”为话题,自拟题目,自主立意,写一篇作文。
要求:(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内容充实,语言通顺,卷面整洁,不得抄袭、套作。(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字数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__略。__
PAGE第一单元
单元整合复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忌惮(dàn) 凫水(fú)  戛然而止(jiǎ) 
B.脑畔(bàn) 眼眶(kuànɡ) 米酒油馍(mó)
C.亢奋(kànɡ) 羁绊(jī) 奇伟磅礴(bó)
D.斡旋(wò) 争讼(sònɡ) 夜深星阑(nán)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踊跃 姣洁 撺掇 马前卒   
B.恬静 严峻 邈远 风箫箫
C.拘束 震撼 辐射 暖融融
D.退色 瞭原 思慕 熙熙然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脑子里思索的、心底流淌的、笔下呈现的,是一种近乎炉火纯青的纯粹。这种境界不仅是精神的,而且是哲学的,是大彻大悟后“禅”的境界。
B.当他的歌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会场先是出奇地寂静,接着是口哨声、掌声。
C.他还是个孩子,还不懂人情世故,只是如果可以,我宁愿他永远如现在这般天真。
D.在中国,每天有2000多万人次到医院就医或陪同就医,中国的医院承受着叹为观止的超级压力,中国的医生更是被当成了“超人”。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武威人在端午节吃油饼子卷糕的习俗流传已久,具体从哪个年代开始还需进一步考证。
B.在齐白石的《端午图》中,将咸鸭蛋、雄黄酒、粽子等端午节应景之物描绘得淋漓尽致。
C.“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因其人格高洁,使之成为端午节中国人普遍追念的精神偶像。
D.据一些专家考证,端午节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5.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活动。
②逐渐形成了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
③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俗活动,融进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
④端午节,是入夏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⑤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
A.④①⑤②③     B.⑤②③④①    
C.④①②⑤③     D.②③④⑤①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社戏》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B.《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谣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C.《灯笼》中“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运用夸张与比喻,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
D.腰鼓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
7.张桂梅是20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她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她长期坚守滇西深贫山区教育事业,12年前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迄今帮助1 800多名贫困女孩圆梦大学。对这位身患疾病、全身贴满膏药却始终心系学生的校长,你想说些什么 (要求:100字以内,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__ __
8.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你所在的学校初二年级决定开展以“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仿照示例,为小组拟写两个有研究价值的选题(注意不要与示例重复)。
  示例:在中学生中开展保护文化遗产活动的重要性。
答:__ __
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①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②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③近,日暮空闻钟。
   ①挂席:挂船帆航行。②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著有《庐山记》。慧皎《高僧传》:“释慧远本姓贾氏,雁门楼烦人也。欲往罗浮山,及届浔阳,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住龙泉精舍。”③东林精舍:东林寺,在庐山麓,慧远创建。精舍:佛舍。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诗主要写诗人“晚泊浔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B.前四句点染勾勒壮美的江山胜景,后四句叙写拜访慧远而不遇。
C.尾联“日暮”点明闻钟的时刻,“闻钟”又渲染“日暮”的气氛,加深了深远的意境。
D.这首诗色彩淡素,含蓄空灵,浑成无迹,被人赞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10.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 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后,我国第一辆火星车“祝融号”将在着陆一个星期后驶出着陆平台,开启中国首次火星巡视之旅。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首次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也将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车安全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
对此,海外航天官员、专家媒体纷纷表示祝贺赞叹。奥地利科学院空间研究所通过社交媒体予以热烈祝贺,并表示为该研究所参与了这项火星探测任务而自豪。据悉,这家研究所参与了“天问一号”所携磁力计的研制工作。法国国家航天研究中心太阳系探索项目负责人弗朗西斯·罗卡尔15日对媒体说:“中国在人类探索火星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海外祝贺、赞叹“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人民日报》2021年5月16日)
材料二:
整个着陆过程,“天问一号”需要在9分钟内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虽然此前我国已有月表着陆经验,但此次“天问一号”完成火星软着陆任务显然更加艰难:一方面,火星表面大气的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左右,环境比月球表面更复杂;另一方面,火星距离地球更偏远,通信时延达到20分钟左右,相距遥远的地表对“天问一号”可能遭遇的险情来不及做任何处置。在此阶段,“天问一号”只能自主完成相关工作,经历“未知9分钟”。同时这个过程需要融合多级减速、着陆反冲等多项技术,每个环节都必须确保精准无误,差一秒都可能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
为了让火星车能够在恶劣环境中“活”下来并顺利完成使命,科研人员专门研发出一种不易沾上灰尘的新型材料,即使沾上也可以通过振动将其抖落。“我们还在实验室中特意摆放了一台一模一样的火星车,当‘祝融号’在火星上遇到复杂路况时,需要实验室中的这台火星车先进行模拟行驶,确认无误后再向火星发出指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说。
(摘编自《“天问一号”本领强》,《光明日报》2021年5月16日)
材料三:
从人类目前对火星的探测结果看,火星大气层很薄,氧气极少,同时充满尘埃。地表温度白天可达28 ℃,夜晚可低至-132 ℃,平均-57 ℃。相比于地球,火星完全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哪怕地球环境再恶劣,从必要性来说,改造地球上的沙漠,也比改造火星容易得多。那又何谈“移民火星” 况且,即使人类已经用了半个多世纪来探测火星,但就目前探测水平来看,对火星的了解还远远达不到清晰明了的程度。之所以各国争相进行火星探索,是因为火星离地球比较近,我们的探测器能够到达。此外,其他星球,如金星的条件太过恶劣基本不可能有生命存在;通过探测它来搞清一些重大科学问题,技术难度也比较大。综合考量下来,还是先进行火星的探索,而绝非是因为我们想“移民火星”。
从科学价值来看,火星能反映出很多问题,对人类了解地球会有帮助。比如为什么同在太阳系,各个行星演化的结果却有所不同 如果能找到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能够找到更多与地球有关的答案。
(摘编自《科学认识探测火星的重要意义》,《光明日报》2021年4月12日)
1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在国外引起了广泛反响,海外对此纷纷予以祝贺、赞叹。
B.“祝融号”火星车将在“天问一号”着陆一周后驶出着陆平台,开启中国首次火星巡视之旅。
C.“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行和着陆火星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完全独立自主地完成相关工作。
D.“祝融号”在火星上应对复杂的路况时,需要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先行进行模拟行驶试验。
12.材料二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天问一号”需要在9分钟内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
答:__ __
13.为什么说人类目前“移民火星”不具备可能性 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
答:__ __
14.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一说“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具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答:__ __
(三)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人间烟火气
王文一
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的随机循环播放突然唱起了《青花瓷》。“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听到这句的时候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里都冒着蒸汽,我忽然想起了几十里外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
②故乡多山,虽不大,却也将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而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这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③炊烟是不分彼此的。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轻轻巧巧地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坯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炊烟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飘在村庄的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早晨起来烧火的时候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气袅无踪迹了。
④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小村仿若仙境。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古朴、恬静、温暖。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突突”地开着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⑤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老婆,是母亲。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那是家的味道。
⑥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美好。比如陶渊明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隔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19年12月17日,有删改)
15.文章第①段引用《青花瓷》的歌词有何作用
答:
16.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的画横线句。
答:__ __
②赏析第④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答:__ __
17.阅读第④段,分别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早晨炊烟和黄昏炊烟的不同特点。
答:__ __
18.本文第⑤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妻子(老婆)与母亲,试分析其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莫怀戚《散步》
答:__ __
19.作者为什么说“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请联系全文简要作答。
答:__ __
三、作文
20.人有记忆,大自然有记忆,民族有记忆,国家也有记忆。记忆是一段经历,是一种积淀,是一笔财富……
请以“记忆”为话题,自拟题目,自主立意,写一篇作文。
要求:(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内容充实,语言通顺,卷面整洁,不得抄袭、套作。(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字数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__ __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