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 社戏 基础训练(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 社戏 基础训练(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3 19:29:28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1 社  戏
核心回顾
1.注字音
钳( qián ) 惮( dàn ) 蹿( cuān ) 踱( duó ) 撮( cuō )  棹( zhào )
楫( jí ) 凫水( fú ) 弥散( mí ) 行辈( hánɡ ) 家眷( juàn ) 潺潺( chán )
2.明词义
(1)__归省__:回家探望父母。省,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
(2)撺掇:__从旁鼓动人做某事__。
(3)__悠扬__: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4)怠慢:__冷淡;招待不周__。
3.填词语
(1)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__撺掇__(撺掇 怂恿)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2)最惹眼的是__屹立__(矗立 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
(3)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__觉察__(发现 发觉 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
4.记常识
  鲁迅,原名__周树人__,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__狂人日记__》,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__呐喊__》《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__朝花夕拾__》,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收在《鲁迅全集》里。
基础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D )
A.行辈(hánɡ) 絮叨(wěn)  船橹(lǔ)  撺掇(chuàn)
B.怠慢(dài) 不惮(dàn) 家眷(juàn) 归省(shěnɡ)
C.凫水(fú) 旺相(xiānɡ) 屹立(yì) 潺潺(chán)
D.竹篙(ɡāo) 晌午(shǎnɡ) 松懈(xiè) 舀水(yǎ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C )
A.偏僻    蚯蚓    纠葛    郊洁
B.呼吁    豆壳    泊位    蕴澡
C.宽慰    乌篷    扫兴    缝隙
D.好歹    作揖    朦笼    竭力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B )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________,________,使我的心也________,然而又________起来,觉得要和他________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A.悠扬 宛转 愉快 自失 消失
B.宛转  悠扬 沉静 自失 弥散
C.悠扬 宛转 沉静 自失 消失
D.宛转 悠扬 愉快 自失 弥散
4.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含褒义色彩的一项是 ( C )
A.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
B.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
C.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D.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C )
A.樊锦诗奉献大漠近40年,打造“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
B.我国科学家描绘出大豆最全基因图谱,此成果可以更好地提升分子育种方向。
C.大数据的生成有其内在规律,只有深刻认识并掌握这些规律,才能提高科学运用大数据的能力。
D.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并逐步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6.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D )
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B.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
C.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D.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7.下面的句子是什么描写,选择正确的答案。
A.语言描写  B.心理描写  C.景物描写  D.动作描写
(1)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 ( D )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 B )
(3)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 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 ” ( A )
(4)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 C )
8.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C )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有传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以自己的见识和胆识为起点,向人类最先进的方向瞩目,创作出烛照现实、温润人心的作品。
①有了深刻的思想、高远的境界
②能否从“小我”走向“大我”
③关键在于创作者的思想境界
④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不仅要关注“小我”,展现个体命运,抒发个人感受
⑤更要关注“大我”,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
A.④①⑤②③  B.②④⑤③①  C.④⑤②③①  D.①②④⑤③
9.根据文章顺序排列下列事件的先后。
A.六一公公送豆给“我” B.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C.夜航赴赵庄看社戏 D.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E.看社戏之前的波折 F.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G.和伙伴们在赵庄看社戏
顺序:__FDECGBA__
10.下列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B )
A.课文中的“我”就是鲁迅。因为“我”叫“迅哥儿”,鲁迅儿时的确跟母亲到他外祖母家去过,有江南水乡的生活经历。
B.“社戏”是全文的线索,作者以此展开故事情节,但是课文不仅仅描写了看社戏,更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江南农村生活的生动画卷。
C.文末“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意思是说“我”以后再也没有看到过比那夜更好的戏了。
D.文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当时农村丰收在望的大好景象,表现了“我”对辛苦劳作的农民的同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11.中秋节到了,小明要通过微信给远方的姑姑发一张祝福图片,请你帮他选择并说明理由。
答:_D__A图片是春节的祝福图片;B是元宵节的图片;C是重阳节图片;D是中秋节图片。
12.综合性学习活动。
八年级(1)班开展以“少年戏剧观”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收集了题为《两代人的反应》的漫画,请写出漫画内容及寓意。
答:__画面由三个人构成,画面从左到右看,左边站在高处舞台上的戏曲演员画着古代的戏装行头,穿着大花的戏装,水袖,翘着兰花指,表示正在演唱着戏曲作品。从口中发出的“啊哦咿”之间有着长长的、缭绕回环的弧线,表示声音的婉转延长,节奏缓慢。右边是台下,坐着爷孙(孩子和老人)二人。中间的孙子(少年人)低垂着头,闭着眼,早已进入梦乡;而爷爷(老人)斜躺在座椅上,左手撑着下巴,右手不自觉地学着兰花指在膝上敲打着节拍,嘴角眼角上翘,满脸笑容,似已陶醉于美妙的“啊哦咿”中。__
能力提升
13.阅读课文10~14段,回答问题。
(1)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该部分内容。
答:__月夜航船(或月夜行船)__
(2)赏析“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句中词语“轻松”“舒展”的表达效果。
答:__“轻松”“舒展”,从感官上表现出“我”如愿以偿的喜悦心情,与上文的“沮丧”形成鲜明的对比。__
(3)“双喜拔前篙……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中对少年们撑船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既说明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高超,又体现了大家看戏心情的急切。__
(4)这部分内容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景的 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着笔。视觉方面写了“水气里”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嗅觉方面写了豆麦和水草的清香;触觉上,感到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听觉方面写了“宛转”“悠扬”的笛声。这种写法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江南水乡月夜的静谧美好,侧面烘托出“我”轻松愉悦的心情。__
(5)“那火接近了……”一段属于哪一种叙述方式 有什么作用
答:__插叙。插叙过去游玩的情形,增添了一种活泼的情趣,丰富了小说的内容。__
PAGE第一单元
1 社  戏
核心回顾
1.注字音
钳( ) 惮( ) 蹿( ) 踱( ) 撮( )  棹( )
楫( ) 凫水( ) 弥散( ) 行辈( ) 家眷( ) 潺潺( )
2.明词义
(1)__ __:回家探望父母。省,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
(2)撺掇:__ __。
(3)__ __: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4)怠慢:__ __。
3.填词语
(1)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__ __(撺掇 怂恿)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2)最惹眼的是__ __(矗立 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
(3)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__ __(发现 发觉 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
4.记常识
  鲁迅,原名__ __,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__ __》,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__ __》《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__ __》,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收在《鲁迅全集》里。
基础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行辈(hánɡ) 絮叨(wěn)  船橹(lǔ)  撺掇(chuàn)
B.怠慢(dài) 不惮(dàn) 家眷(juàn) 归省(shěnɡ)
C.凫水(fú) 旺相(xiānɡ) 屹立(yì) 潺潺(chán)
D.竹篙(ɡāo) 晌午(shǎnɡ) 松懈(xiè) 舀水(yǎ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偏僻    蚯蚓    纠葛    郊洁
B.呼吁    豆壳    泊位    蕴澡
C.宽慰    乌篷    扫兴    缝隙
D.好歹    作揖    朦笼    竭力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________,________,使我的心也________,然而又________起来,觉得要和他________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A.悠扬 宛转 愉快 自失 消失
B.宛转  悠扬 沉静 自失 弥散
C.悠扬 宛转 沉静 自失 消失
D.宛转 悠扬 愉快 自失 弥散
4.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含褒义色彩的一项是 ( )
A.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
B.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
C.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D.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樊锦诗奉献大漠近40年,打造“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
B.我国科学家描绘出大豆最全基因图谱,此成果可以更好地提升分子育种方向。
C.大数据的生成有其内在规律,只有深刻认识并掌握这些规律,才能提高科学运用大数据的能力。
D.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并逐步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6.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B.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
C.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D.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7.下面的句子是什么描写,选择正确的答案。
A.语言描写  B.心理描写  C.景物描写  D.动作描写
(1)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 ( )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 )
(3)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 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 ” ( )
(4)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 )
8.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有传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以自己的见识和胆识为起点,向人类最先进的方向瞩目,创作出烛照现实、温润人心的作品。
①有了深刻的思想、高远的境界
②能否从“小我”走向“大我”
③关键在于创作者的思想境界
④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不仅要关注“小我”,展现个体命运,抒发个人感受
⑤更要关注“大我”,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
A.④①⑤②③  B.②④⑤③①  C.④⑤②③①  D.①②④⑤③
9.根据文章顺序排列下列事件的先后。
A.六一公公送豆给“我” B.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C.夜航赴赵庄看社戏 D.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E.看社戏之前的波折 F.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G.和伙伴们在赵庄看社戏
顺序:__ __
10.下列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课文中的“我”就是鲁迅。因为“我”叫“迅哥儿”,鲁迅儿时的确跟母亲到他外祖母家去过,有江南水乡的生活经历。
B.“社戏”是全文的线索,作者以此展开故事情节,但是课文不仅仅描写了看社戏,更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江南农村生活的生动画卷。
C.文末“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意思是说“我”以后再也没有看到过比那夜更好的戏了。
D.文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当时农村丰收在望的大好景象,表现了“我”对辛苦劳作的农民的同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11.中秋节到了,小明要通过微信给远方的姑姑发一张祝福图片,请你帮他选择并说明理由。
答:_ __
12.综合性学习活动。
八年级(1)班开展以“少年戏剧观”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收集了题为《两代人的反应》的漫画,请写出漫画内容及寓意。
答:__ __
能力提升
13.阅读课文10~14段,回答问题。
(1)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该部分内容。
答:__ __
(2)赏析“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句中词语“轻松”“舒展”的表达效果。
答:__ __
(3)“双喜拔前篙……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中对少年们撑船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 __
(4)这部分内容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景的 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 __
(5)“那火接近了……”一段属于哪一种叙述方式 有什么作用
答:__ __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