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核心回顾
1.注字音
埋没( mò ) 探察( tàn ) 激变( jī )
遵照( zūn ) 恐慌( huānɡ ) 授予( shòu )
2.明词义
(1)__袖手旁观__: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不知所措:__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__。
(3)__格物致知__:推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3.填词语
(1)最使我__彷徨__(彷徨 徘徊)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2)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__轻视__(蔑视 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4.记常识
(1)本文选自__《瞭望》__,作者是__丁肇中__。
(2)本文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精神”实际上就是“__实验__精神”。
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D )
A.瞭望(liáo) 荣誉(yù) 不知所措(cuò)
B.儒家(rú) 遵照(zūn) 根深蒂固(tì)
C.测量(liànɡ) 领悟(wù) 格物致知(zhì)
D.肇事(zhào) 检讨(jiǎn) 孜孜不倦(z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C )
A.哲理 彷徨 怀疑求真 B.细致 抽象 袖手旁观
C.灵感 真象 盲目接受 D.毅力 激变 一帆风顺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D )
A.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B.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C.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D.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B )
A.贯彻落实中央文化润疆精神,就要努力创作展现兵团精神的更多新时代文艺作品。
B.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依然风华正茂、朝气蓬勃,始终保持奋进姿态,充满生机活力。
C.劳动教育最本质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学会加工零件技能,而在于能建立劳动价值观。
D.全球新冠疫情蔓延,中国不仅做好自身防控,还研制疫苗为世界防疫发挥了重要贡献。
5.下列语句的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B )
①可是,我们要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亦是如此,没有这么多规则参与我们的生活,我们现在可能早已处在一片荒蛮、混乱之中了。
②规则应该是张无形的网,它在无形之中限制人们的活动。
③而我们,可能同时身处各种“网”之中,大大小小、随时随地。
④规则这张网,大到国家的政策方针,小到日常行为规范,时时刻刻在我们左右。
⑤想象一下我们身处各种“网”中的情形,行动受阻,不禁有种窒息的感觉。
A.⑤④①③② B.②④③⑤① C.④①②③⑤ D.②④⑤③①
6.读语段,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
好书让人心生敬畏,并激励人不断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好书不胜枚举。真正的书中良品,能让读书人丰富知识的精深、胸怀的清朗,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博览群书的人,也仍自惭于自身的少知与浅薄。好书使得读书人不敢妄自尊大,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把精力放在学习求索上。读书人真正盼望的,是通过经年的努力和积累,让精神避免躁动和浅薄而接近澄澈。
A.“不胜枚举”意思是“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是一个贬义词。
B.“真正的书中良品,能让读书人丰富知识的精深、胸怀的清朗”一句搭配不当,应将“丰富”改为“了解”。
C.“好书使得读书人不敢妄自尊大”的宾语是“读书人”。
D.“读书人真正盼望的,是通过经年的努力和积累,让精神避免躁动和浅薄而接近澄澈”这句的主干是“读书人盼望精神澄澈”。
7.综合性学习。
学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后,有人认为“格物致知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有人不以为然,请你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1)观察漫画,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答:__示例:做任何事都不能只谈理论,而不注重实践,要敢于实践,大胆创新。__
(2)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因为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所以改名陶行知。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表时,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观看了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当晚,他在亨达利表店买了修表工具,和几名学生一起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成功。为此,他和学生们都忙得不亦乐乎。
答:__示例:实践出真知,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__
能力提升
8.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王阳明的观点符合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B.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所以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C.由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所以他们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不知所措。
D.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对事物的客观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
(2)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答:__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有计划地探索。__
(3)写王阳明“格竹”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目的是什么
答:__举例论证。用来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__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可以删掉吗 为什么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答:__不能。“一些”表示部分,不代表全部中国读书人,删除了则表示的是全部中国读书人,这明显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语言的严谨和准确。__
(5)在本文第段中作者举自己的经验为证。这种做法妥当吗 写出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答:__妥当。①作为演讲,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②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__
PAGE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核心回顾
1.注字音
埋没( ) 探察( ) 激变( )
遵照( ) 恐慌( ) 授予( )
2.明词义
(1)__ __: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不知所措:__ __。
(3)__ __:推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3.填词语
(1)最使我__ __(彷徨 徘徊)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2)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__ __(蔑视 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4.记常识
(1)本文选自__ __,作者是__ __。
(2)本文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精神”实际上就是“__ __精神”。
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瞭望(liáo) 荣誉(yù) 不知所措(cuò)
B.儒家(rú) 遵照(zūn) 根深蒂固(tì)
C.测量(liànɡ) 领悟(wù) 格物致知(zhì)
D.肇事(zhào) 检讨(jiǎn) 孜孜不倦(z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
A.哲理 彷徨 怀疑求真 B.细致 抽象 袖手旁观
C.灵感 真象 盲目接受 D.毅力 激变 一帆风顺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B.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C.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D.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贯彻落实中央文化润疆精神,就要努力创作展现兵团精神的更多新时代文艺作品。
B.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依然风华正茂、朝气蓬勃,始终保持奋进姿态,充满生机活力。
C.劳动教育最本质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学会加工零件技能,而在于能建立劳动价值观。
D.全球新冠疫情蔓延,中国不仅做好自身防控,还研制疫苗为世界防疫发挥了重要贡献。
5.下列语句的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可是,我们要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亦是如此,没有这么多规则参与我们的生活,我们现在可能早已处在一片荒蛮、混乱之中了。
②规则应该是张无形的网,它在无形之中限制人们的活动。
③而我们,可能同时身处各种“网”之中,大大小小、随时随地。
④规则这张网,大到国家的政策方针,小到日常行为规范,时时刻刻在我们左右。
⑤想象一下我们身处各种“网”中的情形,行动受阻,不禁有种窒息的感觉。
A.⑤④①③② B.②④③⑤① C.④①②③⑤ D.②④⑤③①
6.读语段,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 )
好书让人心生敬畏,并激励人不断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好书不胜枚举。真正的书中良品,能让读书人丰富知识的精深、胸怀的清朗,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博览群书的人,也仍自惭于自身的少知与浅薄。好书使得读书人不敢妄自尊大,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把精力放在学习求索上。读书人真正盼望的,是通过经年的努力和积累,让精神避免躁动和浅薄而接近澄澈。
A.“不胜枚举”意思是“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是一个贬义词。
B.“真正的书中良品,能让读书人丰富知识的精深、胸怀的清朗”一句搭配不当,应将“丰富”改为“了解”。
C.“好书使得读书人不敢妄自尊大”的宾语是“读书人”。
D.“读书人真正盼望的,是通过经年的努力和积累,让精神避免躁动和浅薄而接近澄澈”这句的主干是“读书人盼望精神澄澈”。
7.综合性学习。
学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后,有人认为“格物致知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有人不以为然,请你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1)观察漫画,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答:__ __
(2)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因为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所以改名陶行知。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表时,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观看了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当晚,他在亨达利表店买了修表工具,和几名学生一起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成功。为此,他和学生们都忙得不亦乐乎。
答:__ __
能力提升
8.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阳明的观点符合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B.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所以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C.由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所以他们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不知所措。
D.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对事物的客观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
(2)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答:__ __
(3)写王阳明“格竹”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目的是什么
答:__ __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可以删掉吗 为什么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答:__ __
(5)在本文第段中作者举自己的经验为证。这种做法妥当吗 写出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答:__ __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