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与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间的关系,会列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的过程,逐步积累将学生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3.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各种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含义并会列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难点:体会方程与等式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师介绍关于方程的起源。
(今天我们要认识数学王国里的一个新成员,它叫做方程,你们听说过吗,其实,最早提出方程这一思想的是中国人,你们相信吗,大约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时期,就有人提出了方程,这一伟大的创造比西方国家还要早很多,当然这不是信口开河的,方程被记录在当时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被世人所景仰。)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古人的足迹一起去探究探究什么
是方程,方程和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以方程的起源为导入既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
二、认识等式
1.出示天平图,提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途, 2.在天平两边的托盘上加砝码,提问:你觉得这样天平能保持平衡吗,为什么,
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3.指明:像50+50=100这样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我们称之为等式。。
4.提问:等式必须用什么符号连接,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等式的特征吗,
5.仿照上面的等式再写一个等式。
(设计意图:通过天平这样一个具体的情境并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来帮助学生建立等式这一概念,然后再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使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等式的特征。)
三、认识方程
1.出示例二第一幅图,明确这里的x表示一个未知数。 2.提问:现在天平能保持平衡吗 你怎么看出来的,说明了说明,
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式子。
3.学生自行完成第2~4小题。
4.生回答,并要求说明理由。(板书:x+50=100 2x=200) 5.将这四个式子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
明确右边两个式子是等式,二左边两个式子不是等式 6.提问:这两个等式和50+50=100这个等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你能给它们取一个新的名字吗,
明确x+50=100 2x=200叫做方程。
7.小组讨论:什么是方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小结:像x+50=100 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
提取关键词:你觉得这句话中那些词比较重要,
8.完成试一试和练一练的第一题。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境列出相应的式子再让学生对其进行分类,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现实情境抽象成式子,同时也巩固了学生对等式的认识,然后再通过比较x+50=100
2x=200和50+50=100从而较自然地过渡到方程的认识。) 四、探究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1.小组讨论: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然后师小结: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用集合图表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五、巩固练习
1.快速抢答(判断方程。
2.完成练一练第3题。
3.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六、全课总结
七、布置课堂作业:练习一第2、3两题。 八、板书设计
等式与方程
50+50=100 等式 x+50=100
2x=200 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