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同步测试卷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同步测试卷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3 21:17:3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六单元同步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拽出来(zhuài) 毋宁(wú) 坚持不懈(xiè) 毛骨悚然(sǒng)
B.威尔逊(xùn) 贮藏(zhù) 怏怏不乐(yàng) 广阔无垠(yín)
C.战栗(lì) 胆怯(què) 风餐露宿(loù) 寒风凛冽(liè)
D.厄运(è) 吞噬(shì) 羸弱(léi) 告罄(qì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可思议    徒劳无获    夺眶而出    精疲力竭
B.萎缩不前    耀武扬威    姗姗来迟    忧心仲仲
C.疲惫不堪    鲁莽大胆    语无伦次    踉踉跄跄
D.步履蹒跚    白雪皑皑    海市蜃楼    闷闷不乐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些什么?
B.一个关键的操作——抛伞,即将开始。
C.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D.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伟大的悲剧》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等。
B.《太空一日》一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杨利伟首次太空飞行的一些经历。
C.《带上她的眼睛》是一篇将科学与幻想结合起来的科幻小说,在文中作者创造了一片奇妙而又合理的想象天地。
D.《河中石兽》选自宋代学者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有没有良好的家风是建设文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
B.为了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校文学社举办了“课外读物进校园”——名著阅读和诗歌朗诵等一系列的。
C.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民族,凭借的是悠久的历史文明造就的。
D.最终战胜疫情,靠的是大家齐心协力。清晨,准备接种疫苗的人们已在绥滨县人民医院门口有序的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6.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B.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C.他在大会上的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D.一些人盲目追捧明星,却忽视了那些近在咫尺为自己默默付出的人。
二、情景默写
7.读下面语段,将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准》杜牧)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爱莲说》周敦颐)
(3)李商隐《贾生》中表现汉文帝诚意十足、贾生才华横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己亥杂诗·其五》中赞颂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蕴含哲理使古诗词独具魅力。杜甫《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则表达了遇到困难只要不放弃,一定会有新出路,进入新天地的观点。
三、名著阅读
8.小蓝复习《海底两万里》时,整理阅读任务单,请你帮他完成相关任务。
形式 相关语段 阅读任务
辨人物 人物: 他的梦想:驾驶鹦鹉螺号潜艇游历海底世界 他的人生中出现的重要人物: 阿龙纳斯、康塞尔、尼德兰…… 他的结局:潜艇被战舰攻击,卷入大旋流中。 (1)语段中的这个人物指的是谁 _________________
讲故事 (2)根据画面,写出“诺第留斯号”在航海中经历的一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理解 两个船员,遵照船长的嘱咐,走上来帮助我们穿这些不透水的、沉甸甸的衣服;衣服是用橡胶制成的,没有缝,可以承担强大的压力,不受损伤。应当说这是一套又柔软又坚固的甲胄。上衣和裤子是连在一起的,裤脚下是很厚的鞋,鞋底装有很重的铅铁板。上衣全部由铜片编叠起来,像铁甲一般保护着胸部,可以抵抗水的冲压,让肺部自由呼吸;衣袖跟手套连在一起,很柔软,丝毫不妨碍两手的运动。 (3)有人说,科幻小说就是让“科学插上想象的翅膀”,请从“科学”和“想象”的角度谈谈你对片段中“水下服装”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9.任选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
10.这两首都是哲理诗,请说说这两首诗分别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五、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欧阳修)
【乙】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沈括)
注释:(1)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氏。钱镠于公元895年建国,至其孙钱弘归降宋朝。吴越国境包括今江苏、浙江、福建部分地区。两浙:即两浙路,治所在今杭州,包括今上海、浙江全部及江苏东南部地区。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尝射于家圃
(2)无他,但手熟尔
(3)匠师如其言
(4)人皆伏其精炼。
12.翻译下列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1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尔安敢轻吾射 上轻,故如此
B.公亦以此自矜 乃以瓦布之
C.尝射于家圃 陈康肃公善射
D.公亦以此自矜 自钱孔入
14.请阐述两篇文章在刻画人物方面共同之处。
六、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背叛
①在南极探险的途中,森和队伍失散了,伴随他的只有那少得可怜的行囊和一条属于他的狗。他们在雪地里走了两天两夜,只有极少的干粮,渴了就吃两口雪。恶劣的环境已使他们筋疲力尽。他们艰难地跋涉,不停地用雪擦拭冻僵的皮肤。他们已不知要走向哪里,只希望能看到人迹,或者被他们的队伍发现。但行囊里所剩无几的食物让森意识到也许他们挺不到救援的到来。因为威胁除了体力不支外,还有来自身边这只同样忍受着饥饿的雪橇犬。这两天他早已感到它的急躁不安,还有夜间那双直盯着他的碧绿的眸子。
②终于,所有的食粮已经用完,能够找到的任何食物都没有了。森感到他如果再吃雪就会从里到外冻成冰。这时候,他的犬突然向前跑去,在正对着他两米左右的地方转身站住,摆出像狼一样的威胁的姿势。平日忠实的眼神已经被贪婪所吞没,往常亲昵的低吟这时已变成野兽般的咆哮。森知道,他和这只西伯利亚雪橇犬的争斗终于来了。森从包里抽出一把备用的砍刀。霎时间,人和犬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得异常的尴尬。两个都一动不动,也许谁都不愿先打破这个僵局,也许谁都在等待着最佳时机以攻击对方。
③对于一个体力不支但手握武器的人和一条有着锋利牙齿但精疲力尽的狗来说,也许人的胜算稍大些。森紧握着刀,脑海里浮现出与爱犬共度的日子:当他刚迷失于风雪的几个小时里,它可以凭着敏锐的嗅觉找回队伍,但它毫不犹豫地跟随了主人;在诡异静谧的夜晚,虽然饥饿难耐,但它仍然选择了依偎在主人的身旁,警惕地保卫着主人。也许没有它的话,自己根本挺不到这个时候,可眼前的状况却让他不知所措。森突然感到了自己的残忍,当忠诚的动物不得不选择背叛的时候,他宁愿选择宽容。森将手中的刀使劲抛向远方。于是境况立即扭转:一个手无寸铁而且体力不支的人和一条有锋利牙齿并且饥饿不堪的狗,狗优势显然。森的眼睛湿润了,凝视着往日与他忠诚相伴的爱犬。雪橇犬没有放过丝毫机会,起身将森扑倒。森顿时感到了无比的绝望,他甚至能感到犬从喉咙里吐出的热气还有它舌尖上的腥味。但惊人的事情发生了,等待森的不是钻心的疼痛和喷涌的热血,却是爱犬用舌头舔着他的脖子,以温暖他冻僵的血管。就在一人一犬互相依偎的几小时后,救援队伍找到了他们。
④森在生死时刻抛弃了砍刀,雪橇犬最终没有选择背叛,两个生命都获得了拯救。如果故事的结局是相反的,雪橇犬背叛了它的主人,森背叛了他的本性,那么救援人员找到的无疑是两具冒着热血的尸体。
⑤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人像雪橇犬一样不得不背叛。当我们面对这种背叛时,是选择杀戮还是宽恕,一念之间也许天差地别,决定生死。关键在于是否背叛了自己的心灵。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5.依据选文的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填空。
森陷入困境,犬相助相伴→________→________→犬回归忠诚,与森依偎获救
16.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7.第③段中“森将手中的刀使劲抛向远方”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18.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9.请你结合生活实例,谈谈读过本文后的启示。
阅读杨绛的《记傅雷》,完成后面小题。
①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有一次,几个客人在客厅里谈得热闹,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忽然他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天,只见门后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傅雷一声呵斥,两个孩子在登登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梅馥忙也赶了上去。在傅雷前,她是抢先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她却是挡了爸爸的盛怒,自己温言告诫。等他们俩回来,客厅里渐渐回复了当初的气氛。但过了一会儿,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这回傅雷可冒火了,梅馥也起不了中和作用。只听得傅雷厉声喝,夹杂着梅馥的调解,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大家又坐了一会儿,辞出,不免叹口气:“唉,傅雷就是这样!”
②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傅雷却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傅雷的自比,乍听未免滑稽。但傅雷这话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我想他只是道出了自己的真实心情。傅雷曾告诉我们:某某“朋友”昨天还在他家吃饭,今天却在报纸上骂他。这种事不止一遭。傅雷讲起的时候,虽然眼睛里带些气愤,嘴角上挂着讥诮,总不免感叹人心叵测、世情险恶,觉得自己老实得可怜,孤弱得无以自卫。他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圆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他也像老鼠那样,只在洞口窥望外面的大世界。他并不像天上的鹤,翘首云外,不屑顾视地下的泥淖。傅雷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只潜身书斋,作他的翻译工作。
③朋友们爱说傅雷固执,可是我也看到了他的固而不执,有时候竟是很随和的。他有事和钟书商量,尽管讨论得很热烈,他并不固执。他和周煦良同志合办《新语》,尽管这种事钟书毫无经验,他也不摈弃外行的意见。他有些朋友批评他不让阿聪进学校会使孩子脱离群众,不善适应社会。傅雷从谏如流,就把阿聪送入中学读书。
④一九五四年在北京召开翻译工作会议,傅雷未能到会,只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傅雷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他大概忘了例句都有主人。他显然也没料到这份意见书会大量印发给翻译者参考;他拈出例句,就好比挑出人家的错来示众了。这就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平心说,把西方文字译成中文,至少也是一项极繁锁的工作。译者尽管认真仔细,也不免挂一漏万。假如傅雷打头,先挑自己的错作引子,或者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悦诚服。假如傅雷事先和朋友商谈一下,准会想得周到些。
⑤傅雷对于翻译工作无限认真,不懈地虚心求进。他经常写信和我们讲究解译上的问题,具体问题都用红笔清清楚楚录下原文。傅雷从不自满,他曾自苦译笔呆滞,问我们怎样使译文生动活泼。他说熟读了老舍的小说,还是未能解决问题。我们以为熟读一家还不够,建议再多读几家。傅雷怅然,叹恨没许多时间看书。有人爱说他狂傲,他们实在是没见到他虚心的一面。
⑥傅雷翻译传记的时候,是在“阴霾遮蔽整个天空的时期”。他要借伟人克服苦难的壮烈悲剧,帮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他要宣扬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可是,智慧和信念所点燃的一点光明,敌得过愚昧、偏狭所孕育的黑暗吗?对人类的爱,敌得过人间的仇恨吗?向往真理、正义的理想,敌得过争夺名位权利的现实吗?为善的心愿,敌得过作恶的力量吗?傅雷连同他忠实的伴侣,竟被残暴的浪潮冲倒、淹没。傅雷已作古人,人死不能复生,可是被遗忘的、被埋没的,还会重新被人记忆起来,发掘出来。
(本文有删改)
20.杨绛先生心目中的傅雷是怎样的?请结合文本说明。
21.联系全文,从下面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1)假如傅雷打头,先挑自己的错作引子,或者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悦诚服。假如傅雷事先和朋友商谈一下,准会想得周到些。
(2)傅雷已作古人,人死不能复生,可是被遗忘的、被埋没的,还会重新被人记忆起来,发掘出来。
2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傅雷的认识。
【材料一】好友楼适夷:“傅雷的艺术造诣是极为深厚的,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但总是与流俗的气氛格格不入,他无法与人共事,每次都半途而去,不能展其所长。”
【材料二】妻子朱梅馥:“他一贯的秉性乖戾、嫉恶如仇是有根源的。修道院似的童年,真是不堪回首。到成年后,孤军奋斗,爱真理,恨一切不合理的旧传统和杀人不见血的旧礼教。为人正直不苟,对事业忠心耿耿。
【材料三】画家黄苗子:“傅雷非常爱这个国家,所以对这个国家的要求也很严格。他爱他自己的文章,爱他所翻译的作家的作品,所以对它们非常认真。”
试卷第1页,共3页
1.C
【详解】
C.“怯”读qiè,“露”读lù;
故选C。
2.B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B项“萎缩不前”应为“畏缩不前”,“忧心仲仲”应为“忧心忡忡”。
3.B
【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A项有疑问词,但不是疑问句,故句末不用问号,用句号;B恰当 C项中“百分之八九十”是概数,中间不用顿号;D项句末句号应放在下引号里面。
故答案为:B
4.D
【详解】
《河中石兽》选自清代学者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宋代”错。故选D。
5.D
【详解】
A.两面对一面,可删去“没有”;
B.缺宾语,应在句子后面加上“活动”;
C.句式杂糅,去掉“凭借的”或“造就的”;
故选D。
6.C
【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使用。
A.毛骨悚然: 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恐惧惊骇的样子;
B. 耀武扬威: 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C. 语无伦次:指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层次;不合语境;
D.近在咫尺: 形容距离很近;
故选C。
7. 商女不知亡国恨 濯清涟而不妖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详解】
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商、濯、涟、逐、伦、落、凌、览、复、疑、柳”等字词的书写。
8. 尼莫船长 “诺第留斯号”遇到章鱼袭击,尼摩船长芾领众人,拿若斧子鱼叉与章鱼展开搏斗。在这个过程中,一名船员不幸遇难,尼德兰也遗遇危险,幸为尼摩船长所教。 小说是科学与幻想的巧妙结合,“水下服装”在现实世界可以找到用相应的科学原理解释,比如衣服的材质,橡胶,铜片的运用,而且作者又以此想象了“水下衣服”的强大功能,可以承担强大的压力,不受损伤,不妨碍两手的运动。基于科学依据,小说中的幻想大胆而新奇,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
【详解】
(1)考查名著人物。根据他的梦想、他的人生中出现的重要人物、他的结局等内容可知,语段中的人物是尼摩船长。尼摩船长制造并驾驶鹦鹉螺号,从南极到北极,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几乎游遍了海洋上的每一个角落。他利用鹦鹉螺号攻击侵略自己祖国印度的英国侵略者的军舰,他还利用在海底打捞获得的巨额财富援助那些被压迫的民族和穷苦的民众,支持他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正义的斗争。
(2)考查名著情节。图中右方是一只巨型的章鱼,它的左方一人手拿利斧正与之搏斗。画面的远端有三个人,面部表情惊恐,一人手拿鱼叉。由此可知,画面表现的是尼摩船长带领众人与章鱼搏斗的场面。潜艇从大西洋往北,沿着南美洲的曲折海岸行驶,在亚马逊河口,用印颈鱼作饵来钓海龟,潜艇来到留卡斯群岛附近,突然围上一群大章鱼。章鱼缠住螺旋桨,潜艇动弹不得,在艇顶平台上,人和章鱼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在生死关头,尼摩艇长挺身而出救下了处于死亡边沿的内德。尼摩艇长为在人鱼大战中牺牲的艇员而哀伤,鹦鹉螺号继续向北。
(3)考查阅读启示。阅读选段可知,“水下服装”是用橡胶制成,可以承担水下强大的压力,“鞋底装有很重的铅铁板”是为了让人可以在海底自由活动。“上衣全部由铜片编叠起来”是为了保护胸部。其上柔软的部分是为了不妨碍两手的活动。这套衣服的材料全是现实生活中有的,这些材质对于人体的保护作用也是有科学依据的。作者基于此,想象出这样一套既可以保护船员,又不妨碍行动的“水下服装”,可见作者幻想的大胆与新奇,显示了作者的科学功底,使故事情节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9.示例一:“千寻”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写峰上古塔之高,表现了诗人的立足点之高。
示例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自己登高远望,虚写诗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感。
10.【甲】诗,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局限,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之处)。【乙】诗,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千寻”二字突出了塔之高,这是夸张的写法,表现了作者立足点之高;同时,“塔”是实写,“闻说”写传闻之景,即站在高塔上能看到旭日东升的灿烂景象是虚写,虚实结合,表现了诗人的气概和情怀;两句诗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千寻”正面写峰高、塔高,“鸡鸣”即“见日升”,从侧面衬托出峰高、塔高。
10.
本题考查诗歌蕴含的哲理。《登飞来峰》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表达诗人高瞻远瞩的政治抱负;《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富含哲理的诗句是“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这句诗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取得进步。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1.(1)曾经;(2)通“耳”,相当于“罢了”;(3)遵照,按照;(4)都。
12.(1)(卖油翁)看见他射出十支箭能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2)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13.C
14.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正面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反衬人物形象。
【解析】
11.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尝:曾经;
(2)句意为: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3)句意为:工匠按他说的(去做)。如:遵照,按照;
(4)句意为:人们都佩服喻皓技艺精熟。皆:都。
12.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其:代词,指陈康肃。矢:箭。但:只。颔:名词用作动词,点头。
(2)重点词语:但:只。讫:完毕。钉:动词,用钉子钉。则:就。动:晃动。
13.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动词,轻视/形容词,重量轻;
B.介词,凭/介词,用,拿;
C.动词,射箭/动词,射箭;
D.名词,自己/介词,从;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刻画人物的方法。
甲文,把卖油翁的打油技术和陈康肃的射箭技术进行对比,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把匠师的“无可奈何”和俞浩的“”精练“”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俞浩的高明;可见,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刻画人物;
甲文,刻画卖油翁“睨之”“微颔之”;乙文,刻画俞浩“皓笑”,可知,都运用了神态描写;
甲文,卖油翁卖油翁的语言“无他,但手熟尔”“以我酌油知之”“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乙文,俞浩的语言“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可知,都运用了语言描写。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钱氏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时,钱俶登上木塔,担心它晃动。工匠说:“还没有盖瓦,上面轻,所以才会这样。”于是在上面盖了瓦,但是木塔还是像当初一样晃动。实在没办法了,工匠就暗地里让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给她送了金钗,求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上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晃动了。”工匠按他说的(去做),塔身于是稳定了。因为钉牢木板以后,各层上下更加紧密连接,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一只打开的箱子。人踩上去,上下及周边四面互相支撑,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技艺精熟。
15. 犬兽性大发,森拔刀相对 森抛刀放弃,犬起身相扑
16.写出了森意识到了雪橇犬因饥饿而表现出急躁,为下文雪橇犬兽性大发、背叛主人的情节做铺垫(埋下伏笔)。
17.森突然感到了自己的残忍,当忠诚的动物不得不选择背叛的时候,他宁愿选择宽容。
18.议论。点明主旨或点明中心。
19.示例: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有时候别人不得不撒谎,甚至会做出一些我们当时所不能理解的事情。比如,期末成绩公布了,好友不想让我由于自己成绩较低而陷入失望伤心的情绪中,会隐瞒自己的真实成绩;得知真相后我们当时可能会感到困惑,不理解好友的行为,甚至认为好友在背叛自己。其实,冷静思考一下,我们需要秉持宽容之心与别人相处,多换位思考,考虑当时别人的动机,而不是一味地愤怒、报复。心存宽容,心存善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美好。
【详解】
(1)本文层次清晰,根据全文可知每段为一个情节描述。第①段描写森和爱犬迷路陷入困境;第②段描写食物吃完,爱犬兽性暴露,森拿起砍刀自卫;第③段描写森在一番思想斗争之后先扔掉了砍刀,爱犬扑来但没有伤害他,而是在守护他,随后他们获救了。④⑤段为作者对此事件的评论。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本句内容上写出森感到了雪橇犬因饥饿而急躁不安,“夜间那双直盯着他的碧绿的眸子”暗示了雪橇犬将森当食物的意图;结构上为下文雪橇犬兽性大发,人狗对峙的情节埋下伏笔。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首先,在文章中找到“森将手中的刀使劲抛向远方”这句话,由此句向上文搜索可知森认为本来很忠诚的动物为了活命而选择背叛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选择了宽容,所以他选择了“将刀使劲抛向远方”,由此可以判断出答案为前一句。而下文开始描写对峙的情况发生变化,与“森将手中的刀使劲抛向远方”无直接关系。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第⑤段处在全文的最后一段,前四段记叙了森和他的狗从反目成仇到和好如初的故事,最后一段作者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告诉读者处于困境时不要背叛自己的心灵,要守住内心的底线,点明了本文的主旨。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解答时,需要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提取文章主旨,结合生活实例和对社会的观察,围绕“宽容”“善念”“善待他人”等关键词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1)犬兽性大发,森拔刀相对;森抛刀放弃,犬起身相扑
(2)写出了森意识到了雪橇犬因饥饿而表现出急躁,为下文雪橇犬兽性大发、背叛主人的情节做铺垫(埋下伏笔)。
(3)森突然感到了自己的残忍,当忠诚的动物不得不选择背叛的时候,他宁愿选择宽容。
(4)议论。点明主旨或点明中心。
(5)示例: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有时候别人不得不撒谎,甚至会做出一些我们当时所不能理解的事情。比如,期末成绩公布了,好友不想让我由于自己成绩较低而陷入失望伤心的情绪中,会隐瞒自己的真实成绩;得知真相后我们当时可能会感到困惑,不理解好友的行为,甚至认为好友在背叛自己。其实,冷静思考一下,我们需要秉持宽容之心与别人相处,多换位思考,考虑当时别人的动机,而不是一味地愤怒、报复。心存宽容,心存善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美好。
20.严肃认真,爱子清深,固而不执,有时很随和; 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潜心翻译工作; 有些不通人情世故; 对翻译工作无限认真,不懈地虚心求进; 在恶势力面前坚韧斗争。
21.(1)作者连用两个“假如”委婉地提到傅雷不通人情世故、固执等性格的不足,对翻译工作会议上傅雷的举动做了中肯的评价。(2)作者相信博雷虽然“被残暴的浪潮冲倒、淹没”,但是他永受残酷命运而坚忍奋斗的勇士精神会被后人所铭记。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傅雷的由衷敬重之情。
22.示例: 傅雷是一位严厉而不乏爱心的父亲,不希望孩了养成不好的习惯;他热爱国家,虽然常安身于书斋,但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虽然有时孤傲,但是他的嫉恶如仇源于其正直的人格,对真理的坚守,对事业的钟爱。
【解析】
20.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朋友们爱说傅雷固执,可是我也看到了他的固而不执,有时候竟是很随和的”“傅雷对于翻译工作无限认真,不懈地虚心求进”“他要借伟人克服苦难的壮烈悲剧,帮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他要宣扬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注意分条进行概括。
21.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1)句写出了傅雷为人固执,但是对翻译工作极其负责。(2)“还会重新被人记忆起来,发掘出来”强调了傅雷精神的影响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他的钦佩之情。
2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此题可以围绕傅雷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待国家和人民的态度,对待工作的态度这几个角度来回答。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回答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