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同步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选聘 挚友 迭起 珊珊来迟
B.硕果 悠然 元勋 心有灵犀
C.嗥鸣 斑澜 震悚 苛捐杂税
D.绎路 陡峭 瀑布 五脏六俯
2.下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忏悔(chàn ) 淅沥(xī lì) 哆嗦(duō suo) 矜持(j n)
B.伫窗(chù) 褪尽(tuì) 执著(zhuó) 孱头(càn)
C.委琐(suǒ) 渺小(mi o) 幼稚(zhì) 恍然(hu ng)
D.花骨(gǔ)朵 马嵬(gu )坡 灼灼(zhuó) 颤抖(zhàn)
3.用下列选项中括号内的词语替换句中加点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望尘莫及)的险峰。
B.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琼汁玉液)?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C.我们俩形影不离(如影随形),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
D.我只是伫立(耸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有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 )
A.小沈阳的表演幽默搞笑,每每使大人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孩子更是笑得前俯后仰。
B.近日,北京、大连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广大的中西部就业,两地学生已蠢蠢欲动。
C.他酷爱收藏,为了充实自己的“奇石王国”,他常常慷慨解囊,上门求购别人珍藏的奇石。
D.专家指出,日常体验式活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
5.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B.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具有广阔前景。
C.主流媒体及时纠正并指出青少年沉迷“抖音”行为,录播不良视频的危害,让人感到欣慰。
D.她给我描绘了除夕农民包饺子,守岁守到深夜,初一清晨全家在一起,吃饺子,放鞭炮。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这样的青年,我们是应该支持他呢,还是应该指责他呢?
B.贵州的黄果树、龙宫、重庆的武隆、四川的乐山均是旅游胜地。
C.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D.中医认为,荠菜味辛甘,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祛病养生功效。
7.下面一段话的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是雨脚落上窗棂时的微响,轻风对你的呼唤。②以及从小径上、园角里发出来的一些细碎的声音,甚至于一个小孩响亮的口哨,都会成为春之交响曲中动人的部分。③你听到过春天的声音吗?④但是,最美妙的春之音响,是鹧鸪的鸣唤,断续的一声声,似是怨嗔,又似是喜悦。⑤春天的可爱处不只在它的颜色,更在于它的声音。
(摘自张秀亚《春天的声音》)
A.③②①④⑤ B.③⑤①②④
C.⑤③④①② D.⑤①③②④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以赏花的过程为顺序组织材料的。
B.贾平凹在《一棵小桃树》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人们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美好未来的深刻感悟。
C.普希金,俄国诗人,代表诗作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D.杜甫的《望岳》一诗中“岱宗”指的是泰山。中国有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恒山、北岳衡山和中岳嵩山。泰山是“五岳之首”。
二、情景默写
9.古诗文默写。
(1)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贾生》)
(3)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望岳》中不仅写出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下的蕴涵丰富人生哲理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鉴赏《望岳》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10.对诗句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岱宗即东岳泰山。
B.第五句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
C.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受。
D.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11.本诗颔联中“割”用字很妙,请加以赏析。
12.诗的尾联蕴含哲理,请加以揭示。
四、对比阅读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筑书巢 陆游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点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痰痛吨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稿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注释】①椟;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相见。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有仙则名( )
(2)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
14.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室之内
A.无丝竹之乱耳 B.何陋之有
C.其反激之力 D.笑而遣之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6.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停顿。(标2处)
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
17.【甲】【乙】两文都是以小屋为写作对象,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两个书屋的不同特点。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犁花
宋殿儒
①犁花。而不是梨花。这是农人犁铧翻开土地,而绽放的泥土之花。
②春天是花的季节,她们都很艳丽妖娆,可是她们却不能像犁花那样,永远在心田盛开。犁花在花科家族中没有位置,然而她却真实地花开万朵,无处不在。她盛开的时候,不但有状,有味儿,而且还能在花开花落之间结出麦子、玉米、稻谷、蛋肉,还有我们人间的温饱富足及幸福。
③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犁花就会首先在春风荡漾的地方露出半张羞涩的脸。先是开在南方近邻油菜花的水田上,接着就会盛开在北方桃花树下的那些土黄湿润的田地上。犁花在南方盛开的时候,农民们的鞭梢炸响时会伴着一阵“哎哎啊啊”的吆喝;而在北方盛开时,农民们的鞭梢炸响处则会有一串“胆胆咧咧”的声音相伴。
④儿时,我会常常追着父亲的犁铧看犁花盛开。父亲喝牛的时候嘴里总是“胆胆咧 咧”地吆喝,让我一直以为,那就是犁花盛开的声音。我很小的时候,父亲经常把我带到田里看他在田里开犁花。父亲只要将手中的鞭儿在空中甩出一个炸响,再对黄牛喝一声“胆”,那一双黄牛就会使足力气拉着犁铧朝前迈了。犁铧走处,一朵朵,一团团湿漉漉、黑黑黄黄的犁花就接连地盛开了。
⑤那时候,我们一帮儿童会追着犁花向前奔跑,在犁花中寻觅一种白白的、甜丝丝的植物。家乡人都把那种植物叫做“春狼娃儿”。春狼娃儿是春天里第一个愿意长得白胖又好吃的东西。它的样子非常隐秘,一般情况下,从地表上是看不到它的,而每当乡亲们春耕,犁花盛开的时候,它就再也藏不住了。犁花会将它们活脱脱地暴露在我们儿童眼前。它白白胖胖的身子,就像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娃儿,吃到嘴里香脆甘甜,是儿童们最最喜爱的一种野食。
⑥犁花黑黑黄黄的,并不怎么好看,可是她却松软湿润,温暖绵柔。每当我们把自己的脚手插入犁花之中的时候,一种无法形容的舒服感就会在瞬间流遍全身。
⑦有时候,父亲开出的犁花还异常的粘巴。我们儿童们会将一些犁花紧紧地攥在手心,然后做出各式各样的动物和小人儿。那时候两小无猜的小伙伴们,就会把这手捏的小小玩具互相赠送。后来我们长大成人,彼此间话也渐少。但是偶尔聊起来,却不知道为什么总会说起那些犁花小人儿的事情来。
⑧对于犁花,我也经常问父亲,为什么那些好看的花儿都能结果,而这犁花却总不见结果儿呢?父亲则对我说,咱手里的白馍馍,碗里的白面叶儿,笼里的甜红薯儿,囤里的粮食籽儿,栏里的猪马牛羊儿……哪个不是犁花的果儿啊!犁花是人最离不开的花儿,它结出的果儿千种万种啊……
⑨“为什么呢!”对于父亲的这种解释,那时候的我是从来听不明白的。“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父亲不是个文化人,没有能让我心服口服的答案。可是等我长大,自己能掌着犁铧赶着黄牛开犁花的时候,突然间就明白了。那一天,我代替父亲开了一晌犁花。汗水一串串地往黑黑黄黄的犁花中跌落的时候,我突然间明白了犁花为什么能结出千千万万种果儿了。因为,犁花是在农民父辈们的汗水中盛开的,犁花是开在农民们用生命赋予的承诺之中的。
⑩我们会在夏天看到犁花盛开的地方泛起滚滚的麦浪,我们也会在满世界飘香的秋天看到犁花盛开之处长出了一派喜悦和收获。我们的地里有犁花的影子,我们的餐桌有犁花的甜香,我们的生命里更有犁花在鲜艳地盛开。
我不知道用何种语言才能描述犁花的魅力,然而,我们的心田里却真真实实地有犁花盛开。春天啊!我的父老!我的至亲!我们的心田不能没有犁花盛开啊……
18.作者回忆了童年哪些有关犁花带来的乐趣?请简要概括。
19.请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犁花就会首先在春风荡漾的地方露出半张羞涩的脸。(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该句的妙处。)
(2)犁铧走处,一朵朵,一团团、湿漉漉、黑黑黄黄的犁花就接连地盛开了。(加黑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20.第⑤⑥段中,作者用“它”代指“春狼娃儿”,却用“她”来指称犁花。请你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21.本文与《紫藤萝瀑布》在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阐明你的理解。
阅读张军霞的《多种花,少栽刺》一文,完成小题。
①“好可怕的刺啊!”那天逛花卉市场,女儿看到一棵仙人球上面长满了尖刺,吓得连连往后躲。我平时喜欢养些花草,但几乎从来不种带刺的品种,一方面是因为家里有小孩子,怕刺扎到她,另一方面,我从小受了爷爷的影响,习惯了对“刺”敬而远之。
②童年时,我的老家没有自来水,村里人都要到一口大水井里去挑水,管水井的人只在每天早晨放一次水,如果起早去挑水,井水满满的,打水比较省力,而且那时候人少,也不会拥挤。爷爷是个爱起早的人,有一天我也醒得早,跟着爷爷去挑水。村里人为了保护水井,在它周围砌了一圈砖头,只留下可容纳一个人打水的位置,也就是说挑水的人多时,大家必须排队。
③当时天刚蒙蒙亮,在井边排队的只有四五个人,轮到爷爷时,忽然有个叫刘四的人挤过来,抢在前面去打水,毫无防备的爷爷,脚底趔趄了一下,差点摔倒。我气愤地要找他理论,爷爷一把拉住我:“井里那么多水,晚一会儿也能把水桶打满,不急。”刘四听到这话,反而不好意思了:“我一会好吃了早饭要出趟门,家里等水煮饭呢……”爷爷挥挥手说:“没啥,没啥。”
④刘四挑着水走了,爷爷才悄声跟我说:“他是村里有名的刺儿头,为一桶水跟他翻脸,不值啊。遇事别太较真,多种花,少栽刺,路才能越走越宽……”
⑤当时我年龄小,对爷爷说的话,似懂非懂。又过了几年,有人给姑姑说婆家,一对年轻人见过面之后,彼此都很满意。对方家里大人不放心,专门找村里的熟人打听爷爷家的情况。没想到,他们找的人恰是刘四,他对男方家人说:“张家可是一个大家庭,四代同堂,婆媳之间从来没红过脸儿,村里人都羡慕他们家和睦呢!”姑姑出嫁之后,有一次和婆婆聊天时听到了这个小插曲,她回家之后又告诉了爷爷,还说:“没想到像刘四这样的人,还能替咱们说好话。”爷爷只是笑了笑,什么也没说。我回想起水井边发生的那一幕,假如爷爷那次和刘四发生争执,他心里结了怨恨和不满,肯定就不会说爷爷家的好话了,说不定姑姑的婚事也不能如愿。我对爷爷说的“多种花,少栽刺”,忽然有点明白了。
⑥多年之后,我参加工作,当时有个同事比我大几岁,她和人交往总爱占便宜,属于口碑不太好的人。我刚到单位没多久,就有好心人提醒我,一定要远离这个人,少和她掺和,否则就会吃亏。于是,我和她接触时,总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⑦有一次过周末,轮到我和她在单位值班,傍晚时下起了瓢泼大雨,给单位做饭的老师傅没来。正当我饥肠辘辘,发愁晚饭没有着落时,她端着一盆热腾腾的红薯来敲门:“你也饿了吧,正好我有个老同学昨天送来了些红薯,我宿舍里有锅,刚煮熟,咱们就拿它当晚饭吧!”我拿起一个滚烫的红薯,有一点受宠若惊的感觉,心里想:“这人也不小气啊,多热情。”
⑧那天晚上,我们吃饱了红薯,又聊天到很晚,她给我讲自己父母过世早,她身为姐姐,拉扯着弟妹长大的过程中吃了数不清的苦。我忽然就理解了她所谓爱占便宜的习惯,觉得她也很不容易。从此,我不再用带着成见的眼光去看她,遇事总是以诚相待,有了好吃的东西也跟她分享,这就相当于爷爷说的“多种花”吧?我们在一起共事有五六年,她一直都待我很好,从不刻意占便宜。
⑨如今,爷爷已经过世好几年了,他大约也不会想到,当年无意中跟我说的那句俗语“多种花,少摘刺”,竟然成了我后来为人处事的座右铭。种下花,墙里墙外都生香,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心情愉悦。栽刺,却伤己刺人,甚至留下后患,实在得不偿失。懂得宽容,与人为善,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选自《博爱》2020.7)
22.文章选取了哪两件事体现“多种花,少栽刺”的道理?请简要概括下来。
23.按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请赏析第③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
忽然有个叫刘四的人挤过来,抢在前面去打水,毫无防备的爷爷,脚底趔趄了一下,差点摔倒。
(2)文中描写“刘四”和“单位同事”,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4.请分析题目“多种花,少摘刺”的含义。
25.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
(贾平凹《一棵小桃树》)
文章第④段和链接材料分别描写了“奶奶”“爷爷”,这两个人物的形象以及“我”对他们的情感有什么相似之处,他们对“我”的成长与启发又各自有什么不同之处。
相似点:
不同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1.B
【详解】
A.有误,珊珊——姗姗;
C.有误,澜——斓;
D.有误,绎——驿,俯——腑;
故选B。
2.C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给词语拼音的能力。这些词语都是课文中的,做起来并不难。A“矜持”的“矜”读jīn。B“伫窗”的“伫”读zhù。C正确。D“骨”是多音字“花骨朵”的“骨”读gū。
3.D
【详解】
D.伫立:指长时间地站立,对象用于人; 耸立:指高高地直立,一般用于山峰。结合句中“我”可知,D项替换错误,故选D。
4.D
【详解】
A.忍俊不禁,意思是指忍不住笑出来。与“笑了起来”重复;
B.蠢蠢欲动,原指爬虫蠕动的样子。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褒贬不当;
C.慷慨解囊,形容毫不吝啬、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不合语境;
D.潜移默化,意思是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正确;
故选D。
5.B
【详解】
A.搭配不当。“提升了”不能和“勤劳和智慧”搭配,应改为“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C.顺序不当。将“纠正并指出”改为“指出并纠正”;
D.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在“描绘了除夕农民包饺子,守岁守到深夜”后加“的情景”。
故选B。
6.B
【详解】
B.整体看,“贵州的黄果树、龙宫”和“重庆的武隆”和“四川的乐山”是并列的关系;局部看,“黄果树”和“龙宫”也是并列的关系。所以,最下级的并列关系的词语之间用“顿号”,大一级的并列关系的词语用“逗号”。因此选项中符号使用错误,应改为“贵州的黄果树、龙宫,重庆的武隆,四川的乐山均是旅游胜地”;
故选B。
7.B
【详解】
文段围绕“春天的声音”来写,抓住关键词语可以选出答案。①②④是具体阐述声音,先排好它们的顺序,由②中的“以及”、④中的“但是”的提示,可排序为①②④,用排除法,可知选B项。故答案为:B
8.D
【详解】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D项有误,应是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9. 散入春风满洛城 不问苍生问鬼神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10.C
11.一个“割”写出高大雄伟的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南北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意思对即可)
12.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人,才能傲视一切,服侍群雄。(意思对即可)
【解析】
10.
C.有误,“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受”有误,这里是诗人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故选C。
11.
本题考查炼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意思: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
12.
本题考查诗歌哲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一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3. 出名、有名 看、视
14.C
15.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眼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16.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
17.【甲】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屋陋而德馨”;【乙】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书多乱而人沉醉”。
【解析】
13.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1)句意为:有了神仙就出名。名:出名,有名;
(2)句意为: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没有不是书的。顾:看。
14.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之”的辨析能力。
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之”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例句句意为:我房间的里面;之:助词,的。
A.句意为: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句意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C.句意为:石兽反激的力量。之:助词,的;
D.句意为:康肃公笑着把他打发走了。之:代词;
故选C。
15.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上,长;入,映入。
16.
本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
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为:于是带领着客人进入房间观赏,客人开始不能进入屋子,已经进入了,又不能出来。
故断句为: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
17.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
结合【甲】文“斯是陋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可知,作者称自己的书屋为“陋室”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简陋;但是根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知:作者交友之雅,情趣之雅,体现作者“惟吾德馨”;
结合【乙】文“此非吾所谓巢者邪”可知:作者称自己的书屋为“书巢”,因为其“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如同堆积的枯树枝)”表现了书屋里的书多而乱,书籍之多展现作者沉醉于读书。
【甲】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译文:
我屋子里,有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没有不是书的。我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当时的情形)。客人开始不可以进入(屋子),进到屋中,又不可以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像书窝啊!”
18.(1)听父亲犁铧时的吆喝声;(2)在犁花中寻觅香脆甘甜的“春狼娃儿”;(3)用犁花捏玩具互相赠送。
19.(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犁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犁花开放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犁花的喜爱之情。
(2)“一朵朵”“一团团”“湿漉漉”“黑黑黄黄”这些叠词的连用,生动地描绘了犁铧在田里开垦时犁花盛开的样子,语言富有韵律感和音乐美,朗朗上口。
20.示例:犁花不仅给作者带来了物质上的收获,使他的生活温饱、富足和幸福;犁花与父辈们的辛勤质朴紧密联系,成了父辈农民勤劳质朴品质的象征,深深感染和影响着作者; 犁花更是作者童年和故乡难忘的印记,承载着美好温暖的童年记忆。所以,作者对犁花有着更加深刻和深沉的情感,用“她”更贴切,也更能传递情感。(答出两点即可)
21.同: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喻人)的写法。
异:本文借犁花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对农民的歌颂和赞美之情;《紫藤萝瀑布》是借盛开的紫藤萝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我们应该乐观应对。
【解析】
18.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阅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提炼概括。
结合第④段“儿时,我会常常追着父亲的犁铧看犁花盛开。父亲喝牛的时候嘴里总是‘胆胆咧咧’地吆喝,让我一直以为,那就是犁花盛开的声音”,可概括为:听父亲犁铧时的吆喝声;
由第⑤段“那时候,我们一帮儿童会追着犁花向前奔跑,在犁花中寻觅一种白白的、甜丝丝的植物。家乡人,都把那种植物叫做‘春狼娃儿’”可概括为:追着犁花寻找“春狼娃儿”;
第⑦段“有时候,父亲开出的犁花还异常的粘巴。我们儿童们会将一些犁花紧紧地攥在手心,然后做出各式各样的动物和小人儿。那时候两小无猜的小伙伴们,就会把这手捏的小小玩具互相赠送”可概括为:用父亲开出的犁花粘巴捏小人儿互赠。据此概括即可。
19.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本题要求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犁花“露出半张羞涩的脸”,赋予犁花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体现了春天来临的时候,犁花就会出现在农村大地止,表达作者对犁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2)本题要求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一朵朵、一团团、湿漉漉、黑黑黄黄”属于叠词,使文章具有音韵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犁花就接连地盛开了”则生动地写出犁花在田野中出现的样子。
20.
本题考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它”“她”都是代词,一个代物,一个代人。“它”就是“春狼娃”一种甜的能吃的植物;“她”,这里不是指人,而是指“犁花”。为何用“她”代指“犁花”,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
第 段“春天啊!我的父老!我的至亲!我们的心田不能没有犁花盛开啊……”本文通过描写田野上的犁花开放,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
结合第⑧段“哪个不是犁花的果儿啊!犁花是人最离不开的花儿,它结出的果儿千种万种啊……”分析,犁花不仅给作者带来了物质上的收获,使他的生活温饱、富足和幸福;
结合第⑨段“犁花是在农民父辈们的汗水中盛开的,犁花是开在农民们用生命赋予的承诺之中的”分析,通过赞美犁花是在农民父辈们的汗水中盛开的,犁花是开在农民们用生命赋予的承诺之中的,抒发了对农民的赞美之情;犁花与父辈们的辛勤质朴紧密联系,成了父辈农民勤劳质朴品质的象征,深深感染和影响着作者;
结合第⑦段“后来我们长大成人,彼此间话也渐少。但是偶尔聊起来,却不知道为什么总会说起那些犁花小人儿的事情来”分析,犁花是作者童年和故乡难忘的印记,承载着美好温暖的童年记忆。由此分析,作者对犁花有着更加深刻和深沉的情感,用“她”更贴切,也更能传递作者细腻复杂的情感。
21.
本题考查不同文本写作手法与情感的理解。从写作手法来看,本文借犁花抒发对犁花精神的赞美之情。通过描写田野上的犁花开放,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对父辈农民勤劳质朴品质的赞美。《紫藤萝瀑布》,借紫藤萝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所以都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从主旨上看,本文通过描写田野上的犁花开放,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又通过赞美犁花是在农民父辈们的汗水中盛开的,犁花是开在农民们用生命赋予的承诺之中的,抒发了对农民的赞美之情。《紫藤萝瀑布》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弟弟身患绝症,再加上作者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疑惑”和“痛楚”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至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22.挑水时爷爷不与刘四爷计较,刘四爷促成姑姑的婚事;“我”不用带着成见的眼光的看待同事,同事与我相处融洽。
23.(1)运用动词,“挤”“抢”两个词写出了刘四爷的急躁,反衬出下文爷爷的宽容。
(2)对比,刘四之前是个“刺儿头”,后来能对人称赞我家,同事之前属于口碑不好的人,后来与我友好相处,前后变化突出了多几份宽容,与人为善,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宽,凸显了中心。
24.表层含义:多种花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心情愉悦。栽刺,却伤己刺人,甚至留下后患,实在得不偿失。深层含义:与人相处,少一些计较,多几份宽容,与人为善,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25.相似点:都关爱、启发孩子成长,都有对孩子淳朴善良的愿望;都表达了“我”对爷爷(奶奶)的感激、怀念之情。
不同点:奶奶启发“我”要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爷爷教育“我”要待人宽容,与人为善。
【解析】
22.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概括。从第②段“有一天我也醒得早,跟着爷爷去挑水……挑水的人多时,大家必须排队”、第③段“轮到爷爷时,忽然有个叫刘四的人挤过来,抢在前面去打水,毫无防备的爷爷,脚底趔趄了一下,差点摔倒”“我气愤地要找他理论,爷爷一把拉住我”、第④段“他是村里有名的刺儿头,为一桶水跟他翻脸,不值啊”、第⑤段“有人给姑姑说婆家,一对年轻人见过面之后,彼此都很满意。对方家里大人不放心,专门找村里的熟人打听爷爷家的情况。没想到,他们找的人恰是刘四”“没想到像刘四这样的人,还能替咱们说好话”等内容可知,主要讲述了童年是,有一次和爷爷去挑水,被刘四爷插队,爷爷拉住“我”,让“我”不与刘四爷计较,后来姑姑结婚,刘四爷替我们说话,促成姑姑婚事。根据第⑥段“我参加工作,当时有个同事比我大几岁,她和人交往总爱占便宜,属于口碑不太好的人。我刚到单位没多久,就有好心人提醒我,一定要远离这个人,少和她掺和,否则就会吃亏”、第⑦段“有一次过周末,轮到我和她在单位值班,傍晚时下起了瓢泼大雨,给单位做饭的老师傅没来……她端着一盆热腾腾的红薯来敲门”、第⑧段“从此,我不再用带着成见的眼光去看她,遇事总是以诚相待,有了好吃的东西也跟她分享”等语句可知,“我”工作后开始因为带着成见与同事相处,后来发现和自己以为的不一样,从此之后不再带着成见看待同事,并且与她相处很和睦。
23.
(1)本题考查关键词赏析能力。从句子中可看出描写对象是刘四,加点字词“挤”“抢”是动词,运用了动作描写,再根据第③段“在井边排队的只有四五个人”可知,明明很少人排队,刘四都不愿意排,宁可插队,可见刘四的急躁,而根据“井里那么多水,晚一会儿也能把水桶打满,不急”可知,爷爷并没有生气,还劝住“我”不与其计较,所以这里加点词反映出刘四的急躁,反衬出下文爷爷的耐心与宽容。
(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分析。根据第④段“他是村里有名的刺儿头,为一桶水跟他翻脸,不值啊”、第⑤段“他们找的人恰是刘四,他对男方家人说:‘张家可是一个大家庭,四代同堂,婆媳之间从来没红过脸儿,村里人都羡慕他们家和睦呢’”可知,刘四在村里口碑不好,是村里有名的“刺儿头”,但是后来刘四居然愿意给姑姑说亲说好话,前后行为形成对比。根据第⑥段“我参加工作,当时有个同事比我大几岁,她和人交往总爱占便宜,属于口碑不太好的人。我刚到单位没多久,就有好心人提醒我,一定要远离这个人,少和她掺和,否则就会吃亏”、第⑦段“有一次过周末,轮到我和她在单位值班,傍晚时下起了瓢泼大雨,给单位做饭的老师傅没来……她端着一盆热腾腾的红薯来敲门”可知,工作后“我”刚入职,别的同事都叫“我”远离那个同事,但是接触后“我’发现那个同事不是别人口中所说的那样,她人很好,有自己的苦衷,这前后的区别也形成了对比。这都是为了突出与人友好相处,与人为善才有的结果,凸显了文章的中心。
24.
本题考查标题含义分析。我们可以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进行分析,根据文章第④段“他是村里有名的刺儿头,为一桶水跟他翻脸,不值啊。遇事别太较真,多种花,少栽刺,路才能越走越宽……”、第⑧段“从此,我不再用带着成见的眼光去看她,遇事总是以诚相待,有了好吃的东西也跟她分享”、第⑨段“种下花,墙里墙外都生香,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心情愉悦。栽刺,却伤己刺人,甚至留下后患,实在得不偿失”可知,表层含义是指爷爷借刘四的事儿教育“我”遇事别太较真,若是太较真,伤己刺人,甚至留下后患,“我”工作后不再用带着成见的眼光去看同事,遇事总是以诚相待,有了好吃的东西也跟她分享,后来我们相处很愉快,她待我很好,这也是爷爷教“我”的,“种下花,墙里墙外都生香,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心情愉悦”。而深层含义我们要结合文章主旨,根据最后一段“懂得宽容,与人为善,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宽”可知,标题“多种花,少摘刺”揭示了文章中心主旨,告诉我们与人相处,少一些计较,多几份宽容,与人为善。
25.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链接材料“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可见,奶奶对“我们”的关爱、关心,以及对“我们”有简单美好的愿望;文章中第④段“遇事别太较真,多种花,少栽刺,路才能越走越宽……”可知,爷爷告诉“我”人生路上要“多种花,少栽刺,路才能越走越宽”的道理,也是对孩子的关爱、关心,启发孩子,为孩子着想,所以相似点是爷爷奶奶都在启发孩子、关爱,为孩子着想,希望孩子过得好,淳朴善良。情感上中都表达了孩子们对爷爷奶奶的怀念、感激之情。
不同之处在于二者启发的道理是不一样,“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奶奶启发“我”要追求幸福生活,希望“我们”一生幸福美好;而根据文章第⑨段“竟然成了我后来为人处事的座右铭……懂得宽容,与人为善,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宽”可知,文中的爷爷主要是教“我”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人相处,要懂得宽容,与人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