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的历史(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3地球的历史(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23 17:0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地球的历史
一、单选题
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着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爱护动植物。据此回答下题。
1.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元古宙→古生代→太古宙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2.地球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 )
A.古生代中期和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中期和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中期
3.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的时期是( )
A.元古代 B.早古生代 C.晚古生代 D.中生代
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温度在150℃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4.岩石圈( )
A.就是指地壳 B.由岩石组成 C.全球厚度均一 D.包括软流层
5.干热岩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
A.爬行类 B.鸟类 C.鱼类 D.两栖类
7.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
A.古生代 B.元古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8.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演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
A.哺乳动物时代 B.爬行动物时代 C.海生藻类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
读下面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含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9.在地质历史时期,最早出现的是( )
A.蓝藻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10.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
A.氧气的含量上升 B.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
C.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稳定 D.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呈正相关
下图为地球上大气CO2浓度变化曲线示意图(设工业革命初期浓度倍数为1)。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地质时期,地球CO2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海陆变迁 B.频繁的火山爆发 C.植物的出现和发展 D.生物的呼吸作用
12.古生代时期出现的森林大部分是( )
A.海生藻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蕨类植物
13.有关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古生代末期,60%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灭绝 B.蕨类植物在太古代已明显衰退
C.恐龙在中生代末期,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 D.无脊椎动物的灭绝主要在新生代
根据生物活动情况,地球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大阶段。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4.没有生命的地球阶段( )
A.经历了38.5亿年 B.细菌已经出现
C.海洋开始形成 D.对后来的生物没有意义
15.原始生命的地球阶段( )
A.出现了生命大爆发 B.绿色植物出现
C.大气成分没有变化 D.大多数时间处于多细胞生物演化阶段
读“某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6.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据图推测②地层形成时的环境特点( )
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雪广布
18.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19.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物种大灭绝时期是( )
A.元古宙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B.元古宙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D.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前期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0.水平地层( )
A.下老上新 B.下新上老 C.同时形成 D.陆地缺少
21.地层不能够反映的是( )
A.生成顺序 B.新老关系 C.时间长短 D.地层的时代
下图为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含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2.地质历史时期图示出现最早的生物是( )
A.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蓝细菌
23.地球上生物出现后大气中的( )
A.氧气含量持续上升 B.二氧化碳含量持续下降
C.氧气含量波动上升 D.二氧化碳含量波动下降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24.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大致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25.图中
A.N处地壳厚度比周边地区大,地形为山地
B.N处地壳厚度比周边地区小,地形为盆地
C.M处地壳厚度比周边地区大,地形为盆地
D.M处地壳厚度比周边地区小,地形为山地
地层年代的系与系之间的全球标准就俗称为“金钉子”。201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对外宣布,寒武系江山阶“金钉子”正式在我国浙江江山确立。图1为江郎山古生代早期寒武纪地层岩石景观图,图2为图1地层中的三叶虫化石。完成下面小题。
26.图1所示层状岩石是因( )
A.海底沉积物变硬而成 B.陆地沉积物变硬而成
C.海底岩浆冷却而成 D.风力沉积物变硬而成
27.由图2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寒武纪时期恐龙大灭绝 B.该岩层可找到鱼类化石
C.该岩层储藏丰富的煤炭 D.寒武纪出现海生无脊椎动物
读四大圈层位置示意图,其中C圈层是一个连续的但不规则的圈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图中A、B、C、D四个圈层依次是( )
A.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B.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
C.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D.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
29.D圈层的特征是( )
A.随着海拔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 B.由自然界的各种水体构成
C.由岩石构成,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D.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
2019年12月科学家在美国纽约州发现了最古老的森林化石,距今约3.85亿年,这些数目属古羊齿属,是一种蕨类植物。科学家认为自从森林出现后,地球的生态环境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下图为新发现的森林化石,完成下面小题。
30.该森林化石属于(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叠层石 D.陨石
31.图示森林化石形成的地质时期为(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32.该时期出现的原始森林( )
A.为鸟类提供栖息地 B.是远古人类主要能源
C.生长在广阔的浅海 D.改变大气成分的比例
二、综合题
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贵高原在距今大约两亿年前为海湾环境,堆积了深厚的石灰岩等。新生代以来,云贵高原不断抬升,始新世末,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再度被抬升。
西双版纳的山红树种群数量少,零星分布于海拔600m-850m,石灰岩基底的沟谷,是地质变迁的残留物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与其伴生的乔木树种多。山红树的天然繁殖能力较弱,种子成熟期在10~11月份,在自然状态下休眠期极短,常温贮藏2个月即完全丧失发芽能力,忌低温干燥,土壤温度25℃以上才能萌发。
图甲示意全球部分地质年代及干湿冷暖变化;图乙示意西双版纳山红树分布区的气候资料。

推测云贵地区的山红树种群繁盛时期的古气候环境,并分析地质变迁过程对山红树种群的影响。
34.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所示的地质年代是________代。
(2)该地质年代的典型动物是________。
(3)这个年代之所以是主要的成煤期,主要是因为陆地植物中________植物占据主要地位。
(4)下列有关生物演化和重大事件,发生在该时期的是________
A.形成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B.出现了大冰期
C.在中后期进化出了鸟类 D.没有出现物种大灭
35.图为记录地球历史的“金钉子”你知道下列现象或生物分别出现在“金钉子”的哪段时间区域。
(1)原始海洋形成于_________;
(2)蕨类植物的繁盛和裸子植物的出现_________;
(3)哺乳动物的出现_________;
(4)恐龙生活的时期_________;
(5)大气中氧气大量增加_________;
(6)鱼类的出现和繁盛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C
1.
植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A错误;动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三叶虫一鱼类一恐龙,B正确;地质年代的先后顺序是太古宙一元古宙一古生代,C错误;动物的进化顺序是两栖动物一爬行动物→哺乳动物,D错误。故选B。
2.
地球历史上有两次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事件,其发生在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全部灭绝。中生代末期,恐龙从地球上消失,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动物进化的顺序是: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一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类;植物的进化过程是: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一被子植物。地质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3.B
【详解】
在早古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水入侵,有些古陆地变成了浅海环境,三叶虫、珊瑚等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故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的时期是早古生代,B正确。
故选B
4.B
5.A
4.
从示意图中可知,软流层以上部分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全部和上地幔顶部,AD错误;由于陆壳和洋壳的厚度差异,岩石圈在陆地和海洋厚度不一,C错误;岩石圈由岩石组成,B正确。故选B。
5.
结合图,调用必备知识,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干热岩埋藏于地下3~10千米,位于地壳,A正确;地幔、地核、软流层均位于地壳以下,BCD错误。故选A。
岩石圈的岩石:①岩浆岩的形成:地幔中的岩浆上升或喷出、冷凝形成侵入岩(花岗岩)或喷出岩(玄武岩)。②沉积岩的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③变质岩的形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例:石灰岩是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6.C
7.C
8.A
本题组以动物演化进程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鱼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出现繁盛的时代,考查学生对动物演化进程的掌握程度。
6.
图中显示,爬行类出现在古生代后期,鸟类出现在新生代,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早期,两栖类出现在古生代中后期,因此出现最早的是鱼类,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7.
材料信息表明,动物演化进程图中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图中显示,爬行类动物宽度最宽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选项C符合题意。图中显示,古生代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种类较少,排除A;图中显示,元古代爬行动物还没有出现,排除B;图中显示,新生代爬行动物的种类较少,排除D。故选C。
8.
图中显示,新生代时,表示哺乳类的条带宽度,在各类动物中增长最为速度,哺乳类动物物种丰富且增长迅速,因此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哺乳动物时代,选项A符合题意。图中显示,爬行动物时代在新生代物种较少,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生藻类时代是古生代早期,排除C。裸子植物时代是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前期,排除D。故选A。
地质年代表
9.A
10.A
9.
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出现的种类、时间是不同的。读图可以看出,横坐标表示距今时间,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是蓝藻,故A正确,BCD错误。
10.
读图可知地球上生物出现后氧气的含量上升,故A正确,由图知,二氧化碳的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故B错,由图知,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不稳定,故C错误,由图知,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没有相关性,故D错误。
11.C
12.D
13.C
11.
读图可知,地质时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植物的出现和发展,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从而导致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C正确。海陆变迁对地球二氧化碳浓度影响不大,A错误。频繁的火山爆发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都会使得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上升,B、D错误。故选C。
12.
海生藻出现于前寒武纪,A错误。晚古生代,裸子植物开始出现,B错误。被子植物在新生代高度繁盛,C错误。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D正确。故选D。
13.
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A、B错误。中生代末期,恐龙消失,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物种灭绝,C正确。无脊椎动物没有灭绝,D错误。故选C。
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关系
14.C
15.B
14.
没有生命的地球阶段开始于地球的形成,结束于38.5亿年前,经历了约45.7-38.5=7.2亿年,A错;既然没有生命,细菌也就没有出现,B错;在没有生命的地球阶段,海洋开始形成,C正确;原始海洋是未来生命孕育的摇篮,对生命意义重大,D错。故选C。
15.
生命大爆发发生在充满生机的地球阶段,A错;该阶段蓝绿藻出现,是绿色植物,B正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地球大气成分逐渐发生变化,C错;该阶段大多数时间是单细胞生物的演化,D错。故选B。
冥古宙时期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太古宙时期出现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元古宙时期蓝细菌大爆发,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16.B
17.C
18.B
16.
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早期、鱼类出现在古生代中期,而裸子植物与恐龙繁生的时代应为中生代。结合图例可知③④正确,①②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
结合图例可知,②地层为含有裸子植物化石的煤层。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故②地层形成时的环境特点是湿润,森林茂密,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
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一般而言,越向下,岩层形成的时间越早。结合图例可知,图中动物的演化过程为三叶虫(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海生无脊椎动物)--恐龙(爬行动物)。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9.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古生代末期,有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中生代末期,恐龙突然完全销声匿迹,海洋上50%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因此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所处的地质年代,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A
21.C
20.
水平地层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因此下老上新,A正确,BC错误,陆地不缺少地层,D错误。故选A。
21.
地层可以反映生成顺序、新老关系以及地层的时代,但是不能反映时间的长短,地层厚度不仅受到形成时间长短的影响,也受到沉积速度等因素影响。故选C。
本题考查了地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难度一般。
22.D
23.A
22.
读图可知,地质历史时期图示出现最早的生物是距今35亿年出现的蓝细菌,D正确;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出现都是在距今三亿年之内,远没有蓝细菌出现早,ABC错误。故选D。
23.
读图可知,图上的实线表示的是氧气,虚线表示的是二氧化碳,可看出地球上生物出现后大气中的氧气含量持续上升,A正确,C错误;二氧化碳含量前期持续上升,后期波动下降,BD错误。故选A。
地球的历史:
前寒武纪: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时间为距今约40亿年,占地球历史90%,冥古宙时期只有有机质,没有生命;太古宙时期出现蓝藻等原核生物, 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元古宙时期: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改变 生物演化出真核和多细胞生物 ,此时段,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 大气、海洋、陆地慢慢形成。
古生代:距今5.41—2.52亿年,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后期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植物;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发展,两栖动物出现 进化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形成煤 。
中生代: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 ,板块剧烈运动,大陆漂移 爬行动物繁盛,“爬行动物的时代” 中后期,开始向鸟类转化,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是重要成煤期,后期物种大灭绝。
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至今,联合大陆解体,海陆格局形成 形成褶皱山系,被子植物繁盛 哺乳动物出现,人类出现 第四纪时期,气候多次冷暖交替。
24.C
25.A
该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24.读该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分布可知,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大致由东向西逐渐增厚。所以选C。
25.据等值线分布规律可知,N处地壳厚度介于38 km和40 km之间,比周边地区大,地壳厚度较大,地势比周边地区高,N处为山地。M处地壳厚度介于40 km和42 km之间,比周边地区小,地壳厚度较小,地势比周边地区低,M处为盆地。所以选A。
26.A
27.D
26.
根据材料可知,图1所示岩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因为三叶虫属于海生无脊椎动物,因此可以推测图1所示岩石形成于海底,不是陆地,当然也不会是风力作用形成的,B、D错误。图中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表明该岩石为沉积岩,不是岩浆岩,A正确,C错误。故选A。
27.
“图1为江郎山古生代早期寒武纪地层岩石景观图,图2为图1地层中的三叶虫化石”,分析材料可知,寒武纪时期出现三叶虫等海生无脊椎动物,D正确。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A错误。寒武纪时期,鱼类尚未出现,B错误。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海生无脊椎动物在早古生代,还不是重要的成煤期,C错误。故选D。
动物界的生物发展阶段为: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
28.A
29.D
28.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C圈层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圈层,应为水圈,排除D;A圈层位于最外围,应为大气圈,BC错;B圈层应为岩石圈,D圈层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以及岩石圈上部,应为生物圈,故选A。
29.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D圈层为生物圈,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D正确; A选项是大气圈中对流层和高层大气的特点,水圈是由自然界的各种水体构成,岩石圈是由岩石构成,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故选D。
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
30.B
31.B
32.D
30.
化石出现在沉积岩中,B正确。岩浆岩和陨石温度高,存在化石的可能性小,AD错误。叠层岩主要出现在古生代早期,森林出现在晚期,C错误。故本题选择B。
31.
晚古生代蕨类植物茂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化石距今3.85亿年,为古生代,B正确。前寒武纪尚未出现森林,A错误。中生代裸子植物繁茂,新生代被子植物繁茂,CD错误。故本题选择B。
32.
古生代鸟类尚未出现,A错误。此时远古人类没有出现,B错误。蕨类不适宜在海洋中生存,C错误。此时大量植被出现,大气的含氧量逐步提升,D正确。故选D。
本题考查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33.繁盛时期的气候条件比现在更加湿热。渐新世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新生代以来云贵地区受到多次抬升,气温下降,使山红树的繁殖环境变差;在地质变迁过程没有受到强烈的地质灾变(如火山喷发);现代山红树生存环境无明显变化,但由于位于滇南谷地,受第四纪冰期影响较少,使得山红树得以残留。
本题以云贵地区山红树种群的变化为案例,分析了其反映的环境的变化,学生可结合材料进行综合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云贵高原自新生代以来慢慢形成,因此据图甲推测云贵地区的山红树种群繁盛时期的气候与后期相比,气温更高,降水更多,湿度更大。从图中可以看出自渐新世以来,气温波动下降,降水减少,这是由于自新生代以来云贵地区受到多次抬升,气温下降,使山红树的繁殖环境变差,面积减少;由材料可知随着地壳的不断抬升,山红树仍然遗留至今,说明在地质变迁过程没有受到强烈的地质灾变(如火山喷发),地质环境较为稳定;最后现代山红树主要分布在600m-850m,石灰岩基底的沟谷,由于地处滇南地区,受第四纪冰期影响较少,使得山红树得以残留。
34.(1)中生
(2)恐龙
(3)裸子
(4)C
本题以恐龙图片为材料,考查中生代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题目难度较低。
(1)
图示的动物为恐龙,恐龙为中生代生物。
(2)
图示的动物为恐龙,这是中生代最为典型的动物。
(3)
这个时期由于裸子植物在陆地上占据主要地位,故是地质历史时期最主要的成煤期。
(4)
形成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是在新生代,出现大冰期也是在新生代。在中生代中后期,一些爬行类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也出现了物种大灭绝事件。故选C。
35.(1)F
(2)C
(3)B
(4)B
(5)D
(6)C
本题以地质年代表为背景,考查地质年代重大地质事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
原始海洋大约形成于距今41亿年前,即F时代。
(2)
蕨类植物的繁盛是距今约3.6亿年,裸子植物的出现是古生代,时间是距今约3.6亿年的石炭纪,即C时代。
(3)
哺乳动物的出现是中生代(距今2.5亿年之后、0.66亿年之前),即B时代。
(4)
恐龙生活的时期是中生代(距今2.5亿年之后、0.66亿年之前),即B时代。
(5)
大气中氧气大量增加是在前寒武纪,大致是距今5.4亿年前,即D时代。
(6)
鱼类的出现和繁盛是在古生代,时间是在距今2.5亿年前,即C时代。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