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水的运动
一、单选题
我国某地气候干旱,土壤质地粗,含盐量高,主要生长耐旱耐盐的柽柳。该地土壤水分的主要补给来源是生态灌水。研究发现,秋季该地自地表向下2米深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先增后减,出现明显的“湿层”。下图示意该地地下水埋深曲线和每日降水总量的月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最大规模的一次生态灌水是在( )
A.3月 B.5月 C.9月 D.12月
2.5-8月地下水位的变动主要由于( )
A.气温回升 B.植被蒸腾 C.空气干燥 D.渗漏损失
3.秋季土壤“湿层”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蒸发减弱 B.生态灌水 C.下渗积累 D.毛细上升
下图为俄罗斯年均气温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与圣彼得堡相比,奥伊米亚康年均温明显偏低的原因是( )
①盆地地形,冷空气易聚集 ②深居内陆,冬季低温时间长 ③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小 ④受千岛寒流影响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作为人类最冷的永久定居点,下列对奥伊米亚康的描述不可信的是( )
A.由于纬度较高,夏季的夜晚非常短
B.气温年较差非常大,气温日较差却很小
C.为防止室内热气融解冻土地基,该地民居多建在深埋于地下的木桩上
D.由于气温低,全年降水中的大部分是固态降水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6.有关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洋流的规模远超过河流的流量 B.洋流方向随季节而变化
C.暖流的水温比寒流高 D.自北向南流的是暖流
7.图一所示( )
A.甲为北半球暖流乙为北半球暖流 B.甲为南半球寒流乙为北半球寒流
C.甲为北半球寒流乙为南半球暖流 D.甲为南半球暖流乙为南半球寒流
8.图二中洋流与图一中洋流性质一致的是( )
A.①一甲 B.②—乙 C.①—乙 D.②一甲
9.关于图二洋流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使向北航行的游轮加速 B.②带来南极冰川,威胁航海安全
C.②沿海泄漏的原油不会污染①海域 D.②洋流流经海区有世界著名渔场
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主峰的乌斯腾格山北坡,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于田县境内,全长530km。读克里雅河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克里雅河( )
A.水能资源丰富 B.参与海陆间循环 C.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D.含沙量较小
11.该区域多季节性河流,主要是因为( )
①深居内陆,降水稀少②沙质土壤,下渗严重③人口稠密,用水量大④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被称为非生产性绿水。回答下列问题:
12.下列河流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
A.塔里木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
13.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的是( )
A.水田改旱田 B.植树造林
C.覆膜种植农作物 D.修建梯田
图示意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完成问题。
14.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 地 D.④地
15.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此时印度半岛的盛行风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7.符合图中渔场的成因与特点的是( )
①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 ②位于离岸风和上升流影响区
③海洋生物的生产力季节变化大 ④位于寒暖流交汇的低纬度海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博斯腾湖(图甲)是我国西北地区较大的内陆淡水湖,位于天山中段南缘及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每年某个季节湖泊的水面昼化夜冻,在风和湖水的作用下出现了“推冰”的自然奇观(图乙)。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一年中,博斯腾湖最有可能发生“推冰”奇观的季节是( )
A.冬季 B.秋季 C.夏季 D.春季
19.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博斯腾湖能成为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
A.冰雪融水补给量大 B.纬度高,蒸发量小
C.多地形雨,降水量大 D.属于外流区域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海水中的无机碳,造成海水的二氧化碳含减小,从而使二氧化碳从大气转移到海水,这一过程被形象的称为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生物泵”。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杌碳最终以浮游动物的排泄物、浮游动植物残体等形式从上层海水向下沉降(上升流影响沉降),大量的二氧化碳就这样被“生物泵”从海水表层送到海洋深部储存起来。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0.“生物泵”固碳效果最差的海区可能是( )
A.南太平洋中低纬东部 B.南太平洋中低纬西部
C.北太平洋中高纬东部 D.北太平洋中高纬西部
21.增加海洋固碳功能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①进行海藻养殖②发展海洋渔业③开采海底油气④沿岸种植红树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2.该水库蓄水的最高水位出现在( )
A.5月 B.6月 C.10月 D.12月
23.该水库最可能位于( )
A.黄河流域 B.塔里木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
24.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内流区指地表径流不能注入海洋的地区,一般分布在远离海洋或为山脉所环抱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河道稀少,水量贫乏,河流多注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外流区为地表径流经外流河汇入海洋的地区。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外流区地表径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来自( )
A.植物蒸腾 B.湖泊蒸发 C.地下径流 D.大气降水
26.与外流区相比,内流区( )
A.降水量大 B.水资源更新慢 C.蒸腾量大 D.地下径流量大
二、填空题
27.水分交换:________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28.洋流知识填空。
(1)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作洋流。按海水温度,可以将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一般来说,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叫作____;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的洋流,叫作____。
(2)影响:
①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____和____的海域,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易于形成大的渔场。
②洋流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海轮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____,加快____。但是洋流从极地地区挟带冰山向较低纬度漂移,给海上航运造成较大____。寒暖流相遇会形成____,对航行不利。
③洋流还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挟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了____,但也扩大了____。
29.概念:海洋表层的海水,常年____地沿着一定____作____的流动,叫做洋流。
三、综合题
30.下图为北美洲局部区域图。图中甲海域附近是世界著名渔场,有“踩着鳕鱼背可上岸”的传说,但经过长期的肆意捕捞之后,渔场逐渐消亡,现今该渔场已成为历史。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有“踩着鳕鱼背可上岸”的传说。请说出该地鳕鱼资源丰富的原因。
(2)分析甲海域附近渔场冬季渔业生产的不利自然条件。
31.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大范围、持续性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厄尔尼诺年,P处海水盐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请简要分析原因________。
(2)P处是世界大渔场之一,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3)举例说明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危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B
3.C
1.
“该地土壤水分的主要补给来源是:生态灌水”,由地下水埋深月变化曲线可知:3月后地下水埋深开始变浅,说明土壤含水量在不断增长;而3月之后随着气温回升,蒸发显著加剧,在此情况下土壤含水量仍然能够增长,推测为一次较大规模的生态灌水,A正确。虽然9月后地”下水埋深也开始变浅,但9月之后气温下降,蒸发减弱,水分条件自然状态下已经在改善,无法确定是生态补水的结果。故选A。
2.
由地下水埋深月变化曲线图可知: 5-8月尽管降水总量在不断增多,但地下水位在波动下降,可能是由于柽柳此季节枝叶茂盛,外界气温上升,地表蒸发或植物蒸腾造成大量水分损失,B正确。故选B。
3.
“秋季该地自地表向下2米深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先增后减”,这主要由于秋季快速降温,干旱地区夜晚凝结水较多,此季节气温下降,蒸发减弱,更多的凝结水缓慢下渗,形成土壤“湿层”,C正确。故选C。
本题考查土壤含水量的随深度变化的影响因素,重点考查图表信息的阅读与提取能力。地下水埋深度最浅是3-5月,但这时降水时少,故可以判断3月之后有一次比较大的生态灌水。5-8月地下水位的埋深较深,但这时降水时多,正常埋深较浅,推断可能是气温回升,植被蒸腾加大所致。
4.A
5.B
4.
奥伊米亚康东、南、西三面较高,仅北面地势较低,北方来的冷空气可以长驱直入,并在谷地中停滞积聚,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①正确;奥伊米亚康深居内陆,冬季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较小,②正确;北大西洋暖流对圣彼得堡影响较大,但无法对奥伊米亚康产生直接影响,③正确;千岛寒流对奥伊米亚康的影响很小,④错误。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5.
该地纬度高,夏天昼长可达21小时,夜晚非常短,A不符合题意。该纬度较高,当地土地都是永久冻土,C不符合题意。该地降水大部分以降雪的形式存在,D不符合题意。该地气候大陆性特征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非常大,B不可信,符合题意。故选B。
奥伊米亚康被称为“地球寒极”。该地气候严寒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纬度:纬度较高,冬季太阳高度角小且白昼时长短,所以接受的太阳辐射少;2.地势:地处东西伯利亚地区,海拔高,气温低;3.地形:处于山地环绕的盆地之中且地形北低南高,南下冷气流至此抬升并积聚,使盆地内部更加寒冷;4.海陆位置:地处大陆内部,受陆地冷气团影响,降温快。
6.A
7.C
8.B
9.A
6.
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规模比河流大,A正确;其并不随季节而改变,B错误;全球表层海水的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因此并不是暖流水温一定高于寒流,C错误;同纬度相比,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于寒流。北半球自北向南水温升高,由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为寒流,而南半球相反,自北向南流为暖流,D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A。
7.
根据等水温线变化规律推测半球,结合寒暖流的概念判断洋流性质。图一中,甲等水温线自南向北降低,说明纬度逐渐增加,判断为北半球;乙等水温线自南向北升高,说明纬度逐渐降低,判断为南半球,A、B、D错误;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为暖流,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为寒流,可判断出甲为寒流、乙为暖流,故选C。
8.
据图可判读出,①为南半球寒流,A错误;②为南半球暖流。图二中②洋流与图一中乙洋流相对应,B正确。故选B。
9.
向北航行与①洋流流向一致,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航行速度,A正确;②为暖流,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不会挟带冰川,B错误;洋流是全球性的大规模海水运动,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带到其他海域,扩大污染范围,因此②沿海泄漏的原油也可能会污染①海域,C错误;寒暖流交汇处会形成比较大的渔场,在②附近没有寒暖流交汇,不会形成大的渔场,D错误。故选A。
洋流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寒流和暖流,寒流是由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暖流则相反。洋流会影响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形成大规模的渔场;洋流也可以影响气候;还会影响海洋航行;影响海洋污染。
10.C
11.B
10.
由材料分析,克里雅河是内流河,参与陆地内循环,B错误;内流河水量小,水能资源不丰富,A错误;克里雅河位于西北内陆地区,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C正确;沿途植被覆盖率低,河流含沙量较大,D错误;故选C。
11.
该区域多季节性河流,主要是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沙漠、戈壁广布,沙质土壤,下渗严重;夏季高温,气候干旱,蒸发量大,这些导致河流水量小;西北地区人口稀疏,故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B。
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寒冷干燥,有时有暴风雪天气;夏季炎热,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地表径流缺乏,新疆地区的河流,数量虽多,但短小,多季节性河流。除额尔齐斯河属于北冰洋水系外,均属于内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湖泊多为咸水湖,以风力侵蚀和堆积地貌为主。
12.A
13.C
试题分析:
12.因塔里木河流域降水少,形成的径流少,但天气晴朗,蒸发(蒸腾)量大,绿水所占比重最大;而长江流域、雅鲁藏布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的降水较多,径流量大,所以绿水所占比例小。故选A。
13.水田改旱田,减少了非生产性绿水,但没有增加生产性绿水;植树造林增加了生产性绿水,但没有减少非生产性绿水;修建梯田,增加了生产性绿水,但也增加非生产性绿水;而覆膜种植农作物,既减少了非生产性绿水,进而农作物生长茂盛,又增加了生产性绿水。故选C。
考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4.D
15.C
14.b中甲乙两水文站测得流量都有增加且甲测得洪峰流量早于乙水文站,可知这次暴雨带来河流洪峰先经过甲再流经乙水文站。若①、②、③三地出现降水,则甲水文站均不会出现洪峰。即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a中的④地。
15.读图可知,乙水文站位于湖泊下游。由于甲、乙水文站之间的湖泊对河流的流量进行了分流,从而使得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所以选C。
16.A
17.C
16.
结合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判断图示海域为印度洋海域,该海域受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形成了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季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形成顺时针的大洋环流,冬季在东北季风的影响下形成逆时针的大洋环流。图示季节北印度洋季风洋流为逆时针自东向西流动,因此为冬季,此时盛行东北风,故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17.
夏季索马里半岛沿海地区受西南季风(离岸风)影响,形成上升补偿流,冷海水上涌,将海底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为鱼类提供饵料,因此渔业资源丰富,形成渔场,②正确;该地夏季为上升补偿流,鱼类资源丰富,冬季无上升补偿流,鱼类稀少,鱼类产量的季节变化大,③正确;该地无河流注入,①错误;该地不是寒暖流交汇处,④错误。所以选C项。
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据此推理鱼类汇集的成因,思维过程是: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深层无机盐上泛←特殊的海域位置。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
18.D
19.A
18.
根据材料信息,每年某个季节湖泊的水面昼化夜冻,在风和湖水的作用下出现了“推冰”的自然奇观。这说明该季节湖面白天冰会融化,晚上湖水又结冻,且气温处于逐渐升高阶段,但气温还不是很高,从而判断该湖发生“推冰”奇观的季节最可能是春季,D正确;冬季的时候气温低,湖面封冻,A错误;根据图乙可看出,推冰形成的前提是有比较厚的冰层(冰块)为物质条件,秋季时之前为夏季,气温高在秋季时没有材料图乙中比较厚的冰层,所以不会出现推冰现象,B错误;夏季时气温高,湖泊不结冰,C错误。故选D。
19.
博斯腾湖所在地区,降水少,晴天多,蒸发量大,博斯腾湖周边的高大山脉有较多的积雪和冰川,故湖泊水主要来自冰雪融水,冰雪融水补给量大,使得博斯腾湖成为淡水湖,A正确,B错误。博斯腾湖是我国西北地区较大的内陆淡水湖,该湖位于内流区域,因所在地区距海较远,来自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降水量小,CD错误。故选A。
本题需要抓住材料中“推冰”奇观的概念,并结合图中的图片进行分析,“推冰”出现的季节很容易误选秋季,但只要抓住“推冰”景观需要有冰层,只要冬季的冰到春季融化之后,再加上春季温差大,才会形成。秋季之前为夏季,没有冰块的条件,不会形成“推冰”景观。
20.A
21.B
20.
结合材料可知,“生物泵”利用海水沉降的方式将二氧化碳送到海洋深部储存起来。南太平洋中低纬部在东南信风作用下形成上升补偿流,表层物质沉降会受到影响,A正确;其余三海区不是上升流,因此“生物泵”固碳效果较好,故可排除。故选A。
21.
结合材料“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杌碳最终以浮游动物的排泄物、浮游动植物残体等形式从上层海水向下沉降(上升流影响沉降),大量的二氧化碳就这样被“生物泵”从海水表层送到海洋深部储存起来。”进行分析,开采海底油气资源会将固定在海洋的二氧化碳又重新激活,③错误。而进行海藻养殖、发展海洋渔业、沿岸种植红树林会使海洋的浮游动植物增加,有利于海洋固碳,①②④正确。故选B。
据目前测算,地球上每年使用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约13%为陆地植被吸收,35%为海洋所吸收,而其余部分暂留存于大气中,因此,利用海洋的固碳作用,发展海洋低碳技术,对实现我国的减排战略目标至关重要。
22.C
23.C
22.
当水库的流入水量大于流出水量时,水库的蓄水水位就持续上升;由图可知,10月之前的几个月,基本都是流入水量大于流出水量,故10月份蓄水水位达最大值;之后,流出水量大于流入水量,蓄水水位下降。故选C。
23.
根据该地区入库流量的变化5、6月;8、9月流量大;7、8月较小,判断该地区为长江流域。5、6月份长江流域受梅雨影响,8、9月受锋面雨和台风雨的影响,降水丰富;而7、8月在副高控制下,降水少,形成伏旱天气。故选C。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能根据水库的流入水量和流出水量的变化判断水库蓄水量的增减,并结合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24.D
本题旨在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详解】
据图中经纬网和轮廓图可知,该地为美国的旧金山,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该地是地中海气候,夏季为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小,沿岸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时,下垫面冷,上部暖空气冷却容易形成雾,故D项正确。故选D。
25.D
26.B
25.
由图可知,植物蒸腾、湖泊蒸发是陆地水体水量支出的过程,对地表径流没有直接的补给作用,AB错;地下径流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地表径流有补给作用,但补给水量较小,故C与题意不符;大气降水落到地面之后,一部分水分通过蒸发蒸腾返回大气中,一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还有一部分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所以外流区地表径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D正确。故本题选D。
26.
依据材料分析可知,与外流区相比,内流区一般分布在远离海洋或为山脉所环抱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量较小,A错;由于内流区距海较远,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水循环不活跃,所以水资源更新慢,B正确;由于内流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植被较稀疏,蒸腾量小,C错;地下径流的补给也主要是大气降水,由于内流区降水较少,所以地下径流量不大,D错。故本题选B。
内流区参与陆地内循环,主要分布着内流河:①内流河大部分是季节性河流;②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③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较多,河流的水量就较丰富,为丰水期;④径流量小,流程短且变化大,多注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冬季甚至断流。
27.海洋
略
28.(1) 暖流 寒流
(2) 寒暖流交汇 上升流 燃料 航行速度 威胁 海雾 净化速度 污染范围
本大题以洋流知识为情境来设置题目,涉及洋流的定义、分类和影响,主要考查暖流和寒流的定义,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和渔场的分布成因,洋流对航海的影响,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突出以识记理解能力为主。
(1)
洋流,按照热力性质分类可以分为暖流和寒流。一般来说,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叫作暖流;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的洋流,叫作寒流。
(2)
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寒暖流交汇、上升流的海域,海水受到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至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鱼类饵料丰富;另外寒暖流交汇会使得冷水性和暖水性鱼类在寒暖流交汇处聚集,易于形成大的渔场。
洋流对海洋航运也有影响。海轮顺洋流航行可以提高航速,节约燃料。洋流从极地地区挟带冰山向较低纬度漂流,给海上航运造成较大的威胁;寒暖流相遇时会形成海雾,能见度降低,对航行不利。
洋流对海洋污染也有影响。海水在运动时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挟带到其他海域,有利污染物质的扩散,加快了污染净化速度,但扩大了污染范围。
29. 稳定 方向 大规模
略
30.(1)在大陆架浅海海域,光照条件好,水温适宜,浮游生物的生长条件良好,浮游生物众多;处于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的交汇处,海水搅动将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河流入海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为鳕鱼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古代渔业捕捞技术落后,人类的生产活动对渔场的影响较小。
(2)甲海域附近渔场位于中高纬度地区,冬季气温较低,热量条件较差,海水结冰,海上交通受阻,港口封冻;冬季风力大,海面无障碍物阻挡,风浪更大,海上活动安全性较差;冬季,冷空气频繁南下,与南部的暖空气形成冷锋系统,多阴雨天气;格陵兰岛附近海冰融化后,多浮冰,不利于航行;处于寒暖流交汇处,冷暖水流相遇,多海雾,不利于渔业生产。
本题考查了影响海洋渔业生产的区位条件,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
(1)鳕鱼丰富的原因主要从浮游生物的生长条件、营养物质、饵料数量、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等角度考虑。自然因素:读图可知,该地在大陆架浅海区域,光照条件好,水温适宜,浮游生物的生长条件良好,浮游生物众多;处于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的交汇处,海水搅动将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营养物质汇集,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于繁殖,有利于渔场的形成;从陆地上注入海洋的淡水,营养物质丰富,带来丰富的饵料,有利于渔场的形成。人为因素:历史上该地人口稀少,渔业捕捞技术落后,水平较低,人类的生产活动对渔场的影响较小,有利于渔场形成。
(2)该渔场冬季渔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差,主要从气象气候条件、海洋水文条件等角度分析。气象气候条件:读图可知,该地区位于中高纬度地区,冬季的气温较低,热量条件较差,气候寒冷;冬季,冷空气频繁南下,与南部的暖空气形成冷锋系统,多阴雨天气;处于寒暖流交汇处,冷暖水流相遇,多海雾,不利于渔业生产。海洋水文条件:气温低,海水结冰,海上交通受阻,港口封冻;冬季风力大,海面无障碍物阻挡,故风浪大,海上活动安全性较差;格陵兰岛附近,冬季海水结冰,海冰融化后,浮冰较多,不利于航行。
31.(1) 降低 P处降水量增多,盐度降低
(2)强大的上升流将富含营养盐的下层海水带往上层;沿海多雾,光照不强,为浮游生物及鱼类的繁殖、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3)全球气候出现异常;赤道东太平洋海区水温异常升高,降水增多;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气候干旱;喜冷水的鱼类、海鸟大量死亡,渔获量减少。
本题以厄尔尼诺现象为材料,涉及洋流的相关知识,主要有盐度的变化、渔场的形成原因、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危害等,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和读图分析的能力。
(1)
图中显示,厄尔尼诺年P处海水温度偏高,以上升气流为主,降水量增多,从而稀释海水盐度,P处的海水盐度会降低。
(2)
P处形成世界大渔场的原因应从上升流角度进行分析。图中显示,正常年份,P处洋流为上升流,强大的上升流将富含营养盐的下层海水带往上层,浮游生物繁盛,以浮游生物为饵料的鱼类聚集,形成渔场;寒流的降温作用,使近海面水汽容易凝结,形成多雾天气,光照不强,为浮游生物及鱼类的繁殖、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利于渔场形成。
(3)
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危害应从对全球气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说明。如全球气候出现异常;赤道东太平洋海区水温异常升高,降水增多;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气候干旱;喜冷水的鱼类、海鸟大量死亡,渔获量减少。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