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23 17:1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998年,中国颁布稀土出口配额制度,世界稀土产业将形成新的格局。下页表示意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国家和地区 稀土储量/% 稀土产量/% 稀土消费量/%
中国 36 97 41
美国 13 0 13
日本 资料缺失 0 26
其他地区 51 3 20
1.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到2009年仅占36%,稀土资源出现“稀缺性”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稀土资源的储量基数提高 B.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
C.我国稀土资源过度开采 D.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
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②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
③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④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磷矿是制造磷肥等的主要矿物原料,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作用。分布在俄罗斯西北部科拉半岛的希宾磷矿是世界著名的磷灰石矿,已探明磷矿石储量大,矿石品位高。该矿区除磷灰石外,还有霞石、钛磁铁矿等多种伴生矿。下图为希宾磷矿分布的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希宾磷矿开采的不利条件是( )
A.冬季寒冷漫长 B.磷矿外运困难 C.伴生矿多,品位低 D.国内市场需求小
4.该地区开发利用磷矿资源对当地的有利影响是( )
A.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B.促进人口大量迁入
C.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D.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下图为某区域某种自然资源储量和需求量关系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若该种自然资源为能源,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我国东北地区—① B.我国华北地区—②
C.我国东南沿海地区—③ D.我国西北地区—④
6.图中四地之间最有可能产生资源跨区域调配现象的是( )
A.①→③ B.④→① C.③→④ D.②→③
资源诅咒系数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第二产业发展)与地区资源优势偏离程度的指标,指数越大,资源遭受诅咒即资源没有带来相应的财富,没有带动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程度越高。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广东省资源诅咒系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源利用率高 B.资源丰富 C.人口过多 D.气候湿润
8.为改变山西省资源诅咒系数高的现状,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①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
②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
③扩大资源的开发和输出,促进经济发展
④转变资源输出方式,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推测下列省区资源诅咒系数最低的是( )
A.贵州 B.上海 C.内蒙古 D.青海
积极促进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发展风力发电最有优势的地方是( )
A.E地 B.F地 C.G地 D.H地
11.图中I地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纬度较低,全年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 B.距离太阳近,接收太阳辐射量多
C.海拔较高,空气密度小,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 D.晴天多,大气洁净,透明度高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2.由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推断②所在的省区,开发潜力巨大的能源有( )
A.太阳能、水能 B.风能、石油 C.太阳能、石油 D.水能、天然气
13.图中③所在林区比东北林区树种更为丰富,其根本原因是该地( )
A.年降水量大、气温高 B.光照和热量条件好
C.纬度低、相对高差大 D.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资源诅咒"理论——丰富的自然贵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祖咒而非记福,即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一些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并不是有利条件,反而会成为一种限制。读1990~2010年云南者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年份云南省"资源诅咒"现象表现得较明显的是( )
A.1990年 B.1996年 C.2001年 D.2009年
15.云南省为摆脱"资源诅咒"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①加大资源开采力度②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③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④关停高污染、高能耗企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在《2015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中,IEA预计2040年油价将由目前的37美元/桶回涨到85美元/桶。下图示意“2040年相对2014年世界不同能源技术成本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题。
图示油气开采技术成本发生了明显变化,对其直接影响程度最小的因素是( )
A.市场 B.环境 C.资源 D.科技
浙江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经过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完成了对浙江省不同地形类型区.能源利用状况的统计(下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分组 能源类型
电力 瓶装液化气 管道天然气 薪柴 太阳能 管道煤气 太阳能电加热 煤炭 总占比
内陆平原 60.75 9.77 18.46 7.26 0.31 1.46 1.44 0.55 100
山区 52.72 11.38 16.48 10.69 1.01 0.97 0.26 6.49 100
沿海 54.03 13.78 21.97 2.77 3.12 0.69 0.21 0.43 100
海岛 61.44 14.18 12.21 10.01 0.74 0.53 0.82 0.07 100
17.由表中数据可知( )
A.煤炭比重最大 B.沿海能源结构更合理 C.海岛用电最多 D.山区能源以薪柴为主
18.为直观反映各地形类型区的能源利用状况,兴趣小组成员分别绘制了下列地理图表,其中最准确合理的是( )
A. B.
C. D.
“生态脚印”是指各国消耗资源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冲击程度,它是根据每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和各国自给自足能力的平衡关系得出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因国民的生活形态、消费水平和国内原油大量出口,已成为地球上“生态脚印”最大的国家,排名紧随其后的国家是新加坡、美国、科威特、丹麦等。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上的资源,那么很多种类的自然资源会很快被消耗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上述材料主要说明的地球上自然资源的特点是( )
A.容易被破坏 B.利用潜力大 C.再生能力差 D.数量有限
20.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生态脚印”大,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 )
A.经济发展速度快 B.自然资源消费量小
C.生态系统承载力小 D.自然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不协调
下图为“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1.图示虚线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其外在表现主要是( )
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C.新材料应运而生 D.资源利用范围越来越广
22.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主要是因为( )
A.自然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人类可以无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 D.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种类不断增多
23.目前出现的自然资源短缺甚至某些资源濒临枯竭的原因是( )
①人类对地球上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已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和增殖的极限
②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成环境的破坏,使其自然生产力下降
③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浪费现象严重
④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加之科学技术的局限性,使自然资源利用数量增加而利用效率有限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读世界主要国家稀土资源储量占比图,完成下面小题。
24.世界稀土资源分布具有的特点是( )
A.各国分布均衡 B.受市场需求制约
C.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D.发展中国家分布最多
25.我国白云鄂博矿区是一个稀土矿物及铁、铌、锰、磷、萤石等175种矿产资源共生矿,早期只提炼铁,却丢弃其他矿产的主要原因是( )
A.矿产埋藏深开采困难 B.稀土市场缺少需求
C.地理位置偏远 D.分选冶炼技术低
26.我国减少稀土资源的开采和出口会导致( )
A.稀土价格提升 B.其他国家稀土出口减少
C.稀土替代品出现 D.稀土国际贸易盛行
二、填空题
27.自然资源数量是________的。
28.自然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湿润、半湿润地区,以________为主;干旱、半干旱地区,以________为主;
(2)自然资源高度集中的地区,可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优势,如中东的________、中国的________等;
(3)自然资源组合较好的地区,常常成为同时期________集中分布、________水平较高的地区。
(4)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导致资源在空间上的________,也促进了区域间的________和________。
29.理想状况下市场对资源稀缺的响应
(1)当自然资源出现稀缺时,由于开发成本高,________上涨,可能会引起供给________,需求________;
(2)进行________,可以开发新的________或寻找新的________的方法,来增加自然储量。
三、综合题
3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贝壳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喜温热湿润气候,是中性喜光树种,幼树较耐荫,根深,长成参天大树需要两百多年。大巴里尔岛(如下图)原是无人荒岛,贝壳杉林十分茂密,后来毛利人登陆大巴里尔岛,毛利人对贝壳杉怀有特殊的敬意。当欧洲殖民者踏上大巴里尔岛之后,大肆砍伐贝壳杉,将贝壳杉通过漂流的方式从森林运到沿海港口,用贝壳杉建造房屋、修造船舶,并将大量原木出口海外。殖民者还用贝壳杉木修筑了一座贝壳杉大坝以输送木材。贝壳杉天然林遭到严重破坏。20世纪后半期,当地政府重视贝壳杉林的生态恢复。
(1)与新西兰大部分地区相比,简述历史上大巴里尔岛贝壳杉十分茂密的原因。
(2)推测殖民者修筑贝壳杉大坝的原因。
(3)在贝壳杉林恢复工程中,有人对混交引入其他树种持反对意见,请说明理由。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 七百弄乡位于广西西北大化瑶族自治县,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保存最完整的地区。拥有世界上发育最典型、分布密度最大的峰丛洼地。峰丛是基座相连的成片山峰,山峰环绕着洼地。七百弄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7.49℃-19.6℃,年降雨量1500~ 1600毫米,雨水多集中于夏季,干旱明显。当地人的饮水,是依靠水柜解决的。水柜,就是收集雨水的蓄水池,当地人称“水柜”,可能含有“珍贵”的意思。下图为七百弄地理位置图及峰丛和水柜景观图。
(1)阅读图文材料,写出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2)根据材料一,说明七百弄峰丛形成的过程。
(3)根据材料二,分析七百弄建大量水柜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B
1.
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到2009年仅占36%,说明我国稀土资源急剧减少,主要原因是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C正确;世界稀土资源的储量和开采量材料没有体现,A、B错;表中只有2009年稀土消费量,无法与其他年份比较,无法判断消费量是上升还是下降,D错。故选C。
2.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加大对稀土资源开发的技术投入,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①正确;稀土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应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③正确;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会加速资源枯竭,②错误;2010年12月31日,中国颁布稀土出口配额制度,控制稀土的出口量,④错误。故选B。
稀土资源属于战略资源,事关国计民生、社会发展全局和经济安全,因此应减少初级产品的出口,进行保护性开采。
3.A
4.C
3.
读图可知,希宾磷矿位于北极圈内,该地纬度高,气温低,冬季寒冷漫长,不利于磷矿开采,A项正确。希宾磷矿分布区附近有不冻港——摩尔曼斯克,磷矿外运方便,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看宾磷矿矿石品位高,C项错误。俄罗斯经济发达,对资源的需求量大,市场广阔,D项错误。故选A。
4.
该地区磷矿矿石品位高、储量大,故该地区的磷矿资源开采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C项正确。生态环境的恶化属于不利影响,A项错误。人口大量迁入是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并存的,B项错误。该地磷矿丰富,易形成以开采磷矿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D项错误。故选C。
高纬度地区自然环境较为脆弱,人口密度较低,矿业开发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俄罗斯北部摩尔曼斯克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形成了终年不冻港,该港口周围的交通运输条件较同纬度其他地区好。
5.C
6.D
5.
若该种自然资源为能源,我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能源储量大,需求量大,对应数字④,A、B错。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能源储量小,市场需求量大,对应③,C对。我国西北地区能源储量大,需求量小,对应②,D错。故选C。
6.
图中四地,东南沿海地区能源储量小,市场需求量大。西北地区能源储量大,当地市场需求量小。最有可能产生资源跨区域调配现象的是②→③ ,D对。A、B、C错。故选D。
我国能源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大。东南沿海地区能源储量小,市场需求量大。西北地区能源储量大,当地市场需求量小。最有可能产生资源跨区域调配现象。
7.A
8.B
9.B
7.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东省资源分布较少,故B错;由于科技较发达,因此资源利用率高,故A正确;人口众多,不是影响资源诅咒系数的主要原因,故C错;气候湿润属于气候资源,与材料中显示的诅咒系数关系不大,故D错误。答案选A。
8.
根据题意,改变山西省资源诅咒系数高的现状,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注重资源的综合开发是很有必要的,故①正确;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节约成本,扩大经济效益,故②正确;单纯扩大资源的开发和输出,无法带动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会降低资源诅咒系数,故③错误;转变资源输出方式,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有效的带来环境效益,降低系数,故④正确。因此①②④正确,答案选B。
9.
阅读图文材料,指数越大,资源遭受诅咒即资源没有带来相应的财富,没有带动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程度越高,反之高速发展的程度越低。上海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各种矿产资源最少,所以是资源诅咒系数最低的省区,故B正确;其他三省区矿产资源都比上海丰富,但是经济却欠发达,科技水平也较低,故A、C、D错。答案选B。
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经济却是东部区域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中西部区域经济较落后。
10.B
11.B
10.
结合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发展风能发电的条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依据图示可知,E地位于东北的北部,F地位于东南沿海地区,G地位于四川盆地,H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根据所学,我们知道距离风源地近,开阔平坦的地区风能资源丰富,适宜建设风能发电站。E、G、H三地位于内陆,受山地的阻挡风能资源少。F地位于东南沿海,距离夏季风源地近,东侧是海洋,阻挡物少,风能资源丰富,具有发展风力发电的优势条件,因此B正确,排除其他选项。故选B。
11.
结合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Ⅰ地为青藏高原地区,之所以太阳能资源丰富,首先纬度低,全年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A正确,不符合题意;其次青藏高原地区是海拔最高的高原,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因此太阳能资源丰富,C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三,青藏高原地区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使得太阳能资源丰富,因此D正确,不符合题意;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受纬度、地形、天气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相对于日地距离来说,距离太阳远近对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关系不大,故B不是该太阳能丰富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故选B。
【影响风力大小因素答题要点】
1.水平气压梯度力: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温差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2.气压带、风带:受盛行西风影响,风力大;靠近冬季风源地,风力大;位于低气压带内,盛行上升气流,风力小;位于高气压带内,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小;
3.摩擦力:(面朝大海),水域宽阔,所受摩擦力小,风力大;高大建筑物、山地林立,所受摩擦力大,风力小;
4.地形因素:(1)山脉阻挡:地势高,盛行风受山脉阻挡,风力小;地势平坦,盛行风长驱直入,风力大;(2)狭管效应:位于谷口(或谷内),峡谷与盛行风的风向一致;易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增强;(3)岬角效应:位于岬角地带,易形成岬角效应,风力增强。
12.A
13.C
本题考查中国区域资源分布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12.
据图可知,②所在的省区为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能资源丰富;位于我国的第一阶梯,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故选A。
13.
据图可知,图示③为横断山区,由于纬度低,山麓地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且山脉的相对高度大,山地垂直地带性明显,因此树种丰富。故选C。
中国的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多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bai透明度好,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二是晴天多,云量少;三是纬度较高,太阳高度大。四川盆地太阳辐射最少的原因主要是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失,降水多,云雨雾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少。
14.D
15.B
14.
2009年云南能源开发增长率超过1990年、1996年和2001年,但人均GDP增长却低于这三个年份,由此可知,2009年云南省"资源诅咒"现象较其他三个年份表现得更明显,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可减轻经济对资源的依赖,有利于摆脱"资源诅咒",②③正确。关停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只能改善环境质量,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有限;加大资源开采力度并不能摆脱"资源诅咒",①④错误。故选B。
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提取出有用的地理信息,再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A
本题考查世界能源问题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石油的开采成本主要来自于勘探过程中的成本、开发过程的成本、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油田不同,所埋藏的地质条件也不相同,因此在勘探的投资成本也不相同,因此地理环境会影响油气的成本,B错误;资源的埋藏状况和储量大小等条件都会影响开采过程中的成本,C 错误;技术发展水平越高,生产率就会越高高,从而会使生产成本降低,D错误;市场条件的变化会对石油的市场价格产生影响,但不会对开采成本产生影响,A正确。故选A。
新能源发电的快速崛起,与世界各国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倡导节能减排密切相关。风电、光伏作为最为清洁的能源,受到全球青睐,各国纷纷出台了鼓励新能源发展的措施,促进了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发展。
17.B
18.D
17.
由表中数据可知,煤炭所占比重很低,A错;海岛电力所占比重更高,并不意味着用电量大,C错;山区能源以电力为主,D错;沿海地区新能源所占比重高于其他区域,新柴、煤炭所占比重低于其他区域,能源结构更加合理,故答案选B。
18.
表格数据为不同能源类型所占比重,而不是具体的能源数量,故A、C错;B项折线图横坐标缺少能源类型,错误。而D项柱状图较为完整,很好地体现了海岛地区的能源结构,故答案选D。
本题考查不同地区能源利用状况,解题时注意图表和材料信息的阅读和应用,提高数据的应用能力。
19.D
20.D
19.由材料可知,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上的资源,那么很多种类的自然资源会很快被消耗光,说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具有数量有限的特点,D项正确。题干中提及的容易被破坏的是自然环境,A项错误。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已经被大量开发,并且与材料中的内容无关,B项错误。根据“生态脚印”的概念,是指消耗资源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冲击程度,主要在于生态环境上,而不在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上,C项错误。故选D。
20.
根据“生态脚印”的定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生态脚印”大,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消耗自然资源时对自然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即自然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不协调,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无关,C项错误。D项正确。从“生态脚印”的排名来看,与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快关系较小,A项错误。这些国家大量开采自然资源,消费量较大,B项错误。故选D。
因每个人的生活要求、标准和习惯是不一样的,所以生态脚印的大小也就不一样;但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算出一个平均生态脚印。生态脚印越大,表示人类消耗的资源越多。
21.A
22.C
23.D
21.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原因主要是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产生了环境问题。图中虚线主要变现为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和利用,容易导致资源的破坏和短缺。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22.
本题考查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原因。资源问题产生主要是由于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多,对资源不合理开发。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23.
当代社会由于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巨大需求,加剧了自然资源的耗竭速度,并不是超过了自然资源补充、再生和增殖的极限,①错误。本题解答的关键点是理解资源自然生产力是指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由于资源自然生产力下降,加上科学技术的局限性,不可能使资源自然生产力和利用效率无限提高,因而会使某些资源出现短缺甚至枯竭。据此分析选D。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原因主要是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产生了环境问题。
24.D
25.D
26.A
24.
从图上可以看出中国稀土储量占世界的59.3%,因此,发展中国家稀土分布最多,C错、D正确。各国分布不均衡、不受市场需求制约,AB错,故选D。
25.
白云鄂博是铁矿、稀土等其他元素共生矿,我国早期分选冶炼技术水平较低,因此只开采冶炼铁矿,而其他矿产被丢弃。D正确,很多是露天的,矿产开采容易、稀土市场需求量大、地理位置并不偏远,ABC错误,故选D。
26.
我国减少稀土开采和稀土出口,直接导致国际市场稀土资源短缺,必然引起稀土资源价格上升。A正确。其他国家稀土出口增多、现在还没有稀土替代品出现、稀土国际贸易减少,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本题组主要考查矿产资源的有关知识。
27.有限

28.(1) 种植业 畜牧业
(2) 石油 稀土
(3) 人口 社会经济发展
(4) 流动 联 全球化进程

29.(1) 价格 增加 减少
(2) 技术革新 代替品 产出

30.(1)纬度较低,气候温和,冬季气温高于0℃;受西风带控制时间较短,影响较弱,夏季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光照条件较好;开发历史较晚,且毛利人对贝壳杉的敬意使得历史上贝壳杉受人为干扰较小。
(2)大巴里尔岛面积较小,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部分河段有险潍、急流,原木难以漂浮通过;修筑大坝便于控制水位、稳定流速,有利于将原木顺利漂流到沿海地区;贝壳杉林茂密,便于就地取材。
(3)引入其他树种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挤占贝壳杉的生长空间;其他树种在种间竞争中也可能处于劣势,成活率低,长势差;人工干预消耗人力、物力,增加经济成本。
本大题以贝壳杉的生长习性和大巴里尔岛贝壳杉的变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森林丰富的原因、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生物入侵的影响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图文信息获取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人地协调核心素养。
(1)
森林丰富的原因主要从森林的生存环境和受人类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图示可知,大巴里尔岛地处36°S附近,纬度较低,气候温和,冬季气温高于0℃,适合森林生长。大巴里尔岛地处36°S附近,受西风带控制时间较短,降雨时间短,影响较弱,光照时间较长。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光照条件较好。该地直到欧洲人踏上才加大开发力度,开发历史较晚。毛利人对贝壳杉怀有特殊的敬意使得历史上贝壳杉受人为干扰较小,破坏较少,森林得以保留。
(2)
根据材料“殖民者还用贝壳杉木修筑了一座贝壳杉大坝以输送木材”可知,修建贝壳杉大坝的原因是输送木材。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可知,大巴里尔岛面积较小,地势崎岖,人工运输原木较为困难,成本高。该地降水多,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部分河段有险潍、急流,原木难以漂浮通过。为顺利通过河流输送原木,殖民者修筑大坝以抬高、控制水位、稳定流速,便于将原木顺利漂流到沿海地区。当地贝壳杉林茂密,木材较多,可就地取材修筑大坝。
(3)
根据所学知识,引入其他树种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挤占贝壳杉的生长空间,不但不能恢复贝壳杉林,很有可能导致贝壳杉林逐渐衰落。如果引入的其他树种由于不适应当地的环境,在种间竞争中也可能处于劣势,成活率低,长势差,既造成了经济损失,也难以恢复当地的植被。引入其他树种需要人工干预,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经济成本。
31.(1)地表:漏斗、峰丛、洼地、落水洞等地下:溶洞、暗河、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2)海洋中的钙离子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石灰岩;石灰岩受地壳运动抬升,形成喀斯特高原;在抬升过程中,被流水不断的溶解、侵蚀,形成峰丛。
(3)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冬季降水少;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渗漏多,地表蓄水性能弱,地表径流少;人口多增长快,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形成过程,以及对当地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
读材料,“分布密度最大的峰丛洼地。峰丛是基座相连的成片山峰,山峰环绕着洼地”,再结合图示可知: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在地表有漏斗、峰丛、洼地、落水洞等;地下有溶洞、暗河、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2)
结合材料一可知:海洋中的钙离子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石灰岩,经年累月积累下,固结成石灰岩层;石灰岩层受地壳运动抬升,形成喀斯特高原;在抬升过程中,被流水不断的溶解、侵蚀,形成峰丛。
(3)
结合材料“七百弄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7.49℃-19.6℃,年降雨量1500~ 1600毫米,雨水多集中于夏季,干旱明显。当地人的饮水,是依靠水柜解决的。水柜,就是收集雨水的蓄水池,当地人称“水柜”,可能含有“珍贵”的意思”可知,七百弄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冬季降水少;由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渗漏多,地表蓄水性能弱,地表径流少;人口多增长快,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当地人为了解决饮水问题,使用水柜蓄水,把雨季的水储存起来,在旱季时再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