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4 自主广场(15 劝学(节选))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必修4 自主广场(15 劝学(节选))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26 13:2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自主广场
我夯基 我达标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砺(lì)      参省(xǐnɡ)
假舆马者(yù)    木直中绳(zhònɡ)
B.槁暴(pù)    须臾(yú)21世纪教育网
跬步(ɡuǐ)    舟楫(jí)
C.锲而不舍(qì)    驽马(nú)
用心躁也(zào)    骐骥一跃(qí jì)
D.可镂(lòu)    闻者彰(zhāng)
契约(qì)    生非异也(xìnɡ)
解析:解答语音题时要弄清楚加点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读音。A项中的“舆”应读“yú”;B项中的“跬”应读kuǐ;C项中的“锲”应读qiè。
答案:D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验,对照检查。
B.用心一也
一:统一、一致。
C.声非加疾也
疾:快,急速。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隔绝。
解析:要正确解题,首先要对课文中的一些实词意义加以熟记,然后再辨析。B项中的“一”应解释为“专一”;C项中的“疾”应解释为“强,大”;D项中的“绝”应解释为“横渡”。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的“于”字与“青于蓝”的“于”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B.得双石于潭上
C.则移其民于河东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于”字有哪些意义和用法,然后比较。题干中“青于蓝”的“于”,意思是“比”,作介词用。A项中“于”,意思是“对”,作介词用;B项中“于”,意思是“在”,作介词用;C项中“于”,意思是“到”,作介词用;D项中的“于”和“青于蓝”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水”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B.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21世纪教育网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稍稍宾客其父
解析:解答词类活用题,要分清题干和各项中词类活用的特点。 A项中的“舟”是名词作状语;B项中的“穷”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走到尽头”;D项中的“宾客”是意动用法,意思是“把……当做宾客”; C项中的“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是“筑舍定居”的意思;题干中“非能水也”中的“水”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是“游水、游泳”的意思。
答案:C
5.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句的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一天三次反省自己,就智慧明达,品德也没有过错了。
B.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自己的言行,就智慧高明而且行动也没有过错了。
C.君子才学渊博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知识明确行动无过错了。21世纪教育网
D.君子才学渊博,而且一天三次反省自己,就知识明确品德也没有过错了。
解析:解答翻译题时要注意抓住关键实词的意义,然后加以比较辨析,寻找正确答案。A项中把“日参省乎己”译成“一天三次反省自己”,把“行无过”译成“品德也没有过错”不准确; C项中把“君子博学”译成“君子才学渊博”,把“知明”译成“知识明确”不准确;D项中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译成“君子才学渊博,而且一天三次反省自己”,把“知明”译成“知识明确”不准确。21世纪教育网
答案:B
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劝学》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B. 《劝学》的比喻灵活多变,有的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外部条件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D.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解析:这是对文章内容、写法等问题的综合判断题,答题时要全面考虑。B项“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不是“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而是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不是“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而是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
答案:B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古代的一步。
B.风雨兴焉
兴:起。
C.驽马十驾
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D.金石可镂
镂:雕刻。
解析:要正确解题,首先要对文段中的一些实词意义加以辨析。A项中的“跬”,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把它称为“半步”,而把跨出两步称为“步”。
答案:A
8.下列句子“焉”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焉”字有哪些意义和用法,然后比较。A、B、C三项中的“焉”均为兼词,是“于之,在这里”的意思。 D项中的“焉”是语气词。
答案:D
9.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五亩之宅 ③蟹六跪而二螯 ④顺风而呼21世纪教育网
A.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解析:解答此题,要正确区分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加以比较辨析。①中的“之”是助词,使定语“利”后置;②中的“之”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③中的“而”是表并列的连词;④中的“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答案:D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卒廷见相如
C.木直中绳,以为轮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解析:解答词类活用题,要分清例句和各项中词类活用的特点。例句中的“上”“下”是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A项中的“日”、 B项中的“廷”、 D项中的“面”都是词类活用,是名词作状语。C项中的“木”是“木材”的意思,没有活用现象。
答案:C
1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积累善的德行,那么精神智慧就自然得到了,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B.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C.平常不断地做好事,养成良好品德,达到很高境界,圣心也就具备了。
D.积累一件件好事,养成美好的品德,那么精神智慧就自然会形成,圣贤的心意也就能完全领悟了。
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进行综合考虑。A项中“而神明自得”的意思没有概括完整,少了“养成良好的品德”的意思;C项中把“积善成德”的意思说成是“平常不断地做好事”,不符合文意;D项中把“积善成德”的意思说成是“积累一件件好事”,不符合文意,还有把“圣心备焉”说成是“圣贤的心意也就能完全领悟了”,也不符合文意。
答案:B
1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1世纪教育网
C.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解析:解答此题既要对整体内容正确把握,又要对每一句仔细加以辨析。原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用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而不是说关键在于“不舍”与“舍”,因而C项叙述不符合文意。
答案:C21世纪教育网
(二)(浙江高考,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王定国①诗集叙
?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性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②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21世纪教育网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乌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忝其父祖耳    忝:羞辱,有愧于。[21世纪教育网
B.自恨期人之浅也    期:看待。
C.畏其敏    畏:担忧。
D.饮酒不衰    衰:减退。
解析:C项“畏”,敬畏,敬服。
答案:C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解析:B项中“且”均为连词,尚且。A项,第一句中的“乎”为介词,相当于“于”;第二句中的“乎”为介词,“比”的意思。C项,第一句中“以”为介词,“因为”;第二句中“以”为介词,“把”。D项,第一句中“焉”为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第二句中“焉”为兼词,“于此”。
答案:B
15.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  )
①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 ②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③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④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⑤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⑥所至翱翔徜样,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解析:①句指“先王之泽”;③句“恐死”显然不是“豁达或洒脱”;④句是苏轼的心理。
答案:D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
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气流转,文情酣畅。
解析:“幽忧愤叹之作”是王定国诗歌的一部分作品,苏轼并无微词;“废卷而叹”的原因是“自恨期人之浅也”。
答案:B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2)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解析:注意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落实。
参考答案:(1)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生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2)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二、语言运用
18.仿照下面的句子,在横线上再叙写一段话,立意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仿写句子,不但要注意内容上的呼应,还要注意形式上的对应,所填句子要出现相应的成语。
参考答案:骄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浅尝辄止,夜郎自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