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自主广场
我夯基 我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颛臾(yú) 论语(lún) 弃甲曳兵(yè)
B.木椟(dú) 相夫子(xiàng) 虎兕(āo)
C.冉有(rǎn) 狗彘(zhì) 出于柙(xiá)
D.孝悌(tì) 衣帛食肉(bó) 庠序之教(xiánɡ)
解析:此题考查字音,要记住字的正确读音,切忌念半边,“虎兕”的“兕”应读“sì”,而非“āo”。[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B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过与21世纪教育网
且尔言过矣
B.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夫子
C.是社稷之臣也
是谁之过与
D.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曹刿请见
解析:此类训练题目,一要熟悉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掌握它的多个意义;二要学会分析它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A项,前一个当“责备”讲,后一个当“错”讲;B项,前一个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后一个是动词,“辅佐”之意;C项,都当“这”讲;D项,前一个“拜见”,后一个“召见”。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不过”)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戴,通“载”,承担)
D.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同“途”,道路)
解析:此题考查通假字,A、B、D三项的解释均正确,C项,“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中的“颁”通“斑”。而“戴”,意思是顶在头上,不是通假字。
答案:C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危:摇晃不稳定;颠:跌倒。
B.而在萧墙之内也
萧墙: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这里暗指鲁国内部。
C.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卿大夫的封地;家:诸侯的封地。
D.故远人不服
远人:指本国以外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涉及对字词的理解,还有一定的文化常识。国:诸侯的封地;家:卿大夫的封地。
答案:C
5.下列句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B.是谁之过与
C.吾祖死于是
D.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解析:本题考查“是”是判断词还是代词。A项中“是”表判断,B、C、D三项中“是”是代词,这。
答案:A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6.对“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一句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疾:厌恶,是句子的谓语,“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它的宾语。
B.夫:代词,那种;舍:舍弃,回避,动词。
C.为:替,给,介词。
D.辞:托词,动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做题的关键是依据语境解释词义。“辞”在这里是“托词、借口”的意思,是名词。
答案:D
7.下列句中的“相”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中的“相”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将焉用彼相矣[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季文子相三君
C.犹瞽之无相与
D.操虽托名汉相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相”在文言文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词语,有xiāng与xiàng两个读音多个词义。这四句话中“相”的读音均为xiàng。例句中“相”是“辅佐”的意思。A项中的“相”意为搀扶盲人走路的人。B项中的“相”与例句相同。C项中的“相”与A项中的“相”相同。D项中“相”指“丞相”。
答案:B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修文德以来之
②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③既来之,则安之
④安无倾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词的用法,解答此题关键是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入手。①②两句中的“来”字用法相同,均为使动用法,使……来;③句中的“安”是使动用法,使……安定;④句中的“安”是名词,上下相安,安定。
答案:D
9.下面句中分别含有一个成语,请写出来。
(1)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识性知识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答案:(1)分崩离析 (2)祸起萧墙
10.孔子治理国家的原则是什么?
解析:本题是对整体把握文意的考查,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并整合信息。
参考答案:治理国家“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②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③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加序号的几句话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句序以句号为标志)(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21世纪教育网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本段内部层次非常清晰,前四句构成排比,讲养民教民、使民心归顺的政治主张。最后一句得出结论。故可分两层。
答案:D[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2.简要说明画线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这种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解析:本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三组句子,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从语言形式上看,构成排比、对偶。从表达效果上看,气势充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参考答案:排比与对偶。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21世纪教育网
13.孟子所主张的“仁政”的内容,概括地说包括两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孟子在论述中侧重于_______________这一方面。
解析:孟子讲王道之始、王道之成的具体措施时,第一段、第二段前三句都写“养民”,第二段第四句写“教民”。从“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样的结论可知,孟子侧重于“养民”。
答案:养民 教民 养民
14.将“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析:①注意关键词。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是指学校。申,反复陈述。孝悌之义,指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颁白者,“颁”同“斑”,指头发花白的人。②注意特殊句式。“申之以孝悌之义”和“不负戴于道路”都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语序应调整为“以孝悌之义申之”和“不于道路负戴”。
参考答案: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这样)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或头顶重物了。
二、语言运用
15.把下面4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______________;杨朱的贵我人格,_______________;孟子的大丈夫人格,_______________;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______________;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②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③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④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解析:根据横线前面一句话的内容来填写,要符合人物的人格。
答案:③ ④ ① ②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