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试题 (1)(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试题 (1)(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4 07:3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练习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B.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C.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12月3日至5日举行,主题为《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放共享——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D.“是现在的学校好呢,还是原来的学校好?”老师问一位刚刚新转校来的学生。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根据竺可发表在《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的。
B.《恐龙无处不有》文题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强调了观点,肯定了恐龙哪里都有的事实。
C.《大雁归来》通过夸张的手法,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的活动,说明了大雁是人类有益无损的伙伴。
D.《时间的脚印》一文运用逻辑顺序,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能记录时间的相关科普知识。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翩然(piān) 龟裂(jūn) 农谚(yán) 销声匿迹(nì)
B.劫难(jié) 蟾蜍(chán) 褶皱(zhě) 风雪载途(zài)
C.缄默(jiǎn) 狩猎(shòu) 山麓(lù) 海枯石烂(làn)
D.赌注(dǔ) 砂砾(lì) 腐蚀(shí) 鸟臀目(diàn)
4.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次第 骨骼 山麓 不解之迷
B.劫难 陨石 晴朗 衰草连天
C.致密 沟壑 帷幕 天衣无缝
D.喧嚷 枯燥 潮汐 难以置信
5.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______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________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______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_________,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A.懂得 传语 注意 花香鸟语 B.知晓 喧闹 掌握 莺歌燕舞
C.掌握 警示 倾听 莺歌燕舞 D.注意 传语 懂得 花香鸟语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沪昆高铁开通后,从昆明到上海的时间大约需要12小时,比原来减少了三倍。
B.6月5日,中国选手马龙在2017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决赛中,以4︰3的比分打败了对手樊振东,再次蝉联冠军。
C.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让曲靖市交出了一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满意的成绩单。
D.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提供自行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
二、综合性学习
7.班级决定开展以“大雁——鸟中的精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成语积累】请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三个含“雁”字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化内涵】“雁”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吟咏对象,往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下面的诗词名句,对“雁”这种文化内涵进行解读。
①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杜甫《孤雁》
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被压扁的沙子》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9.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除了“古今的差异”之外,还有哪些?
10.第②至⑤段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进行说明的?
11.选文中划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选文有删改)
12.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
13.下面两句说法矛盾吗?为什么?
①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
②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
14.下面的语段应放在第段和段之间,为什么?
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15.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指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是( )
A.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C.鸟语花香,雄鸡晓唱
D.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五、填空题
1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采用_____顺序,从不同角度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其中,《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_________;《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_________________。作者阿西莫夫是美国___________作家、___________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7.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
(4)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C
3.B
4.A
5.D
6.D
7.示例:沉鱼落雁。雁过留声。衡阳雁断。 传说古代用大雁传递书信,这其中饱含游子的思亲、思乡之情。
8.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 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
9.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
10.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
11.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受纬度的影响(或: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12.芳草有一年一度的循环,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绿是春天来临的标志;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意同即可)
13.不矛盾,说石头和花卉没有语言,是指它们不能通过语言表情达意,不会说话;说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花香鸟语能暗示并从而告知人们大自然的一些规律。(意合即可)
14.第②③段之间;这样紧承前文黄宗羲说的话,又引出下文唐宋诗人的诗句。(意同即可)
15.D
16.逻辑 大陆板块的移动 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科普 科幻小说 基地 新疆域
17.(1)做引用 (2)打比方 (3)列数字、作比较 (4)举例子、作比较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