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自主广场
我夯基 我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丰腴(yú) 擎着(qínɡ)
秘密(bì) 毋庸置疑(wú)
B.迥然(jiǒnɡ) 玉笏(hù)
孕育(yún) 回溯(sù)
C.攫住(jué) 驰骋(chěnɡ)
匀称(chènɡ) 矫揉造作(jiǎo)
D.捅坏(tǒnɡ) 譬如(pì)
峪口(yù) 气氛(fēn)
解析:A项,“秘”应读“mì”;B项,“孕”应读“yùn”;C项,“称”应读“chèn”。
答案:D[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1)那种……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一方是_______________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
(2)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_______________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3)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_______________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
(4)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_______________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A.包容 蕴蓄 洋溢 攫住
B.包孕 孕育 洋溢 攫住
C.包容 孕育 显示 笼住
D.包孕 蕴蓄 显示 笼住
解析:包容:容纳。包孕:包含。孕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蕴蓄:积蓄或包含在里面而未表露出来。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显示:明显地表现。攫住:抓住。笼住:笼罩住。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B.而且可以进一步驰骋想像——会不会其实她不是一座单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我只是想强调胳膊——说得更确切些,是手——在人的存在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D.我们假定,时间膨胀的现象不是时间旅行——既不是未来时间的一部分,也不是过去时间的一部分。
解析:C句破折号表示插说,相当于括号。其他表示解释说明。
答案:C
4.下列各组句子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B.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C.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D.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翻阅着书中的说明图,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
解析:A、B、C三项都是倒装句。A句状语后置;B句“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按照正常语序应该放在句首;C句“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按正常语序是在“那一方”之后。这些句子之所以倒装,是为了强调。
答案:D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毋庸赘言,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
B.和这些部分相比较,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
C.对我来说,对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
D.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
解析:C句,“对于”应该改为“关于”,用词不当。“对于”是指对象,“关于”是指关涉到的事物。此处是指关涉到各种复原方案。
答案:C21世纪教育网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B.石景山区开办了北京第一家打工子弟学校,招收了126名新生,但这对8万多名打工子弟来说,实在是不足挂齿。
C.舞蹈之美在于动作的流畅、连贯、协调,强扭的瓜不甜,僵硬的动作没有美感。
D.小林出差回来,一进门,只见凳倒桌歪,杯盘狼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简直乱透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B项,“不足挂齿”形容事情很小,不值得一提。可换为“微乎其微”。C项,“强扭的瓜不甜”比喻强迫人做事,最终不会得到预想的结果。D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比喻做事没有计划或没有条理,很杂乱、随意。
答案:A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21世纪教育网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①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21世纪教育网
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那时候,维纳斯就把她那条玉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或是陆地的某个角落里,或者可以说是遗忘在俗世人间的某个秘密场所。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②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我并不是想在这里玩弄标新立异之说。我说的是我的实际感受。毋庸赘言,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而且,和这些部分相比较,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换言之,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③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7.第①个画线句子中的“某些东西”是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种东西“同创作者毫无关系”?
解析:联系作者观点来看,维纳斯失去双臂之后获得了不可思议的艺术效果。艺术效果决定作品的命运,维纳斯神奇的艺术效果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成为不朽的杰作。[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某些东西”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这种“丧失”而成的艺术效果与创作者是毫无关系的,因为雕像原本是有手臂的。
8.画线的第②个句子中“特殊”与“普遍”各指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次“飞跃”?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要联系语境和作者主要观点来理解,
参考答案:“特殊”是指如果手臂完好无损,那只是一种特定的形态,是单一的、特殊的。“普遍”是指维纳斯手臂残缺,则能唤起人们无穷的想像,想像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具有普遍性的,因而是完整的。维纳斯丧失了双臂,在艺术效果上是质的飞跃。21世纪教育网
9.画线的第③个句子作者的这种说法是不是太武断?如果真的是一尊完好无损的雕像难道就不美吗?作者又是为什么这样说?
解析:第一问是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认为是武断,也可以认为不是。第二问是一个想像性的问题,你可以想像完整的雕像的美丽。第三问可以联系全文主题和上下文来理解。
参考答案:第三问可以这样回答:因为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具有“丧失”的美感、迷人的神秘气氛。如果一旦复原,就没有这种美感和气氛了,欣赏价值就差远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美在何方
说起来十分奇怪,记忆中对美的觉悟居然是从书本开始。
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城市给我的印象有些肮脏、杂乱、喧嚣、破旧。其间自然有许多美丽的事物,譬如一朵花,一片云。我的这个城市适宜拍照而不是游览。每次从风景地归来,总是十分沮丧,往日的麻木被瀑布森林大漠海洋洗去,活泼泼的感觉神经便觉得疼痛。朋友教过我一个看画的方法:卷起一本杂志,像单筒望远镜,用一只眼睛来欣赏。这时,遮去画框之外的纷乱,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不过,我不能总是眯着一只眼走在街上。我的印象总是整体的印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的审美意识是从这里开始的。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令人情不自禁。我不知也无须知道翠柳置身何地,无须知道这千秋的沧桑与万里的景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词儿一蹦一跳的,读起来眼睛会一闪一闪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这是气势。[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慷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沉甸甸的忧伤。
人渐渐走入景中,将景淹去,留下一点气息。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成飞。”21世纪教育网
有燕在双飞,人就变得更孤独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需要心情。凡俗的我虽然没有那种超然,却有对超然的向往。有位老先生近来发现陶渊明是个斜眼,因他东篱采菊却见了南山。我想这也是游戏之论吧。不仅南山,北山西山也是见得的,连眼都不必斜,只消转转身体就行。我想我们是很容易被这样的诗句烦了的,因为我们既无菊可采,又无南山可见,所见之物多是人之眼,所以需要研究它究竟是斜还是不斜。
从诗词出发,回到生活中,人的感觉有了两个系统:艺术与非艺术。艺术是我们逃遁现实压力的港湾。美在心目中被放大,直到淹了一天一地。美在心目中被抽象,以至不需特定的对象。
美常常是无名的。走在九寨沟,看近处的水,远方的山,拍拍大树,数一数牦牛,在珍珠滩洗洗双足。我无力指出一个具体的美,即使指出也是虚妄的。那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所有的细节都淡化了,心中起伏着一种莫名的愉悦。景物不再是对象,于是人也就不再君临一切。在这美好的时间和美好的地点,一切都是和谐的。不需要刻意修饰,努力操作,苦思冥索。许多人支起照相机,许多人架起画板。然而全都徒劳,因为取舍也是多余的。我想,我们热爱的还是这样一种深入其中的境遇,热爱它的全体,否则,旅游如何能成为人类如火如荼的节目呢?这样的美比起“绿肥红瘦”式的吟咏更有生命力。
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尤为幸福。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情、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
很多年以前,我常常站在晒台上看一个人走过弄堂。她走入我的视线直到消失,其间不过一分钟。那时我还小,不懂爱情或情欲,只觉得想看一看。假如世上有所谓“美的觉悟”的话,这就是了。这是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觉悟,其间没有语言的参与,其间无须学习和训练,是情不自禁的真正的觉悟。
(选自《躺着读书》,作者陈村)
10.本文题目是“美在何方”,作者认为“美”在哪里?
解析:这道题实际考查理解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结合全文来看,前面几段写美在人们现实生活中,后面写美在各人的心目中。
参考答案:“美”在现实生活中和每个人的心中。
11.第二段末句说“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是怎样得来的?
解析:联系朋友教过“我”的看画的方法:卷起一本杂志,像单筒望远镜,用一只眼睛来欣赏。这时,遮去画框之外的纷乱,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画框之外的纷乱”就是前面所说的“肮脏、杂乱、喧嚣、破旧”遮去以后,“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是说城市就变美许多了。
参考答案:是排除肮脏、杂乱、喧嚣、破旧之后得来的。
12.文章末段中,作者称他“很多年以前”的一次经历为“真正的觉悟”,“真正的觉悟”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解析:解释句中词语的含义离不开上下文。联系上文“这是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觉悟,其间没有语言的参与,其间无须学习和训练”就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指发自内心的、心灵深处的感悟。(或:没有语言参与的、无须学习和训练的感悟。)
13.本文对你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语句谈一谈。(谈一方面即可。)
解析:如结合“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谈发现美;结合“美”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谈热爱生活、领受生活;结合“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尤为幸福”,谈努力发现美,热爱生活;结合“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情、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谈丰富自己,提高审美情趣;由“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谈学习古典诗词、文学作品的作用;等等。
答案:略
二、语言运用
14.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空白处填入两个四字短语。
朗读要调动目、口、耳、心,也就是目观其文、口诵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目观、口诵、耳闻、心通的综合效应。
解析:此题考查语句前后连贯的能力。回答问题时需注意并列词语内部的逻辑顺序。
参考答案:耳闻其音 心通其意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