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自主广场
我夯基 我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笞挞(chī tà) 禄蠹(dù) 中伤(zhōnɡ)
B.缔构(dì) 湍急(tuán) 惶遽(jù)
C.朕兆(zhèn) 小厮(sī) 喝禁(hè jìn)
D.漩涡(xuàn) 捋(luō) 分道扬镳(biāo)
解析:A项,“中”应读“zhònɡ”;B项,“湍”应读“tuān”;D项,“漩”应读“xuán”。
答案:C
2.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寡味 笞挞 臂膊 富丽堂黄
B.禄蠹 应和 寒喧 邀名取禄
C.朕兆 涎皮 渣滓 分道扬镳
D.抱膝 船舷 驯熟 舔犊情深
解析:A项,“黄”应为“皇”;B项,“喧”应为“暄”;D项“舔”应为“舐”。
答案:C21世纪教育网
3.下列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样的高潮的形成,就思想意义上讲,有社会必然性;就故事的发展看,有情节必然性。21世纪教育网
B.我们不妨以“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为例(第三十三回),作些分析说明。
C.金钏儿投井,雨村临门,是高潮的导因;忠顺王府索人是高潮的诱因;贾环的飞短流长、造谣中伤是高潮的直接发因。
D.江河东流,时见湍急夺路,时见缓缓流淌,时见静练平展,时见波涛起伏,这是自然的运动规律。
解析:B句括号及括号内内容应放在引号的后面,“为例”之前。
答案:B
4.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是,贾宝玉硬是唱反调,无心于仕途之间,绝意于经济之途。(经济学上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
B.他大闹私塾,大骂迷恋于仕宦的人是“禄蠹”。(比喻贪求官位俸禄的人。)
C.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神色惶遽,“应对不如往日”,语失伦次——“倒生了三分气”,微澜起波。(惊慌。)21世纪教育网
D.这时又碰上贾环的告状,构陷之词,中伤之言,犹如冰上添霜,火上加油。(定计陷害,使别人落下罪名。)
解析:“经济”在本句中应理解为“经世济民,治理国家”。
答案:A
5.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荣国府的封建统治者来说,贾宝玉是不可或失的命根子,是延荣续贵的唯一希望。
B.贾环的飞短流长、造谣中伤是高潮的直接发因。
C.忠顺王府和贾府的关系并不那么妙,不速之客来天外,跑到门上找戏子,而且那王府堂官很不客气,使得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
D.“机器人”展览将科学的魅力展示在人们面前,尤其是对中小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他们受到了淋漓尽致的教育。
解析:D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彻底。与语境不符。
答案:D
6.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21世纪教育网
A.倘若贾母闻声赶到,狂涛巨澜也就顷刻会风平浪息,情节的高潮也就形成不了。
B.整天转前绕后,陪伴左右,又机灵又贴身的小厮焙茗,偏偏这时不见踪影。
C.这都是偶然性的事件,但是这种偶然性在实际上为必然性的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
D.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决定的。
解析:D句,“取决于”和后面的“决定”重复。
答案:D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当贾宝玉被喝禁在厅上时,他料到挨打是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倘若贾母闻声赶到,狂涛巨澜也就顷刻会风平浪息,情节的高潮也就形成不了。高明的曹雪芹为了让叛逆与卫道的矛盾激化成必然,为了掀起情节的波澜,就利用偶然性的因素来触发。一是整天转前绕后,陪伴左右,又机灵又贴身的小厮焙茗,偏偏这时不见踪影。倘若他在这里的话,别说吩咐,就是沾到点浪沫子,也早就一溜烟到里面报告去了。二是当贾宝玉如坐针毡,无人可找之际,恰巧遇到个老妈子,这该有救了,有人报信了。可是,这老妈子偏偏又是个聋子,把“要紧”听成“跳井”,将“小厮”说成“了事”,把贾宝玉急得如热锅蚂蚁。这都是偶然性的事件,但是这种偶然性在实际上为必然性的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马克思在《致路·库格曼》的信中说:“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红楼梦》在这方面也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7.“高明的曹雪芹为了让叛逆与卫道的矛盾激化成必然”一句中,“叛逆”和“卫道”分别指的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在语境中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联系原著和课文上下文来看,一个是贾政要贾宝玉走科举进士之路,光宗耀祖,延荣续贵;一个是坚持自己的个性解放,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厌恶功名利禄,一个要“卫道”,一个要“叛逆”,冲突不可避免。
参考答案:“叛逆”指的是贾宝玉对封建社会价值观的反叛,不肯走科举进士之路。“卫道”指的是贾政为了延荣续贵,坚持封建价值观,强迫贾宝玉读书,走仕途经济的青云大道。
8.这段文字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解析:议论文段的中心观点一般在首尾句上,或者在一些标志句、小结句、关键句上,要注意抓住这类句子来答题。这段话的中心句在首句。
参考答案:这段文字的中心观点是“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9.作者结尾时引用马克思的话,属于什么论证方法?目的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解析:引用论证是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诗词等来论证自己的观点。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属于引用论证。是为了证明“这种偶然性在实际上为必然性的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一观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像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
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的写实,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节选自王蒙的《红楼启示录》)
10.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一句中“写实”在文中指的是“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
B. “执著中显出超脱”一句中“执著”指的是“追求真实”。
C. “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一句中“命运”指的是“创作规律”。
D. “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一句中“大地”指的是“现实生活”。
解析:要做这样的词语理解题,不是查字典或背词典所能解决的,因为出题者是要借考查词语理解来考查读者对句子或文章的理解。考查词语只是外在的形式,借考查词语考查你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才是目的。换句话说,你必须理解了文章、段落或句子,才能理解这些词语。所以我们做这些题的时候,先要读懂与这些词语相关的句子或段落,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这些词语的特定含义。C项,“命运”指“世俗人生”。
答案:C
11.第一段中的“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一句的含意是什么?21世纪教育网
解析:这是一道句子的含意理解题。句子的理解不能凭主观臆测,也不能只对这个句子进行孤立的理解。在现代文阅读题中,句子的含意一般都是在它的前后文中。我们做这样的题目,首先就是要找到这个被考查的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根据前后文来找到诠释它的意义的内容,再通过概括整理相关内容形成答案。这个句子的含意在前文中用具体的事实作了描述,在后文中又通过分析作了明确的阐述。比如就前文来看,中国式的辩证法——写实的(“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但这些话又是“石头”说出来的(虚拟的)。
参考答案:用浪漫的手法表达写实的内容。
12.对在创作中把写实与梦幻结合起来的作用,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21世纪教育网
A.能给作者留下创作的自由。
B.能给读者留下阅读与欣赏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C.既能使作者避免介入之嫌,又能使作品具有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D.只有把写实与梦幻结合起来创作的作品,才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可读性。
解析:创作中把写实与梦幻结合起来的作用,不是要我们自己进行主观臆测,也不是要我们自己动脑筋去研究,始终记住一点,阅读考试就考我们理解他人作品的能力。因此,要正确回答创作中把写实与梦幻结合起来的作用,就是要通过阅读文章寻求答案。其实,文章从第二段开始,就完全在说明这种作用,我们只需要对照选项,比较琢磨看看哪些符合文本,哪些不符合就行。D项,“只有……才”不当,“可读性”说法不当。
答案:D
二、语言运用
13.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既是一道诗歌鉴赏题,又是一道仿写题。可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仿照所给示例的形式来回答,即先整体介绍前、后两句的意思,再指出修辞手法,然后分析典型字词。
参考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像新颖,灵巧别致。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