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力 测试卷(B)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3 分,共36 分)
下列各种情形中,力的作用效果主要是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是 ( )
下列关于弹力的产生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物体间不相互接触,也能产生弹力
只要两物体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
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且相互挤压发生弹性形变才会产生弹力
随着我国航天员在轨道舱内停留时间的增加,在轨道舱内进行体育锻炼必将成为航天员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下列适合航天员在轨道舱中进行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是 ( )
A. 举哑铃 B. 拉弹簧拉力器
C. 踢 毯 子 D. 跳 绳
下列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被测力的大小不允许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弹簧测力计只能测竖直方向的力
被测的力应作用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
测量时指针不要与外壳接触
某弹簧测力计受力50 N 时,弹簧伸长2 cm,若弹簧伸长4 cm,则弹簧测力计受力的大小是( )
A.50 N B.25 N
C.100 N D.0 N
下列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可能是50 N 的是
( )
A. 一个小学生 B. 一辆汽车
C. 一支铅笔 D. 一个装满书的书包
如图所示,一根弹簧,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在弹性限度内,用手水平向右拉伸弹簧的另一端。下
列有关“弹簧形变产生的力”的描述正确的是
( )
手对弹簧的拉力
弹簧对手的拉力
墙对弹簧的拉力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在学习“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时,老师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具有一定速度的钢珠在水平面上能沿直线 AB 运动;如果在它的运动路径旁放一磁铁,钢珠的运动路径将变成曲线 AC。对该实验的理解,正确的是 ( )
钢珠与磁铁没有接触,所以没有力的作用
钢珠在运动过程中不受重力
钢珠沿曲线AC 运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实验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如图所示,两匹马各用1 200 N 的力沿完全相反的方向拉一弹簧测力计并使其保持静止,则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 )
A.2 400 N B.0 N
C.1 200 N D.600 N
关于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
在空中向上运动的物体不受重力作用
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抛出去的物体总会落向地面,这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作用
下列四幅图是描述一轻质弹簧在弹性限度内, 在水平拉力F 的作用下发生形变后静止时的情景,其中与事实相符的是 ( )
体育课中,被推出的铅球落地后沿水平地面向前滚动(如图甲所示),则图乙中能正确表示铅球所受重力的方向的是 ( )
二、填空题(每空1 分,共15 分)
铅球落到沙土地面时,变为静止,铅球因受到地面的作用力, 发生了变化;地面陷下一个坑,地面因受到铅球的作用力, 发生了变化。这个现象表明力的作用效果既可以改变物体的 ,也可以改变物体的 。
如图甲所示,被跳水运动员压弯的跳板能使运动员高高跳起,这是因为压弯的跳板产生了
力。如图乙所示,小孩能将门推开,说明了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力的大小、方向有关, 还跟力的 有关。
一个桥头立着如图所示的限重标志牌,这座桥面受到的压力超过 N 时,就可能发生危险。当汽车行驶在桥面上时,它所受重力的方向是 。(g 取10 N/kg)
如图所示是一只小狗在太阳系不同行星上所受的重力大小。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一名质量为 50 kg 的中学生在火星上所受的重力大小为 N,质量是 kg。
(g 地取10 N/kg)
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 拉力F1 为 N。
弹簧测力计在使用前,指针指在 0.2 N 的刻度上,某同学没有调零,就用该弹簧测力计测力, 示数为4 N,则正确结果应为 N。
月球对它表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是地球对地面
附近物体吸引力的 1 , 一个在地球上体重为
6
588 N 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后,他的体重是
N,他的质量是 kg。
三、作图题(每题4 分,共8 分)
作出小球摆动到如图所示位置时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的示意图。
用大小为200 N、方向斜向下与水平方向成30° 角的推力推木箱,请画出推力的示意图。
四、实验探究题(22 题 13 分,23、24 题每题 8 分,共29 分)
为研究弹簧的性质,我们在竖直悬挂的弹簧下加挂钩码(如图甲所示),同时记录弹簧总长度L 与钩码质量 m,所得数据记录在表一中。已知弹簧的原长L0=6.0 cm。实验过程中,弹簧形变在弹性限度内,不计弹簧所受的重力。(g 取10 N/kg)
表一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钩码质量m/g 0 30 60 90 120 150
弹簧总长度L/cm 6.0 7.2 8.4 9.6 10.8 12.0
请根据表一中的数据,将表二填写完整。
表二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弹力F/N 0 0.3 0.9 1.5
弹簧伸长量Δx/cm 0 1.2 3.6 6.0
请在图乙所示的坐标系中描点作出弹力 F
跟弹簧伸长量Δx 的关系图象。
本实验的结论就是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只有规范使用弹簧测力计,才能准确测量力的大小。请写出一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操作要求: 。
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m/kg 0.1 0.2 0.3 0.4 0.5 0.6 0.7
G/N 0.98 1.96 2.94 3.92 4.90 5.88
本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器材有 和
。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物体的质量为0.7 kg 时,它受到的重力是 N。
以下四个图象中,关于物体重力的大小与其质量的关系,正确的是 ( )
小军在学习重力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了以下的活动:
在判断重力的方向时,小军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实验。首先将铁架台放在水 平桌面 BC 上,用细线将铁球悬挂在铁架台的 O 点上,实验中缓慢增大铁架台底面与水平桌面BC 间的倾角,根据
的现象可以判断出重
力的方向。实验中不断改变铁架台底面与水平桌面间的倾角,是为了 。
甲
物体所受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是 G=mg。查阅资料发现:g 值的大小不仅与地球纬度有关,还与海拔有关。如下表所示为某地区的g 值与海拔的大致关系:
海拔h/km 0 0.5 1 1.5 2 2.5
g/(N·kg-1) 9.7949 9.7934 9.7918 9.7903 9.7888 9.7873
小军认为利用该表中的数据可以粗测该地区某山峰的海拔(约几百米),并选用了图乙所 示的器材进行实验。该实验的原理是
。小军利用图乙所示的器材 (填“能” 或“不能”)粗略测出此山峰的海拔。
乙
五、阅读理解题(共12 分)
请同学们阅读自学下列文章:
牛顿第三定律
我们知道,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另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该物体有力的作用。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常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把互相作用的两个力分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并不是绝对的,我们把其中一个力叫做作用力时,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把两个弹簧测力计A 和B 连接在一起(如图所示),用力拉弹簧测力计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测力计B 的示数能表示弹簧测力计A 对它的作用力F 的大小,而弹簧测力计A 的示数能表示弹簧测力计B 对它的反作用力 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拉弹簧的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的,这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请同学们根据上述自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
小 , 方向 , 作用在
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2)以卵击石,石头没有损伤而鸡蛋破了,这一
现象中,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大小。
人走路时用脚蹬地,脚对地面施加一个作用力F1,地面同时给脚一个反作用力F2,则这 两个力的大小关系是 ( ) A.F1>F2 B.F1C.F1=F2 D. 无法比较
下列现象中的两个力,不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是 ( )
划船时,船桨对水的力与水对船桨的力
地球对人的吸引力与人对地球的吸引力
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它的支持力
提水时,手提水桶的力与水桶对手向下的拉力
第七章测试卷(B) 答案与点拨
1.C 2.D 3.B 4.B 5.C 6.D 7.B 8.D 9.C
10.D(点拨:物体所受的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物体所受的重力并不等于地球对它的吸引力,A 错误;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B 错误;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而不是垂直向下的, 竖直向下是一种特定的垂直,是指与水平面垂直,C 错误;由于重力作用,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都要落回地面,D 正确。)
11.D 12.C
运动状态 形状 运动状态 形状
弹 作用点15.2×105 竖直向下
16.191.25 50(点拨:中学生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
G=mg 地=50 kg×10 N/kg=500 N,小狗在火星上
15.3
21. 如图所示
22.(1)0.6 1.2 2.4 4.8 (2)如图所示
(3)被测力的方向要沿弹簧的轴线方向(或使用前要调零、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等)
与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之比为
,所以中学
40
生 在 火 星 上 受 到 的 重 力 为
15.3
40
×500 N=
23.(1)天平 弹簧测力计 (2)6.86 (3)A
191.25 N。物体的质量不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中学生在火星上的质量与在地球上相同,仍然是50 kg。)
17.4.5 4.5 18.3.8
19.98 60
24.(1)OA 始终与水平面 BC 垂直 多次实验获得
普遍规律 (2)g= G 不能
m
25.(1)相等 相反 同一条直线 (2)等于(3)C (4)C
20. 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