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检测卷(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检测卷(二)(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4 09:1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检测卷(二)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与下面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
A.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B.北魏改革,民族交融
C.“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D.定都建康,开发江南
2.“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着重评价的是大运河的哪一方面(  )
A.是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体现
B.是世界上最长的古运河
C.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巩固了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3.科举制创立于隋朝,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其选拔标准是( )
A.门第的高低 B.才能和学识
C.帝王的喜好 D.财富的多寡
4.“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据此可知,史书认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施行暴政,民不聊生 B.开通运河,巡游江南
C.三征辽东,穷兵赎武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5.《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主张“国以人为本”,能体现唐太宗践行该思想的措施是()
A.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B.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D.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6.《墨子·非攻》载:“君子不镜(以……为镜)于水,而镜于人……则知凶与吉。”“镜子学说”在唐朝得到有效实践的案例是( )
A.唐太宗与姚崇 B.唐玄宗与宋璟
C.唐高祖与杜如晦 D.唐太宗与魏征
7.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
B.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
C.唐太宗鼓励臣下直言,虚心纳谏
D.唐太宗创立了科举制
8.684年,武则天下令,“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予以升奖;“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必加惩罚。这体现了武则天( )
A.重视惩治腐败 B.注重选拔人才
C.大力发展科举制 D.重视农业生产
9.“开元初……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出现上述局面的原因不包括(  )
A.重用贤能 B.发展经济
C.“焚书坑儒” D.整顿吏治
10.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下列图片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  )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兵马俑   C.骑驼乐舞俑   D.邢窑白瓷
11.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诗作既豪迈飘逸又清新瑰丽,被称为“诗仙”的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12.唐朝时期,和亲成为民族交融的重要表现,颂扬这一历史佳话的诗句有:“西去和亲戈壁沙,香车泪酒故乡霞。边关大漠呈新月,雪域高原视旧家。”诗句中“西去和亲”的人是( )
A.文成公主 B.武则天 C.张骞 D.李清照
13.下面是唐朝时期的艺术作品,如果将这些作品命名为一个主题,合适的一项是()
A.开明的民族关系 B.开放的社会风气
C.繁荣的农业发展 D.高超的艺术水平
14.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日本在支援湖北捐赠物的包装箱上附了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此诗句出自唐玄宗时期日本长屋亲王《绣袈裟衣缘》,当时唐朝一位高僧有感于长屋亲王的一片赤诚,毅然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大唐文化。这位高僧是( )
A.玄奘 B.鉴真 C.蔡伦 D.毕昇
15.“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
A.不畏艰难的精神 B.有高深的佛教学识
C.研究和弘扬佛学的执着追求 D.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16.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些文物反映出唐朝(  )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和谐的民族关系
C.活跃的对外交往 D.尖锐的阶级矛盾
17.《海上丝绸之路》一书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多个。”由此可见,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 ④对外交通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垂老别》中的诗句。该诗创作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期。请问这场动乱是( )
A.大泽乡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黄巾起义
19.黄巢起义后,黄巢曾宣布要“洗涤朝廷”,该起义爆发的原因是(  )
①藩镇割据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
②连年灾荒,人民生活困苦
③重用宦官高力士,致使朝政腐败
④中央权力衰微,无力控制藩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20.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内,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但这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为北宋结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形成的历史根源是()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唐末农民战争
二、材料解析题(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世纪后期,在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什么?实现统一的皇帝是谁?
材料二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世家大族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通过门第进入仕途。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官职。
(2)为改变材料二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
(3)读材料三的示意图,写出大运河的起止点。指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
(4)大运河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请你说说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
22.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以下材料展示了我国现存的一些著名文物古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雁塔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1)唐朝时,科考及第后新科进士以能在大雁塔题名为最高荣耀。我国科举制正式确立于什么时期?科举制度在唐朝有着怎样的发展?
(2)在今天的大雁塔广场上,屹立着一位高僧塑像,唐朝时他西行前往天竺,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大唐西域记》记录了他的亲身见闻。他是谁?
材料二 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46个项目。中国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3)大运河最先开凿于哪一年?请你写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
(4)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个民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根”与“魂”。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对保护文化遗产,传承祖国文明,你有何建议或想法?
参考答案
1.A 2.C 3.B 4.A 5.B 6.D 7.D 8.D 9.C 10.C
11.A 12.A 13.B 14.B 15.D 16.C 17.D 18.B 19.B 20.B
21.(1)589年,隋灭陈。隋文帝。
(2)隋文帝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了进士科,正式确立科举取士制度。
(3)北抵涿郡,南至余杭。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4)大运河加强了我国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是人类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杰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22.(1)隋炀帝时。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2)玄奘。
(3)605年。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加强管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