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 课后巩固(7.“爹哋”、“妈咪”、“拜拜”)

文档属性

名称 选修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 课后巩固(7.“爹哋”、“妈咪”、“拜拜”)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26 13:2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后巩固
检查我的基础
一、下面一组词是不是很熟悉?原来它们都是外来词。请准确解释下面词的意义。
1.(1)比基尼( ) (2)代沟( )
(3)咖喱( ) (4)酒吧( )
(5)罗曼蒂克( ) (6)模特( )
(7)啤酒( ) (8)色拉油( )
(9)脱口秀( ) (10)伊妹儿( )
答案:
(1) bikini,泳装?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2) generation gap,两代人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3)curry,用胡椒、茴香等粉末制成的调味品?
(4)bar,西餐馆或旅馆中所设的卖酒专柜?
(5)romantic,浪漫?
(6)model,展示服装的人或模型?
(7)beer,以大麦等原料发酵制成的酒?
(8) salad oil,一种调制色拉的上等植物油?
(9)talk show,指一种谈话式的节目?
(10) E-mail,电子邮件
综合拓展提升
二、成语运用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二战”成了时下影视、美术、文学等艺术创作炙手可热的题材。
B.一边是举世瞩目的科学巨匠,一边是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然其切身体验竟如此不谋而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C.冰心老人生前曾三令五申地强调中学生要学好语文。
D.当普天弹冠相庆“斯韦思林杯”回到我们怀抱的时候,人们不得不佩服他用人的眼光和胆识。
解析:A项,炙手可热:形容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B项,不谋而合: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行动一致。C项,三令五申:一再命令告诫。D项,弹冠相庆:因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贬义词。?
答案:B?[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项(  )
A.共产党人就是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成金科玉律。
B.我们做工作,不能因为受到一点挫折,就因噎废食。
C.在我告别时,他这个服装个体户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服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D.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要努力学习才是。
解析:A项,金科玉律:比喻不可变更的信条,贬义词。B项,因噎废食:比喻因为怕出问题,索性不干。C项,大方之家: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D项,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部小说的构思既精巧又严密,真是无可厚非。
B.诚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烦恼只需哈哈一笑便能涣然冰释,笑只不过是改变情绪的一种方法。
C.编辑甲对编辑乙说:“这篇文章太差劲了,真是诛心之论。”
D.好消息不胫而走,没半天全村就都知道了。
解析:A项,无可厚非:不可深加非议。B项,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顿时消除或困难迅速克服。C项,诛心之论:指不问罪迹,只根据其用心以论定罪状,亦指揭穿别人动机的批评或深刻的议论。D项,不胫而走:多比喻不待推行、张扬,迅速流传。?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1世纪教育网
A.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吃别人嚼过的馒不香,要善动脑筋,师心自用,才能学深学透。
B.你们到北京去的事,让我去找领导也没用,因为,师出无名,让他怎么批呢?
C.日前,制造“8.21”特大抢劫案的又一名案犯被抓获,其余的案犯亦将在劫难逃。
D.读了报纸上有关交通事故的报道,我不由得浮想联翩,过去耳闻目睹的一些事也涌上心头。
解析:A项,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亦作“师心自任”。B项,师出无名:泛指行事没有正当的理由。C项,在劫难逃:指不可避免的灾祸。D项,浮想联翩:指许多想象不断涌现。?
答案:B?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煤气灶上燃起的火焰,湛蓝湛蓝,美轮美奂。
B.她情愿恪守心灵的宁静淡泊,决不为虚假的荣华趋炎附势,更不为可笑的“崇外”时尚数典忘祖。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他的文思十分敏捷,写作时笔不停怠,文不加点。
D.她的本事,不但我望尘莫及,就是有多年经验的你,恐怕也一时赶不上。
解析:A项,美轮美奂:形容屋舍华丽,高大众多。B项,数典忘祖:比喻忘本,亦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C项,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D项,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
答案:A?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促织,促织!
秋来了。?
不知不觉间,秋天全面地到来了。?
最初的信息还是玉簪花。那一点洁白的颜色仿佛把厚重的暑热戳了一个洞,凉意透了过来。渐渐地,鼓鼓的小棒槌花苞绽开了,愈开愈多,满院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气。人走进屋内有时会问一句,怎么会这么香,是熏香还是什么?我们也答说,熏香哪有这样的气味,只是花香侵进来罢了。花香晚间更觉分明,带着凉意。?
一个夏天由着知了聒噪,吵得人恨不得大喝一声“别吵了!”也只能想想而已,谁和知了一般见识?随着玉簪的色与香,夜间忽然有了清亮无比的鸣声,那是蟋蟀!叫叫停停,显得夜愈发的静,又是一年一度虫鸣音乐会换演员的时候了。知了的呐喊渐渐衰微,终于沉默,蟋蟀叫声愈来愈多,愈来愈亮。清晨在松下小立,竹丛里,地锦间都有不止一支小乐队,后来中午也能听到了。最传神,最有秋之意韵的鸣声是在晚间,似比白天的鸣声高了八度,很是饱满。狄更斯在《炉边蟋蟀》这篇小说里形容蟋蟀的叫声,“像一颗颗星星在屋外的黑暗中闪烁。歌声到最高昂时,音调里便会出现微弱的,难以描述的震撼”。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喜欢这小东西,说炉边能有一只蟋蟀,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事。?
我们的小歌者中最优秀的一位也是在厨房里。它在门外,炉边,碗柜边,水池边转着圈鸣叫,像要叫醒黑沉沉的夜,叫得真欢!叫到最高昂处似乎星光也要颤一颤。我们怕它饿了,撕几片白菜叶子扔在地上,它总是不屑一顾。?21世纪教育网
养蟋蟀有许多讲究,可以写几本书。我可无意此道,几十年前亲戚送的古雅的蛐蛐罐,早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喜欢在自然环境中听蟋蟀的歌声,那是一种天籁,是秋的号角,充满了秋天收获的喜悦。?[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家人闲话时,常常说到家中的两个小淘气包——两只猫;说到一只小壁虎,它每天黄昏爬上张窗捉蚊子,恪尽职守;说到正在杂物棚里呼呼大睡的小刺猬,肚皮有节奏地一凸一凹,煞是好看。也说到蟋蟀,这小家伙,为整个秋天振翅长鸣,不惜用尽丹田之气。它的歌声使人燥热的梦凉爽了,使人凄清的梦温暖了。我们还讨论了它的各种名字。蟋蟀,俗名蛐蛐,一名蛩,一名促织。?
“促织”这两个字很美,据说是模仿虫鸣声,声音似不大像,却给人许多联想。促织,可以想到催促纺织,催促劳动,提醒人一年过去了一大半,劳动成果已在手边,还得再接再厉。?
《聊斋志异》中有《促织》一篇,写官府逼人上交蟋蟀,九岁孩童为了父母身家性命,魂投蟋蟀之身。以人的智慧对付虫,当然所向披靡。这篇故事不止写出以皇帝为首的统治者的暴虐荒唐,更写出了人的精神力量,生不可为之事,死以魂魄为之!这是一种执著、奋斗、无畏无、山河为动、金石为开的力量。?
近来,我非常不合潮流地厌恶“潇洒”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已被用得极不潇洒了,几乎成了不负责任的代名词。潇洒得有坚实的根底,是有源有本,是自然而然的一种人格体现,不是凭空追求得到的,晋人风流的底是真情,晚明小品空灵闲适的底是妙赏。没有底,我只是哼哼唧唧自哀自怜,或刻意作潇洒状,徒然令人生厌。?21世纪教育网
听得一位全国重点中学的教师说,她班上有一个学生既聪明,又勤奋,每天时间按半小时一单位排好,决不浪费时间。她向别的同学推广,有些人竟嗤之以鼻,说“太牲了!”经过解释,才知道牲者畜牲也,意思是太不像人了。?
究竟怎样才算人,才是人?只是潇洒么?只是好玩么??
听听那小蟋蟀!它还在奋力认真地唱出自己的歌!?[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促织,促——织——。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7.作者通过哪些景象来表现“秋天全面地到来了”?
8.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各有什么作用?(答三种即可。)
9.第四段中提到知了“聒噪”,是从厌恶方面写知了的叫声。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依据写促织的句式,从喜悦方面写知了。 21世纪教育网
例:促织,这小家伙,为整个秋天振翅长鸣,不惜用尽丹田之气。它的歌声使人燥热的梦凉爽了,使人凄清的梦温暖了。
仿写: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1世纪教育网
7.玉簪花开,知了声衰微,天渐凉了,蟋蟀声更亮。?
8.①反衬。用知了的“聒噪”反衬促织声音的“清亮”。②拟人。“演员”“小乐队”写出了促织的出现,招人喜爱。③比喻(或通感)。把震颤的声音比作“闪烁的星星”,移觉,新奇、生动。?
9.这小东西,为整个夏天迎热高唱,使尽浑身之力,使人燥热的心冷静了,使人消沉的心奋发了。(句式、意思基本对即可。)?
四、语言表达及诗歌鉴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0.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①煤之所以能发出光和热,是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碳,烟煤中含有74%~92%,无烟煤可高达96%以上。21世纪教育网
②人们知道煤是由植物残体在一定地质条件下逐渐转化而成的。
③这些碳是哪里来的呢?
④那么植物中的碳又是哪里来的呢?
⑤这样说来,煤中的碳来自植物。
⑥这些二氧化碳与水在光合作用下放出部分氧,而碳氢和剩下的另一部分氧被固定在植物体内,促使了植物的生长、壮大——这就是植物中碳的来源。
⑦1868年,俄国季米里亚捷夫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证明植物生长不但离不开,而且要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⑧如果夏天每平方厘米植物叶片上,每分钟通过气孔就约吸入150个二氧化碳分子。
11.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世纪教育网
参与投资建设被当地媒体称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新丝绸之路”的中美马里兰科技园的北京诺诗生物技术公司等6家企业,在入驻中国在海外设立的这第一个科技园之前,将派出工作人员飞往美国,进行实地考察。
12.请根据下面几个句子的提示,用一个单句为“科技文献”下个完整的定义。可适当增减文字,但不能改变原意。
①科技文献是一种物质实体。②它是通过将科技信息、知识记录在各种载体上所形成的。③常用的记录手段包括:文字、符号、图形、声频、视频等。④常用的载体包括: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⑤有一些记录有科技信息和知识的网络资源也可以称之为科技文献。
科技文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21世纪教育网
(2)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
10.①③②④⑦⑧⑥⑤?
11.(1)中美马里兰科技园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科技园。(2)它被称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新丝绸之路”。(3)北京诺诗生物技术公司等6家企业将派员进行入驻前的实地考察。?
12.以文字、符号、图形、声频、视频等手段将科技信息、知识记录在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及一些网络等各种载体上所体现的物质实体。?
13.(1)①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②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2)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第①点可紧扣诗题来答,第②点可紧扣第二句诗来答,第③点可紧扣最后两句诗及诗后注释来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