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2022年化学中考备考复习专题突破 《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除杂与分离》
精讲课件(二)
专题突破
1
专题综合训练
2
一、物质的检验
1. 检验原理:根据物质的某一特性,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来确定物质的组成。
2. 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及现象
气体 检验方法 现象
O2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木条______
CO2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徐州2考) 澄清石灰水________
NH3 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红色石蕊试纸变____
复燃
变浑浊
蓝
气体 检验方法 现象
H2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迅速倒转后,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产生_______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
CO 产生_____火焰,烧杯内壁无水珠,澄清石灰水_______
甲烷(CH4) 产生_____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_______
SO2 通入稀高锰酸钾溶液 溶液由浅紫红色变为无色
水蒸气 通过白色硫酸铜粉末 白色粉末变蓝
淡蓝色
无明显现象
蓝色
变浑浊
蓝色
变浑浊
3. 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1)溶液鉴别
(2)固体的鉴别
(3)气体的鉴别
二、物质的鉴别
1. 鉴别原理
(1)利用物质的颜色、气味、溶解性、溶解时的吸放热等现象。
(2)利用一些离子间反应时的不同现象,如沉淀、气体、变色等。
2. 鉴别方法
(1)物理方法
①观察颜色:硫酸铜溶液显___色,氯化铁溶液显___色,高锰酸钾溶液显紫红色。
蓝
黄
②观察是否溶解:碳酸钙、硫酸钡、碳酸钡、氯化银不溶于水,碳酸钠易溶于水。
③闻气味:碳酸氢铵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可直接将其与其他氮肥区别开。
④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氢氧化钠溶解时____热,硝酸铵溶解时____热,氯化钠溶解时吸放热现象不明显。
(2)化学方法
①利用物质的酸碱性不同:可用酸碱指示剂。
②利用物质或离子的特殊化学性质:发生反应时的不同现象。
放
吸
3. 常见物质的鉴别
(1)棉织品、毛织品、合成纤维
灼烧法:有烧纸气味的是_______;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_______;有刺激性气味,趁热可以拉成丝的是合成纤维。
(2)硬水和软水
加等量肥皂水:产生泡沫___、并形成白色垢状物的是硬水,反之为软水(或蒸馏水)。
棉织品
毛织品
少
(3)聚乙烯和聚氯乙烯
点燃法:有刺激性气味产生的是_________,有类似蜡烛燃烧时的气味产生的是_______。
(4)淀粉和葡萄糖
①加碘水(或碘酒),使碘水(或碘酒)变____的是淀粉。
②加新制的Cu(OH)2沉淀,加热有___________产生的是葡萄糖。
(5)化肥
加熟石灰研磨:有_______气味放出的为铵态氮肥。
聚氯乙烯
聚乙烯
砖红色沉淀
蓝
刺激性
(6)黄铜和纯铜
相互刻画,表面有明显划痕的为_____,反之为_____。
(7)金和假黄金(铜锌合金)
①加稀盐酸或稀硫酸,有_________的是假黄金(铜锌合金),反之为金。
②灼烧,有黑色物质生成的是假黄金(铜锌合金),反之为金。
(8)白醋和酒精
闻气味:有特殊香味的是______,有酸味的是______。
纯铜
黄铜
气泡产生
酒精
白醋
三、除杂与分离
1. 除杂原则
(1)不增:不能引入新杂质。
(2)不减:不能使被提纯物质减少。
(3)易分:操作简单,易于分离。
2. 常见气体的除杂
方法一:将杂质气体通过物质吸收或反应除去,如氧气中的水蒸气通过浓硫酸吸收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除去;
方法二:将杂质气体转化为主气体,如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可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使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
物质 杂质 试剂、方法
CO2 H2O 通过浓硫酸(徐州2考)
O2 H2O 通过浓硫酸
NH3 H2O 通过氢氧化钠固体或碱石灰
O2 CO2 先通过足量__________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CO CO2 HCl 先通过____________溶液,再通过________
N2 O2 通过灼热的铜网
氢氧化钠
饱和碳酸氢钠
浓硫酸
3. 常见固体的除杂
被提纯物质及杂质溶解性 举例 方法
可溶(不溶) NaCl(泥沙) 溶解→______→蒸发结晶
KCl(MnO2) 不溶(可溶) MnO2(KClO3)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aCO3(CaCl2) 可溶(可溶) NaCl(KNO3) 溶解,蒸发结晶
KNO3(NaCl) 溶解,降温结晶
Na2CO3(NaHCO3) 充分加热
过滤
被提纯物质及杂质溶解性 举例 方法
不溶(不溶) Fe(Cu) 用磁铁吸引
Cu(Fe) 加入足量_______,过滤
Cu(CuO) 加入足量________,过滤
CaO(CaCO3) ________(徐州2014.19A)
Fe(Fe2O3) 高温持续通入_________
4. 常见液体的除杂
稀盐酸
稀盐酸
高温煅烧
一氧化碳
1. (2021广西北部湾)一瓶含有Na+、Cl-、OH-、 的溶液,现仅用一份样品溶液,选用下列提供的试剂与操作,逐一检验出其中的三种阴离子,正确的顺序是( )
①过滤 ②滴加足量AgNO3溶液 ③滴加足量Ba(NO3)2溶液 ④滴加足量Mg(NO3)2溶液
A. ②①③①④ B. ②①④①③
C. ③①④①② D. ④①③①②
C
2. (2021南充改编)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完全合理的是( )
A. 除去NaCl中的少量KNO3,可先加水,并加热溶解,再降温结晶
B. 除去KOH溶液中的少量K2CO3溶液,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C. 分离NaCl和CuCl2的混合溶液,加入适量NaOH溶液,过滤,向沉淀中加适量稀盐酸
D. 除去铁钉表面的铁绣,长时间浸泡在过量稀盐酸中
C
3. (2021徐州市一模改编) 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和分离的实验方法错误的是( )
A. 检验二氧化硫气体→ 将气体通入稀高锰酸钾溶液中
B. 鉴别氯化钠和硝酸铵两种白色固体→ 取样,分别加水溶解
C. 除去硝酸钾溶液中少量硫酸铜→ 加过量氢氧化钡溶液,过滤
D. 分离硫酸钡和氯化钡的固体混合物→ 溶解,过滤,蒸发滤液,洗涤烘干滤渣
C
4.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
A. 鉴别CO2和SO2,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现象
B. 除去氯化钙溶液中混有的氢氧化钙,加入适量稀盐酸
C. 检验铁粉中是否含有镁粉,取少量样品滴加稀硫酸,观察现象
D. 从饱和石灰水中得到氢氧化钙固体,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
B
5.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除去氯化钾中的氢氧化钾——加入少量稀硝酸
B. 分离铁粉和碳粉——加少量稀盐酸并过滤
C. 除去稀盐酸中的硝酸——加入硝酸银溶液
D. 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用玻璃棒分别蘸取少量滴在纸上,使纸张变黑的是浓硫酸
D
6. (2021烟台)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只用观察和组内物质相互混合的方法,就能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的是( )
A. NaCl、H2SO4、CuSO4、 MgCl2
B. CaCl2、 AgNO3、MgCl2、CuCl2
C. Na2SO4、Na2CO3、NaCl、稀HCl
D. Na2CO3、BaCl2、Na2SO4、稀HCl
D
7. (2021新疆)实验室里区分下列物质的两种实验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方法1 方法2
A 甲烷和一氧化碳 将气体点燃,观察现象 分别通入灼热的氧化铜,观察现象
B 碳酸钠和硫酸铵 取样,溶解后分别滴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取样,分别加Ca(OH)2固体,研磨后闻气味
选项 物质 方法1 方法2
C 酒精和白醋 取样,品尝二者的味道 取样后分别点燃,观察现象
D 木炭粉和氧化铜 取样,分别加入稀H2SO4,观察现象 观察物质的颜色
答案:B
8. (2021苏州)下列实验操作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溶解,蒸发结晶
B 鉴别淀粉和葡萄糖 分别取样,滴加碘酒
C 检验CO2中混有HCl 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D 比较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将锌片和铁片分别插入硫酸铜溶液中
B
9. (2021淮安)下列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主要操作
A 鉴别硬水与软水 取样,加入肥皂水,振荡,比较产生的泡沫多少
B 稀释浓硫酸 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搅拌
C 测定稀盐酸的pH 将pH试纸插入溶液中,与比色卡对照读数
D 除去NaCl溶液中的Na2CO3 加入适量的Ca(OH)2溶液,搅拌,过滤
A
10. (2020淮安改编)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目的 主要操作
A 辨别“羊毛制品”真假 取样,灼烧,闻气味
B 检验酒精中是否有碳元素 取样,在空气中点燃,检验生成物
C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 取5 g蔗糖,溶于100 g水中
D 除去氯化钙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盐酸 加过量的碳酸钙,搅拌,过滤
C
11.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检验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混合气体中
B 除去碳酸钠固体中混有的氯化钠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蒸发结晶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C 比较相同条件下肥皂水和稀氨水的碱性强弱 分别用玻璃棒蘸取试样,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D 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答案:C
12. (2021湖州)某科学兴趣小组在课余时间做了“开门大吉”的游戏,其规则是:每把钥匙代表一种试剂,每扇门代表需要鉴别的两种溶液,见下图。如果钥匙代表的试剂能够鉴别出门上代表的两种溶液,钥匙就能把门打开(每把钥匙只能使用一次),下列能够依次将四扇门打开的钥匙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④③②① D. ①③②④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