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1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23 22:1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一节 
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新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
1.运用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过程图,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碳排放在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的影响,提升综合思维。
2.通过生活观察与调查,了解身边与国际上的碳排放有关情况,结合区域背景探讨不同主体应对碳减排起到的作用.增强区域认知,提升地理实践力。
3.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原理,关注碳排放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关注全球变暖问题,加强环保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教学目标
2009 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结束之后,“低碳”概念高频率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目前,有关专家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换算成碳排放量,具体如下: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耗电度数 ×0.785;
天然气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天然气使用立方数 ×0.19;
自来水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自来水使用吨数 ×0.91;
乘坐公共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里程千米数 ×0.036;
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油耗升数 ×2.7;
乘坐飞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短途旅行(200 千米以内)=里程千米数 ×0.275;
  中途旅行(200 ~ 1 000 千米)= 55 + 0.105×(里程千米数 - 200);
  长途旅行(1 000 千米以上)=里程千米数 ×0.139。
2. 我们的日常行为为什么也会产生碳排放呢?议一议,碳排放会引起哪些环境问题?
我们日常的行为很多都需要耗能,如自来水的净化与运输过程,都需要使用相应的能源,而能源的使用会产生碳排放。碳排放最直接的影响是会加剧温室效应,可能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灾害加剧、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等环境问题。
活动

读图3-1,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

1.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碳主要有哪些存在形式
2.在碳循环过程中,人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环节
3.根据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分析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
图3-1 碳循环示意
1.在岩石圈中,碳主要以碳酸钙的形式存在;大气圈中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形式存在;水圈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在生物圈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2.人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消耗大量的矿物燃料,使更多固态的碳转化为大气中气态的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通过植树造林或毁林开荒等影响植被光合作用固定气态碳的过程。
3.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数百万年前古生物遗体经长时间高温高压作用而形成,通过漫长的过程将碳以固态的形式稳定储存在岩石圈中,而人类利用化石燃料改变了碳的天然循环,把岩石圈中的还原碳过早的释放到大气中,人为的加快了岩石圈和其他圈层的碳交换,打破了原有的碳循环平衡过程。
活动

地球上的碳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转移和交换的过程。
二氧化碳是大气中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全球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
过程: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又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返回到大气中。
如不考虑火山爆发等突发因素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是相对稳定的。
”碳“知多少
01
碳排放:对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加之人类活动方式的变化,岩石圈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碳和无机碳被活化,重新参与到碳循环过程中,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升高,大气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
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升温后释放出的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使大气变暖,通过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这种作用类似栽培农作物的温室,称为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
大气保温气体的俗称,是指大气中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入,而阻止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逸出的气体。
温室气体
不同温室气体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程度是不同的。为了统一度量温室效应的结果,我们规定二氧化碳当量为度量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
一种气体的二氧化碳当量是通过其全球变暖潜能值来衡量的。该指数表示的是在100年的时间框架内,各种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对应相同效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例如,设定二氧化碳的全球变暖潜能值为1,则甲烷的全球变暖潜能值为25,意味着同样质量的甲烷的增温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5倍。
二氧化碳 1 六氟化硫 22200
甲烷 25 氧化亚氮 310
一氧化氮 296 氢氟碳化物 11700
氟利昂-12 8500 全氟化硫 5700
部分氧气的二氧化碳当量
二氧化碳当量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城市是世界人口、建筑、交通、工业、物流分布的集中地,是能源高消耗地区,也是研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区域。目前,全球约有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消耗了世界约75%的能源,排放了80%左右的人为温室气体。
城市温室气体主要来自交通、能源供给(供暖)以及粮食运输和工业生产所燃烧的化石燃料。
活动

1.想一想,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来源有哪些
2.议一议,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城市热岛效应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扩散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城市上空温室气体浓度高,形成稳定温室气体层,减缓城市热量的向外散失过程,对地面起到更强的保温作用,增强城市热岛效应。
无色无味无毒
化学性质稳定
动植物新陈代谢的产物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属于温室气体
导致气候变暖引发环境问题
二氧化碳概要:
角度 影  响
有利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不利 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时,会导致
气候变暖,由此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03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导致热浪、干旱、洪涝、台风、暴雪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改变水热时空分布,影响生产生活。
引起冰川积雪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低洼地带的安全。
影响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安全,一些物种难以适应新生存环境,面临灭绝。
对国民经济造成影响,如导致农作物减产,影响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通过多种途径威胁到公众身体健康。
从高空望去,马尔代夫不愧为印度洋上的一串明珠:1190个苍翠群岛镶嵌在蔚蓝海面上,如同珍珠一样光彩夺目,难怪这里被称为“人间天堂”。
不过一个残酷的事实是,马尔代夫的美景全部位于低海拔,全国平均高度仅高出海面1.8米,八成的国土不高于1米。如果联合国对全球暖化下海面上升速度计算准确的话,很快这些岛屿将被海水逐一吞噬。
即将消失的马尔代夫,沉没倒计时,向往的浪漫只能埋藏在记忆里
印度洋上有一片花环幻影般的群岛,椰林树影、水清沙幼、碧海蓝天,是个让麦兜惦念不已的梦幻国度,叫做马尔代夫。
西方人喜欢称呼马尔代夫为「失落的天堂」,这「失落的天堂」真的会在35年之后消失沉入海底吗?
活动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南极大陆冰盖厚达几百至几千米,是数百万年来低温条件下积雪被压实成冰的结果。从冰盖钻取的冰芯,包含了许多反映不同时代大气环境特征的信息。科学家利用南极冰盖中的冰芯样品,获得了二氧化碳浓度、气温、降水等气候史料。这一方法为研究几十万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1)想一想,科学家是如何知道历史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
(2)描述近 80 万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与南极地区气温变化的关系。
(3)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2015 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达到 400 ppm,而工业化前的二氧化碳浓度大约只有 280 ppm。结合实例,分析身边哪些活动会导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的升高
活动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南极大陆冰盖厚达几百至几千米,是数百万年来低温条件下积雪被压实成冰的结果。从冰盖钻取的冰芯,包含了许多反映不同时代大气环境特征的信息。科学家利用南极冰盖中的冰芯样品,获得了二氧化碳浓度、气温、降水等气候史料。这一方法为研究几十万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1)想一想,科学家是如何知道历史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
(1)南极冰盖是数百万年来积雪压实成冰的,结果从冰盖提取的冰芯不同深度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积雪,里面可能包含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大气成分,科学家通过分析冰芯可得到不同历史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
活动

(2)描述近 80 万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与南极地区气温变化的关系。
(3)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2015 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达到 400 ppm,而工业化前的二氧化碳浓度大约只有 280 ppm。结合实例,分析身边哪些活动会导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的升高
(2)近80万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浓度变化,与南极地区气温变化呈正相关关系。
(3)工业发展、交通运输、生活供暖等燃烧大量化石燃料,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毁林开荒、砍伐植被破坏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必要条件。
活动

2.查阅有关资料,从自然、社会、经济等不同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印度的影响。
自然:气温上升,灾害性天气增多,海平面上升,沿海土地被淹没,土壤盐渍化加剧……
社会:粮食产量减少、食品价格上涨、人民收人减少、生计机会减少、健康状况恶化和更多人口流离失所……
经济:气候变化,海水入侵破坏农田,农业遭受打击,同时沿海湿地被破坏,对旅游业和渔业造成灾难性影响……
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世界各国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通过合作和对话,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
联合国气候大会
为了缓解人类所面临的气候危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须减少。碳减排不仅仅是某一个或几个国家的事,而是必须采取全球性的行动才能实现。
项目 具体内容
内容 强调责任的共同性,即在地球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前提下,各国都有减少碳排放的责任,但在承担责任的大小和方式等方面应该有所区别
原因 1850年以来,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4来自发达国家
责任 发达国家理应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率先减少碳排放,并通过技术转让、资金援助、市场开放等形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国际减排合作
04
国际减排合作
04
中国在国际减排合作中的作用
2020年9月22日,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我国将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前我国的年碳排放量约为160亿吨,简言之,就是要在40年间使我国的净排放从100亿吨变为0亿吨。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能源系统(生产和消费),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例目前在85%左右。
碳中和
活动

1. 从全球来看,碳减排主要表现为减少碳排放量和增加碳汇。碳汇是指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想一想,我们有哪些措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减少碳排放:发展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发展清洁能源。
增加碳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加强城市绿化。
活动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碳排放交易就是把碳排放作为一种商品来进行买卖。通常,政府对能耗企业的排放历史进行调查,然后为该企业设定在未来某个时段内可以排放的配额。如果企业 A 在该时间区段的碳排放高于配额,则需要到市场上进行购买,或者通过技术改进减少碳排放;而排放低于配额的企业 B,则可在市场上出让剩余配额,获得经济报酬。
(1)想一想,政府实施碳排放交易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2)在制定和实施碳排放交易政策中,我们应注意哪些可能存在的问题?
(1)为了积极应对减缓气候恶化,切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激励企业主动降低碳排放量,控制碳排放总量,推动高碳产业的技术革新。
(2)可能要注意以下问题:碳价波动性大,如何定价;如何核查确定企业的配额;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监管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