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解读、设计、实录(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塞腰鼓》解读、设计、实录(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07 20:3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塞腰鼓》
一、文本解读
美,无处不在
——谈《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
《安塞腰鼓》自1986年创作至今,其不朽的艺术魅力感染了无数读者。最早的《人民日报》赞誉它为“陕北人生命活力的颂歌,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 若我们从不同的感官欣赏,也可以感受到文字中蕴涵其中的艺术美。
第一,视角独特,语句铿锵 安塞腰鼓是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敲出的生命赞歌。单从视角探究,刘成章注意从不同的角度描写这壮大的场面。首先,为适应腰鼓表演的恢宏气势,作者采用全景式乃至俯瞰式的视角,令安塞腰鼓壮观的场面,深远的背景尽收眼底,我们看不到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人的个体以及景物的个体,人们喜庆的笑脸、山石树木的参差,种种零乱无用的细枝末节均被过滤,被省略,于是,“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其次,作者又把最精致的细节展现出来,我们虽看不到人的个体,但却看到了后生的衣衫,旋风般的流苏,大起大落的舞姿,火花般的瞳仁……这些最精粹的局部内容给浑然壮阔的大场面点染上闪闪亮点,是整个画面上最灵动、鲜活之处。有了它,那些粗线条的场面勾勒才更具活力而不显单调。而作者又运用了大量的短句,巧妙地修辞,急促的节奏,也让读者有了视觉的盛宴!
第二,动静相融,声声入耳 安塞腰鼓本是力量的宣泄,是大起大落的震撼人心的乐章。可是我们初听时,仅有风吹高粱叶的声音,风吹衣衫的声音,陕北汉子蓄积待发的寂静。但,正是在这个“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背景下,后生们的鼓槌擂起来的时候,是“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是“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是呼呼作响的舞姿,可当腰鼓最响、舞姿最狂的时候,一切却又戛然而止,一切归于寂静,遥远的鸡啼,留下的是悠长的余味。这让读者分不清哪是真实哪是虚幻,只觉早已置身“另一个星球”。动静之间,余味绵绵。
第三,想象奇伟,意境雄浑 刘成章笔下的安塞腰鼓,哪里是真正的“安塞腰鼓”!这腰鼓分明是作家刘成章脑海中富有生命的精灵,刘成章本人也曾说过安塞腰鼓是他长期的思想积淀和艺术积淀的亢奋之作,那么想象的瑰奇也成为了他最大的艺术手段。你看,作家想到这“安塞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刻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刻变得亢奋了”,想起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你再看,在作家的耳畔,“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发出“隆隆”的声音,而这“隆隆”的声音,既仿佛“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索”,又仿佛“隆隆隆隆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作家在创造力的世界中“神与物游”,读者也跟随着心宇驰骋,思绪万千。想象与现实得结合使安塞腰鼓蒙上了一层迷人的光晕,充满了艺术的张力。其实,在作者的脑海里又岂是简单的想象创造呢?更多的是呐喊,是呼唤,是蛰伏的心灵的颤栗,是禁锢的生命的奔突。
第四,品味成章,谱写赞歌 刘成章为什么这样深情的歌颂这片土地?这曾经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刘成章曾在另外一篇散文中,说道“……我虽在外面生活了那么多年。然而,卧在黄土地上我不应当嫌脏,见了陕北的青草,我应当有很好的食欲。我虽然气力不行了,但也应当振奋精神,跟上踏青的队伍,并以自己发痒的嗓子,唱一曲跟上时代节拍的‘西北风’。绝不能让人家指着脊梁说:‘那是一只乏羊’”。正是由于他有了这种热恋生活热爱陕北的思想境界,加上他不凡的文学才华,才使得他的《安塞腰鼓》思想和艺术的光华四射,出现在世人面前,也使的“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的陕北汉子有了力量的宣泄,生命的赞歌。刘成章也用它的诗章讴歌了一个不甘屈辱的民族,一个继往开来的民族,一个开拓进取的民族!
《安塞腰鼓》正以它不朽的艺术价值,在现代文学艺术的长廊了焕发愈来愈年轻的生命。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词语简洁有力,句子铿锵激越。对于这样的文章,一定要指导学生多诵读,在听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在美读中读出情感;在品读中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在思考中探究文章的深意。
【教学目标】
1.自选形式读出文中情。
2.合作探究品味文中美。
3.深入思考领悟鼓中蕴。 
【教学重点】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美读,感受课文的激情与气势。
【教学难点】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品味文章形、神兼美的特色。
【教学方法】谈话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直观性、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让学生交流查找的资料
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安塞腰鼓”表演视频
引入学习: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狠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是劲。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走进作家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随着腰鼓铿锵的节奏,激昂的鼓点去感受磅礴的气势和深邃隽永的意蕴。
学生交流查找的安塞腰鼓的资料。
学生观看欣赏安塞腰鼓表演场面视频。
二、听读课文,意向共识
用多媒体展示“温馨提醒”,播放课文范读录音。
根据学生听读感受归纳确立本课的活动目标为:自选形式读出文中情;
合作品读品味文中美;
深入思考领悟鼓中蕴。
1.听读课文。
2.听后自由发言,评论范读的成功之处;初步体会朗读要求。
3.评论范读的不足,纠正字音,积累字词:戛然而止、冗长、亢奋、束缚、颤栗等。
三、围绕目标,自学探究
多媒体展示“活动一:自选形式读出文中情”。
小结学生发言:在我眼前似乎看到了烈火般的舞蹈,耳边似乎听到骤雨般的鼓点,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篇气势磅礴的美文!那么文章的美究竟在哪体现呢?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中共同品味文章的美点。
多媒体展示“活动二:合作品读品味文中美”,用以下话题分别研读课文:
“安塞腰鼓”的 美,美在 ;
《安塞腰鼓》的 美,美在 。
针对两处标点略加点拨,前后两个分句尽管只是标点符号不同,但却提示了文章品美的角度和方法,前者侧重腰鼓表演本身的美点,即课文的内容;后者侧重品味课文形式上的美点。
对成功之处予以表扬肯定,不足之处予以引导补充。
根据学生品美成果,整理形成板书(见板书设计),总结赏析课文的一般方法。同时针对学生在探究时存在的疑点难点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只适当引导和补充,并不求全责备。
(过渡引导)这恢宏的场面怎不让人亢奋十足,这隆隆的鼓声怎不让人心潮澎湃,这元气淋漓的后生怎不让人惊心动魄,这匆匆变幻的舞姿怎不让人叹为观止!真是好一个痛快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多媒体展示“活动三:深入思考领悟鼓中蕴”。
请用“这不仅仅是在赞美安塞腰鼓,这更是在赞美 ” 理解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借鉴范读的方法,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美读课文。读书方式多种多样:自读,读给别人听,与同学合作读,领读,齐读,敲桌子伴读、演读等。
自主探究,评点批注。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品味讨论课文美点。
学生展示自学探究成果。
学生可能品出的美点:(1)从腰鼓表演(课文内容)方面有:A.火烈的舞蹈场面美,美在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B.激越的鼓声美,美在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C.击鼓的后生美,美在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D.变幻的舞姿美,美在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
(2)从课文的形式方面说A.结构美,美在首尾呼应,中间部分又分别以“好一个安塞腰鼓”分为四层,层次清晰而又重点突出。B.句式美:?“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美,美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美,美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它们特别美,美在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C.修辞美:排比用得美,美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比喻美,美在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反复美,美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D.写法美,美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以动写静美,美在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学生用“这不仅仅是在赞美安塞腰鼓,这更是在赞美  ”的句式,表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学生独立思考,之后组内再讨论交流,然后在班内自由发言。
四、小结课堂,升华主题
多媒体展示由一幅对联和一幅画组成的板书,对课文内容及形式上的特色予以提炼概括。
同学们,本文的风格如同一个击鼓的陕北汉子,粗犷豪放,激情四溢,而排比和短句如两条有力的臂膀,使文章情感和气势如虎添翼。那鼓是什么?作家刘成章认为安塞腰鼓惊天动地敲响生命强音,陕北汉子排山倒海舞出民族精神!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做安塞腰鼓的欣赏者,更要做一名真正的敲鼓者,敲响属于自己的生命之鼓。那么,我们的鼓在哪里呢?它就在我们的心里,在人生的旅途上,在追寻中我们敲响它,会涌起奋进的动力;逆境中我们敲响它,会鼓起抗争的勇气;成功中我们敲响它,定会再创辉煌。同学们,让我们以快速的、有节奏的敲桌子表示鼓声,再次忘情、发狠、没命地敲响这生命的鼓点吧,让这鼓声响彻在我们的人生路上,使我们的人生更加辉煌灿烂。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场面美  
“安塞腰鼓”后生美
声音美 内容
好一个 舞姿美
生命
修辞美
《安塞腰鼓》 结构美 形式 
     短句美
三、教学实录
片断一
师:请同学们结合画面听录音范读课文,看看文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多媒体出示画面,学生听录音范读课文,部分学生小声跟读。)
师:本文带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1:我感受到了热烈、豪放与壮阔。
生2:从文字中我感受到了奇伟磅礴的力量,我觉得心潮澎湃!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激情。
生3:我似乎看到了黄土高原上那茂腾腾的后生!
生4:我觉得这篇文章语言很具有震撼力,写得真有气势。
生5:我觉得本文写得很直白,又很含蓄,意蕴丰富。
生6:我觉得本文有一种豪壮之美,读它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师:是啊,本文带给了我们艺术的享受!那么根据同学们的感受,我们这节课将共同完成以下三个活动任务:
(教师板书:1.自选形式读出文中情;2.合作探究品味文中美;3.深入思考领悟鼓中蕴。) 
师:那我们开展第一个活动,自主朗读体会文中情。
(通过多媒体听读课文)
师:同学们在听读时很投入,那么你们有没有听出读得不当的地方?
生7:是“jiá然而止”不是“gá然而止”。
生8:是“rǒng杂”不是“rōng杂”。
生9:是“kàng奋”而不是“kāng奋”。
生10:应该是“对她十分陌生了”,而不是“对她陌生了”。
师:读错音、读漏字的地方还有,读得这么精彩却还有纰漏,那我们怎么办?“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比范读读得更准确、更有气势、更有感情。下面就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可以一人放声读,也可以二人合作,或者三人分工,根据你的理解自选形式读出文中感情,读出气势,读出力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愿意试一试?
(学生踊跃举手,教师指定)
师:你们几个人读?读哪部分内容?
生11:三个人齐读,读“使人想起……大彻大悟”。
(三人齐声朗读)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给点评一下。
生12:我觉得他们读得不错,没有字音的错误,停顿也恰当。
生13:我认为不好!朗读的语速太慢,缺乏力量,没有气势!
师:那你觉得应该怎么读?
生14:应该用节奏激昂的语调来读。
师:那你来试试?
(该生有感情朗读,学生鼓掌。)
(教师选择第二组学生朗读,效果有明显提高。)
(教师就其中一段范读,学生鼓掌。)
师: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其中的一部分“骤雨一样……安塞腰鼓”。请看大屏幕,有的段落是女生齐读,有的段落是男生齐读,还有合读的部分。
(男女生分读、合读,效果较好)
师:同学们读得越来越好了!在我眼前似乎看到了烈火般的舞蹈,耳边似乎听到骤雨般的鼓点,真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篇气势磅礴的力作!太美了!
片断二
师:文章的美究竟体现在哪里呢?如果我们研究好这个问题,大家就一定能读的更感动人心。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中共同品味文章的美点。
请同学们先自主探究整理,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品味讨论课文美点,并用
A.“安塞腰鼓”的___________________美,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
B.《安塞腰鼓》的___________________美,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A与B两个句子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1:两个是不同的,A是加引号的安塞腰鼓,它是腰鼓表演本身的美点,即课文的内容;B是加书名号的安塞腰鼓,指的是文章本身,就是写的美在哪里。
师:聪明!观察细致!那我们下面就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品味文章的美之所在。开始吧,6分钟时间。
(学生先自己思考并在书中作旁批,然后小组间展开讨论,交流收获。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展示一下你探究的内容吧。
生2:火烈的舞蹈场面美,美在场面描写的壮阔、豪放、火烈。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请你有感情地读出来。
生2: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生3:激越的鼓声美,美在它的气壮山河,它的铿锵激昂。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生4:击鼓的后生美,美在它的热烈奔放,生命力的强盛。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生5:变幻的舞姿美,美在它的匆匆变幻,它的艺术形式。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
师:呵!,同学们理解得很准确!读得也比刚开始时精彩多了。那么文章写的美表现在哪里?
生6:文中的修辞美,例如用了大量的排比的句子,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加强了感情。
生7:还有,课文中用了许多这样的句子,如“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等句子。
师:这种句式叫短句,文中还有吗?找出来读一读,体验一下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生8:还有“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精悍,急促,有力,语势激越、昂扬,有效的表达了腰鼓的特点和作者不可遏抑的、沸腾的情绪。
师:总结得太精彩太到位了!我真有些自惭形秽了。下面围绕本文构思、语言内涵、思想等方面,看看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生9:这篇文章多次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一类似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师:问题提得好,思考很深入。谁能帮助解决。
生10:多次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这类似句子,在结构上,能显示出文章层次,又使首尾呼应。
师:那这四次赞叹有什么变化吗?
生11:四次赞叹语势应该越来越激烈,情感越来越奔放!
师:那让我们再一次试着读读这四句话,节奏逐渐加快,音量逐渐加大。
(生大声朗读)
生23:“好一股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那么一股劲”这句话中“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什么?“一股劲”指的是什么劲呀?
生13:要挣脱冲破撞开人们身上的束缚,让生命自由宣泄。这股劲是重生的力量!黄土高原的人们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们也渴望变革,渴望冲破身上坚硬的外壳。
生14: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学生有的摇头不语,有的交头接耳。)
生56:江南的流水多表现出柔媚的特点,也缺少文化底蕴;而安塞腰鼓需要成在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这厚厚的土层,正是生命元气的积蓄,也是黄土高原文化的深深积淀!
师:在同学们的进一步的探究中,文中恢宏的场面怎不让我们亢奋十足,隆隆的鼓声怎不让我们心潮澎湃,元气淋漓的后生怎不让我们惊心动魄,匆匆变幻的舞姿怎不让我们叹为观止!真是好一个痛快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可作者仅仅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吗,它更是在赞美什么呢?
(学生思考后发言)
生17:这更是在赞美蓬勃的生命力量!
生18:这更是在赞美充满希望的原野!
生19:这更是在赞美粗犷厚重的黄土文化!
生20:这更是在赞美积极进取的精神!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到位!多么蓬勃的生命力量!多么充满希望的原野!这是怎样的气吞山河的民族魂魄啊!
四、教学反思
作家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这样的文字对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极有帮助的。本文在写作上,昂扬的情感与铿锵的短句高度统一,气势恢弘,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基于这个特点,本课的主要活动任务是通过美读品味铿锵语句,体味勃发的生命激情;通过品读,感受内容与形式的美点,初步引导学生探究文章审美的一般规律;通过深入思考品析文章的内涵。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尽量注意了以下几点:
首先,注重学生的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语文能力发展。主要表现为:1.遵循阅读规律,重视调动学生自己的感受,走进文本,尽可能提供个性化解读的空间。如导入看视频感受磅礴的舞蹈、听读之后美读读出情感、品读品出美点、说读说出蕴含等,在引导学生由浅到深、由表及里解读文本的同时,给学生留足了“个性化”解读的空间。2.多媒体展示的板书。别具一格,美观、实用,既与课文所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相统一,又是大语文观的体现。
其次,注重科学设计。在合作探究这个环节中,我设计的问题是品味文章的美点,并用标点符号区别。这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文本,学习的目的性、方法性都很明确。在悟鼓中蕴这一环节,提出这不仅仅是在赞美安塞腰鼓,这更是在赞美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要学生经过筛选,独立思考,组织语言陈述,这样的问题对文本一定会有深入的探究。
再次,注重朗读品味。放声朗读,可以更好的理解文本。教师范读,学生自选形式美读,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当然在本节课的具体实施中仍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待改进与提高。 第一,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不多。在品读环节后,学生有质疑研讨的机会,这也是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的机会,可自己在执教中仅仅让一名学生提出了疑问并匆匆解决。全班同学也没有展开细致全面地探讨,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挫伤。第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不充分。多种形式的朗读应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可学生并未展开热情、火烈的朗读,追其原因是教师朗读技巧的指导还不到位,学生不敢读,不愿读。
一节好课的设计是没有止境的,只有在不断地改进中才能提高进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提高自我。
五、教学感悟
让语文的春风吹绿每一株小草
参加工作至今的十余年里,我脑海中经常会浮现这样一句话:我走进你,本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还清晰的记得初踏讲台时的茫然与无助,虽有满腔的热情但却不知如何喷涌。那感觉就像在黑夜里前行,虽期待前进却又茫然停滞。但也正是在那时在参加本校的教研活动时,我被老师们的唇枪舌战所惊呆,被他们的面红耳赤所震惊,被他们的坚定执着而感动。每一位老师畅谈自己对一节课的不同看法,就一个小细节展开激烈的讨论,浓郁的学术氛围给了自己成长最肥沃的土壤!这也是我自参加工作至今最大的收获: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是自己成功的弹跳板。
其次,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是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必然。也许有的老师会认为只有在参加比赛的时候才有必要精心设计一节课。记得在省“以学为主”的研讨会上,有一位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让孩子们美好的一天,从一节语文课开始;让孩子们美好的一生,从热爱语文课开始;让孩子们最美好的回忆,始终都有美丽的语文相随。语文是美丽的、美好的,为什么要将最美好的回忆只放在某一时刻?为什么不能将每一节课都看作一节公开课?教学必须处处从学生出发,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学生自己能理解的就不教,不能理解的才教,在学生最需要教师的时候,教师才应该适时走进适当引导。省教研员张伟忠老师曾做过这样一个形象通俗的比喻:教学是什么?不是说老师出一招黯然销魂掌,学生的下一招就应该是亢龙有悔,教师就应以打狗棒法应对。真正的教学应是无招的,无论学生有什么招式,教师都应该见招拆招,无招胜有招!
再次,学习、思考、创新是课堂教学走向缜密的星光大道。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思考能提升我们的教育生活品位,并使我们不断发现并享受教育回馈的惊喜和幸福。我深知自己的专业水平有限,文化底蕴还非常浅薄,那就先从身边的老师学起,敲开每一间教室的门,如饥似渴的听着每一位老师的课。不仅仅是语文,数学、英语,每一位老师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广博的专业知识让我一次次获益匪浅。同时自己订阅国内各种专业杂志,《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现代语文》、《语文报》、《中学语文教学》等进行学习,走进镇西茶馆,品味于漪的教学魅力,探究国内最新教学方法,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尝试设计不同风格的教学设计。同时一次次的外出学习,让自己的视野更宽阔;一次次的讲课,也让自己在反思中成熟。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条教学的道路上,走得越久才会越来越发现自己的不足。我将不懈努力,执著追求,让语文的春风吹绿每一株小草。
六、专家点评
1.高远的眼光与科学的定位 眼光决定未来,层次决定质量。本课教学突破了解读普通文本传统方法的樊篱,将教学定位于“赏美”,即将这篇“典范”作品的情感意蕴美与结构语言美作为教学重点,这是因为教师对教材的价值有着深刻透辟的理解和新颖独到的发现,不仅认识到了其情感和语言方面值得探究,而且去发掘文本结构、意境、蕴含等方面的审美价值。这种高远的眼界下,所展示的腰鼓表演场面录像,选择的范读录音,效果好,层次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和教示作用,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探究站到了较高的起点。
2.创新的设计与畅达的流程 《安塞腰鼓》就像一处名胜,神奇瑰丽、摄人心魄,而又多彩迷离,令人目不暇接。本课教学以“安塞腰鼓”美和《安塞腰鼓》美为探究话题一统“全篇”,既删繁就简,纲举目张,又睿智奇拔,新颖别致,为学生智慧的充分发挥奠定了基础。此后的质疑过程则指向对文本的深层思想意蕴与构思写法等艺术手法审美价值的探究,与前者构成了局部与整体、原因与结果的逻辑关系,层次清晰又浑然天成。
3.个性的张扬与丰硕的生成 本课教学无论是探究意向的形成,朗读方法的确定,赏析内容的选择,还是阅读感悟的展示,问题质疑的角度,都给与了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创新思维的自主空间,从学生的参与深度、朗读水平的变化提高以及质疑的质量就足以显示信赖学生所创造的美好境界,实现了以教师个性化的设计催生了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以教师的智慧促成了学生对文本智慧的认知和个人智慧的有效发挥,有着优质而丰硕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