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长岭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长岭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3 22:46:31

文档简介

长岭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2022.04)
一、现代文阅读(共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题,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荀子在《乐论》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同时也表明了他对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的美学见解。
荀子曾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自然美的存在,并进而认为人的生理感官有感受美的能力,审美享受部分属于人的本能欲望。既然审美与生而自然的人类本性欲望有关,那么作为供人享受的“声”——音乐,当然也是其来有自的。荀子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论》)“乐”来源于人的性情抒发,又给人以审美快感。“声音动静”是“乐”产生的基础,人和“乐”相辅相成,也相生相息,彼此间的这种存在关系本身,也就决定了“人不能无乐”。这样,荀子就表明了他对音乐的一个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看法,即“乐”关系着人的存在,是人基于自身本性的一种需要。
人需要“乐”,“乐”能够满足人的需要,那么“乐”自身又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从音乐的基本性质来看,由于它源于人的性情抒发,所以也能感动人的性情,它对于人不具有强力制约,而只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感染之、教育之。因此“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论》)。从音乐表现的内容来看,它集中体现为一个“和”字。“乐之中和也”(《劝学》),荀子甚至把它突出强调为“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乐论》)。关于音乐的形式,荀子认为,音乐强调表达,这种表达应该是“乐而不流”。他又从具体表现手段上,把音乐区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关于声乐,他说:“失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关于器乐,他说:“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音乐演奏要先定一个中音作为基本音,用来确定乐调的谐和,然后再把各种乐器配合在一起,调整好节奏,一齐合奏来完成一支美妙的乐曲,由此可以看出,荀子不仅对音乐演奏极为熟悉,而且他也似乎有意识地把音乐演奏这种形式上的“合奏”,同音乐表现“中和”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这里显示出荀子对音乐深刻而又独到的美学见解。
关于音乐的社会作用,这是荀子音乐美学思想中重点阐述的问题。他认为,好的音乐应该“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因此这种音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乐论》)。荀子在这里自觉而明确地把音乐当作审美教育的有效工具,认为好的音乐可以感动人的善良之心,驱逐危害人的“邪污之气”,并进而促使君臣上下和敬,父子兄弟和亲,乡里长少和顺,使整个社会的上下左右、人与人之间保持在和谐稳定的既定秩序之中,最终“移风易俗”,达到“天下皆宁”的理想社会,在这一问题上,荀子无疑是和孔子一脉相承的。
毋庸讳言,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优点和缺陷都十分突出。一方面,他把音乐与人的自然欲望、感性、快乐相联系,这不但肯定了音乐中感性因素的审美意义,而且确定了音乐和人的存在之间无法割断的相依相存的密切关系,从而使音乐(包括其他艺术)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极大加强,这一思想的提出,使荀子在音乐的审美评判上几乎超过了他所有的前辈。另一方面,荀子不仅全面继承了孔子音乐治国、美育治国的教化思想,而且把这一思想作了相当片面的突出和发挥,人为赋予音乐以音乐之外的许多责任和义务,从而使他的音乐美学思想蒙上了一层浓重的功利色彩。
(选自王长华《诗论与子论》之《荀子美学思想述评》,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乐”即是“声”,它来自生而自然的人类本性欲望。
B.“乐”发于声音,形于动静,只能部分地给人以审美快感。
C.人不能无“乐”,因为“乐”关系着人的存在。人和“乐”是相辅相成也相生相息的。
D.人需要“乐”,“乐”也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因为“乐”是人基于自身本性的一种需要。
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不能无乐”是荀子对音乐的一个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看法。因为音乐带给人的快乐是人情所不能没有的。
B.荀子以其在音乐审美评判上超越之前所有前辈的能力,有意识地将器乐合奏与音乐表现“中和”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
C.荀子将音乐当作审美教育的有效工具,这是对孔子音乐治国、美育治国的教化思想的全面继承。
D.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蒙上一层浓重的功利色彩,是因为他人为赋予音乐以音乐之外的许多责任和义务。
3.以下对荀子音乐美学思想的阐述,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音乐的基本性质来看,音乐源自人的性情,因而音乐也就可以制约、感染、教育人。
B.从音乐表现的内容来看,音乐突出地表现为“乐而不流”“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
C.从音乐的形式来看,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声乐起教化作用,器乐起“中和”作用。
D.从音乐的社会作用来看,音乐可以感动人心,进而使社会“移风易俗”,达到“天下皆宁”的理想社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4-6题,共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D.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6.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余靖,字安道,韶州曲江人。少不事羁检,以文学称乡里。举进士起家,迁秘书丞。数上书论事,建言班固《汉书》舛谬,命与王洙并校司马迁、范晔二史。书奏,擢集贤校理。范仲淹贬饶州,谏官御史莫敢言。靖言:“仲淹以刺讥大臣重加谴谪倘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陛下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者恐钳天下口不可”疏入,落职监筠州酒税。尹洙、欧阳修亦以仲淹故,相继贬逐,靖繇是益知名。庆历中,仁宗锐意欲更天下弊事,增谏官员,使论得失,以靖为右正言。靖在职数言事,尝论夏竦奸邪,不可为枢密使;王举正不才,不宜在政府;狄青武人,使之独守渭州,恐败边事。其说多见纳用。会西鄙厌兵,元昊请和,议增岁赐。靖言:“景德中,契丹举国兴师,直抵澶渊,先帝北征渡河,止捐金缯三十万与之。夫以景德之患,近在封域之内,而岁赐如彼;今日之警,远在边鄙之外,而岁赐如此。若元昊使还,益有所许,契丹闻之,宁不生心?无厌之求,自此始矣。傥移西而备北,为祸更深。但思和与不和,皆有后患,则不必曲意俯徇,以贻国羞。”擢知制诰。侬智高反邕州,乘胜掠九郡,以兵围广州。朝廷方顾南事,就丧次起靖为秘书监,知潭州,改桂州,诏以广南西路委靖经制。智高西走邕州,靖策其必结援交趾,而胁诸峒以自固,乃约交趾李德政会兵击贼于邕州,备万人粮以待之;又募侬、黄诸姓酋长,皆縻以职,使不与智高合。既而朝廷遣狄青、孙沔将兵共讨贼,贼平。迁尚书工部侍郎。知广州,官至工部尚书,卒。特赠刑部尚书,谥曰襄。
(节选自《宋史 余靖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仲淹以刺讥大臣重加谴谪/倘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陛下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者/恐钳天下口不可/
B.仲淹以刺讥大臣重加谴谪/倘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陛下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者/恐钳天下口/不可/
C.仲淹以刺讥大臣重加谴谪/倘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陛下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者/恐钳天下口不可/
D.仲淹以刺讥大臣重加谴谪/倘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陛下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者/恐钳天下口/不可/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政府是政事堂和“二府”的合称,前者是宰相议事之地,后者指中书省与枢密院。
B.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时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时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C.交趾,古地区名,泛指五岭以南包括今越南中北部。唐时设县,王勃父亲就曾做过交趾县令。
D.工部是我国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田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等。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靖颇有学养,参与校勘史书。他称《汉书》有谬误,皇帝命令他和王洙一起校勘司马迁的《史记》和范晔的《后汉书》,校勘完成后被提拔。
B.余靖恪尽职守,敢于直言政事。他在担任右正言时,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夏竦奸邪,王举正不才,狄青不宜独守渭州,他的建议多被皇上采纳。
C.余靖审时度势,进言为国争利。他认为跟景德之患相比,西夏之危在边境之外,满足西夏“增岁赐”的要求将导致更深的祸患,不应答应。
D.余靖临危受命,平叛安边有功。侬智高叛军包围广州,余靖受命节制广南西路,他与交趾王李德政相约合兵,大败贼军,后与狄青等一起平定了这场叛乱。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0.尹洙、欧阳修亦以仲淹故,相继贬逐,靖繇是益知名。(5分)
11.无厌之求,自此始矣。傥移西而备北,为祸更深。(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2、13小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把裴迪在蜀州咏梅和何逊在扬州咏梅相比,是对裴迪雅兴和诗才的称许。
B.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撩人乡愁,故杜甫说“幸不折来”。
C.前两联就着一个“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一个“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
D.诗人从遥想裴迪逢早梅时的心事转到对裴诗的称赞,再过渡到自己的感受,全诗脉络顺畅自然。
13.明代王世贞评此诗“古今咏梅第一”,但此诗重点不在咏物而在抒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2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表达“严于己,宽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对“大丈夫”是如何要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周边草美花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学习需要用心专一;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17小题。(每题3分,共9分)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_________。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令人沉醉。通过阅读,让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神目益提高。在这个意义上,阅读需要____________的精种,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心灵丰富、智慧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________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长久坚持才能________、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阐读带来的精种刷新。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宵衣旰食 持之以恒 领受 循序渐进
B.废寝忘食 一如既往 领受 登堂入室
C.废寝忘食 持之以恒 领略 登堂入室
D.宵衣旰食 一如既往 领略 循序渐进
16.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通过阅读,让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
B.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
C.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神日益提高。
D.通过阅读,让我们学会如何与自己最终相处,并在这种而复始的训练中使精神日益提高。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并不仅仅在提醒自己,也是在讲旁观者的感受,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
B.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也是在提醒自己。
C.这并不仅仅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也是在讲旁观者的感受。
D.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也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彼且奚适也 物莫之伤
B.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约我以礼
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19.下列成语,全都出自《孟子》的一组是(3分)
A.揠苗助长 缘木求鱼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举一反三
C.自暴自弃 目无全牛 D.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见危授命
20.下列有关春秋时期思想家的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宣扬的礼,是对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他所张扬的中庸之德,有明确的原则,即德行符合礼的规定。
B.《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所著,长于论辩是《孟子》的鲜明特征。《孟子》长于在论辩中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使之富有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C.庄子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善于借助寓言来说理,书中的寓言表现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想象世界,表达了深邃的哲学思想。
D.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其理想的人格的核心仁;孟子和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这种思想,另一方面又各自有所发展,但是他们都赞成“人性本善”的观点。
21.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共6分)
实践证明,教育惩戒是完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未成年人的人格健康和谐发展。但惩戒手段需慎重,①______,不能超越“红线”,不能将其等同于允许针对学生的暴力。②______,要讲究艺术、技巧,要因人施惩,不能方式简单、单一,不加区别地“一刀切”。在教育惩戒态度上,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好就不惩戒,③______,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偏心眼”“厚此薄彼”。
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共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_________”一句的注释。(1分)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4分)
四、写作(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晋代傅玄《太子少傅箴》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古人告诉我们,环境对个人成长很重要,但个人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才能等影响他人,改变环境。作为担当中国复兴大任的有为青年,你对此是如何认知与理解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长岭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2022.04)
1.B 2.B 3.C 4.C 5.D
6.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7.D 8.D 9.D
10.尹洙、欧阳修也因为范仲淹的缘故,先后被贬谪放逐,余靖从此更加闻名。
11.没有满足(贪婪不休)的索求,从此就开始了。倘若调派西部兵力来防备北部边境,造成的祸患就更大了。
12.D
13.①首联把裴迪和自己推崇服膺的何逊相比,表达了对裴迪及其脉早梅诗的赞美之情。②颔联写裴迪送客逢春看到梅花想到自己,实际也写了自己对裴迪的思念之情、对故人相忆的感谢之情。③从颈联“伤岁暮”和尾联“朝夕催人自白头”,可以看出年华流逝、怀才不遇的失意之愁。④颈联“乱乡愁”表达了漂泊蜀地的思乡之愁。⑤全诗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描写,委婉透露出忧国忧民、伤时感事的愁绪。(任答三点即可)
14.(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则远怨矣 (2)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5)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15.C 16.B 17.D 18.D 19.A 20.D
21.①要把握好惩戒的尺度 ②在教育惩戒方法上 ③学生成绩差就多惩戒
22.(1)浩然之气 (2)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23.文题解析:“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这两句强调的是个人应积极主动改变环境,进而实现人生价值。《论语》中的思想和荀子的观点更印证了个人价值的真正含义。本材料的启示意义在于:“躺平”“躺成”不是当代青年该有的样子,当代青年应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宽广的襟怀,用自己的才能与人格魅力辐射周围,影响他人,影响环境,而不是被动地受环境影响,应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本次作文应重点阐述个人修养对外部环境的积极影响,突出个人主观能动性。若从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则属于非核心立意。
参考立意:①内因与外因齐飞,未来为锦绣之色。
②立身处世如荷花,不染泥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