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名师导航(13.《小径分岔的花园》:行走在时间的迷宫)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名师导航(13.《小径分岔的花园》:行走在时间的迷宫)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26 13:2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3 《小径分岔的花园》:行走在时间的迷宫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这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关于迷宫的侦探故事,它的主人公是中国人,背景也是中国。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充实,耐人寻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住在英国的中国间谍名叫余准,他是青岛大学的英语教师,会讲德语。英国与德国爆发战争后,他被招募为德国间谍。他的使命是给德国人送去情报,告之英国准备轰炸的德国目标。他已经掌握了英国大炮指向的目标,那是一个叫做“艾伯特”的驻扎着德国军队的法国小村庄。如何将这个名字告诉德国方面呢?他决定找一个与此同名的人,将他杀了,报纸上就会刊登消息,那么德国的情报头子就会看到消息,也就明白了英军的轰炸目标。当余准开始行动的时候,他发现英国侦探理查德·马登上尉已经盯上了自己。他在电话本上找到了住在郊区的斯蒂芬·艾伯特博士,于是坐火车前往那里,但马登的身影也晃动在车外。
来到艾伯特的住处,余准发现这位博士正在研究一个迷宫,也就是“小径分岔的花园”。这个花园是由18世纪的一位中国学者创造的,这个学者的目标是要写一部超过《红楼梦》的小说,而且要把《红楼梦》的所有情节都收进书中。而这个中国学者正是余准的曾祖父,他曾经做过云南的总督,也是一名艺术家,他辞职去写书,并说要造一个迷宫,让大家在里头迷路。后来的人发现谁也找不到那座迷宫,他的小说也没有人能够读懂。余准与艾伯特热烈地谈论起迷宫来,仿佛把自己来这里的目的忘记了。突然,他看到马登的身影沿着艾伯特家花园的小径向他们走来,这时他想起了自己的任务,于是从背后用手枪打死了艾伯特这个伟大的学者。最后,余准被马登逮捕并被处以绞刑。到这时候人们才恍然大悟:该小说原来是余准的绝笔。当然,他的情报也送了出去。
基础梳理
一、字音字形
1.字音识记
滂沱(pāng tuó) 恹恹(yān yān) 镍(niè) 堕落(duò)
谦逊(xùn) 阒无一人(qù) 诡辩(guǐ) 汲取(jí)
铤而走险(tǐng) 编纂(zuǎn) 迸溅(bèng jiàn) 眷眷(juàn juàn)
琼筵(qióng yàn) 衍生(yǎn) 分道扬镳(biāo) 并行不悖(bèi)
勘正(kān) 梦魇(yǎn) 猝死(cù) 分歧(qí)
2.字形辨析
二、重要词语
1.词语释义
滂沱:形容雨下得很大。
付诸东流: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像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
难以置信:不容易相信。
朕兆:征兆;预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满意(多含贬义)。
穷凶极恶:形容极端残暴恶毒。21世纪教育网
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到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直截了当:(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
恍然大悟:形容突然醒悟。
躁动:因急躁而活动;不停地跳动。21世纪教育网
分道扬镳:指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
并行不悖:同时实行,互不冲突。
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2.词语辨析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三、文学常识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在英国的剑桥、瑞士的日内瓦受教育,大战结束后,在欧洲各国游历,并在西班牙居住了一段时间。代表作有小说集《小说》《阿莱夫》《死亡与罗盘》《勃逻迪的报告》等。
句段剖析
1.“一点不错,”艾伯特说,“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个庞大的谜语,或者是寓言故事,谜底是时间;这一隐秘的原因不允许手稿中出现‘时间’这个词。自始至终删掉一个词,采用笨拙的隐喻、明显的迂回,也许是挑明谜语的最好办法……我核对了几百页手稿……但从未发现有什么地方用过‘时间’这个词。显而易见,小径分岔的花园是彭心目中宇宙的不完整、然而绝非虚假的形象。您的祖先和牛顿、叔本华不同的地方是他认为时间没有同一性和绝对性。他认为时间有无数系列,背离的、汇合的和平行的时间织成一张不断增长、错综复杂的网。由互相靠拢、分歧、交错或者永远互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再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目前这个时刻,偶然的机会使您光临舍间;在另一个时刻,您穿过花园,发现我已死去;再在另一个时刻,我说着目前所说的话,不过我是个错误,是个幽灵。”
“在所有的时刻,”我微微一震说,“我始终感谢并且钦佩你重新创造了彭的花园。”
“不可能在所有的时刻,”他一笑说,“因为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将来。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我可以成为您的敌人。”
剖析:在一个具有东方色彩的庭院,主人公“我”与汉学家艾伯特有一番玄妙而精彩的对话。博尔赫斯以他惯用的虚实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把读者带入了他的迷宫。
彭的小说就是迷宫,“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将来”就是“谜底”。时间是无限的,人的幻想也因此无限,而幻想的无限就能构成无限的迷宫,写作是通向无限和永恒的途径。彭的那本想象中的书永远写不完,他的书创造了多种未来、多种时间,那些时间又扩散、分岔,层次无限丰富,交叉点无数,一种比喻蕴含着另外的比喻,一种原因导致无数的结果,那结果又会成为另外的原因。
迷宫没有限制,它向每个人开放。“我”的迷宫可以使前辈的迷宫复活,也能用“我”的迷宫来完成艾伯特的迷宫。艾伯特的讲解复活了曾祖的花园,“我”的体验又复活了他们两个人的花园。
“我”的迷宫、艾伯特的迷宫、曾祖的迷宫以及曾祖那本幻想中的书原来是一个东西,时间的分岔让“我们”在一点上交叉了,消失的迷宫也由此复活。通过时间的秘密通道,今人与古人、自我与他人可以相通,所有的梦都可以导向一个梦,一个梦又分解成无数的梦,“每一种结局是另一些分岔的起点”。
2.我又感到刚才说过的躁动。我觉得房屋四周潮湿的花园充斥着无数看不见的人。那些人是艾伯特和我,隐蔽在时间的其他维度之中,忙忙碌碌,形形色色。我再抬起眼睛时,那层梦魇似的薄雾消散了。黄黑二色的花园里只有一个人,但是那个人像塑像似的强大,在小径上走来,他就是理查德·马登上尉。
剖析:“我”的曾祖彭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既是总督,又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但是有那么一天,他突然预感到自己会死,这感觉越来越强烈,于是他在焦虑中利用自己的想象和幻想写下了谜一样的小说,创造了一个迷宫;“我”在死亡临近之际出于自由意志踏上了通往迷宫的旅途,希望在剩下的一点时间里进入迷宫的中心,破译谜中之谜——曾祖的迷宫消失了,“我”却要它在想象和幻想中重现;艾伯特借助于想象和幻想进入了迷宫,最后死在我的枪下。迷宫的本质也许就在于那连环套似的幻想,谁具有这样的能力,谁就可以进去,这是人面对死神所进行的幻想营造,也是用谜来解谜的永久游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幻想一停止,马登上尉就出现了,强壮而不可战胜。他朝“我们”走来——人类的未来,“我”向艾伯特举起枪。这就是惊心动魄的死亡体验。“我们”终于了解,迷宫就是人类在绝望中产生的以死亡来做的游戏,以丰富那临终前漫漫黑夜的时光。死神越迫近,游戏就越精彩。人以他的大无畏精神,也用他的身体,壮烈地展现了生命的奥秘。
结构图解
主旨探讨
关于《小径分岔的花园》的主旨有这样几种认识:
1.博尔赫斯认为,时间问题比其他任何形而上学问题都来得重要。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与作品中修建“小径分岔的花园”的彭一样,都在于阐述自己的时间观念。21世纪教育网
2.在博尔赫斯看来,时间具有不固定性,因此对于人的未来来讲,随时面对无数的选择。身处时间迷宫的人,如何找到一条分岔以便得到最完美的结局,这便是《小径分岔的花园》提出的令人深思的哲学命题。
3.“人生就是选择。”对于未来,我们虽然面临着无数的可能性,但是却只能作出一种选择,而且一经选择,便再也无法回头,尽管等待你的可能是“无限悔恨和厌倦”。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众生的迷宫和博尔赫斯的花园
——《小径分岔的花园》的哲学象征
《小径分岔的花园》中,作者阐述迷宫含义的话是“小径分岔的花园是彭心目中宇宙的不完整、然而绝非虚假的形象。您的祖先和牛顿、叔本华不同的地方是他认为时间没有同一性和绝对性。他认为时间有无数系列,背离的、汇合的和平行的时间织成一张不断增长、错综复杂的网。由互相靠拢、分歧、交错或者永远互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
此处,“时间没有同一性和绝对性”,虽然颠覆了一般人对时间的感受,却是众多古老智慧熟悉的话题。如佛教、印度教、西方炼金术、古埃及和玛雅文化里,都曾提出“时间是虚幻的”这一概念。这些概念的核心是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全部基于各种感觉之上以及意识对这些感觉素材的整理加工。而这个过程,必然依赖感觉主体以及对象,才得以组合建立。总的来说,感觉判断,需要一个安置自身的坐标点。而世界万象及其本质,并不依赖某一坐标体系而存在。突破这种认识方式的限制,直达认识对象的真实面目,必然是既可以容纳一切坐标点,同时不被任一坐标点或某几个坐标点所拘束。观察、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在“本质”这一命题具有的普遍性、全息性要求下,丧失差别,而达到彻底的融通。因此,只有在受限的角度,才可以讨论“自我”“空间”“时间”。
一般意义的写作,如同人们日常思维和心态习惯的复制。内容往往遵循一套逻辑,人物个性也被局限在一条意识的河道里流动。博尔赫斯则打破了这个规则,用常人难以理解的哲人笔触,为笔下的人物设计了小径分岔的花园。这个意象的哲学象征是“选择”,却迥异于日常的主观个体在选择后常会出现的单一、绝对趋势的感受。汉学家艾伯特博士通过余准曾祖著作里故事具有无限开放的结构,领悟到时空的无限可能,这是对于本质的理解。而现实,只能展现为无限可能中的某一具体情形——自己被余准杀死。艾伯特虽然似乎预感到这个结果,但并未加以改变。作者似乎想表达,个人的选择一旦确定,对于现象就产生了某种约束力。选择无限,趋势无限,结果无限,这是从本质、整体角度看待的。而事物的发展总会遵循各自的逻辑,如按余准的逻辑,为了通报德军攻击城市的名字“艾伯特”,去杀死名字带“艾伯特”的汉学家,而他在小径这端,也等来了逮捕他的马登。因此,就个体而言,选择前无限广大的自由,终将凝固在选择时刻。不过,选择是存在于每一时刻当中的。
问题探究21世纪教育网
如果说20世纪是神话复归的世纪,那么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就是这一复归的毋庸置疑的高潮。虽然魔幻现实主义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但却不乏鲜明的群体化倾向。这个群体包括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危地马拉作家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和卡洛斯·富恩特斯、秘鲁作家何塞·马里亚·阿格达斯、委内瑞拉作家阿尔图罗·乌斯拉尔·彼特里、巴西作家吉马朗埃斯·罗萨、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智利女作家伊莎贝尔·阿连德等等。他们不谋而合、殊途同归,出色地表现了拉丁美洲的魔幻(神奇)现实。请以“走进魔幻现实主义”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导思:魔幻现实主义不是弗洛雷斯教授所说的幻想小说,也不是所谓的“幻想加现实”的折中文学。魔幻现实主义表现真实,“看上去神奇、虚幻,事实上却是拉丁美洲现实的基本特征”。魔幻现实主义真实地表现了拉丁美洲独特的文化特性,再现了现实状态所蕴含潜藏的神话原型和社会内容,如拉丁美洲的原始与落后、愚昧与畸形。许多学者在魔幻现实主义刚刚出现时,就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资料,提供了探究的便利条件。
探究:第一步:搜集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重点是博尔赫斯的小说集,另外搜集相关的研究资料。21世纪教育网
第二步:利用课外时间阅读相关的作品,注意做好心得记录;并注意和同学交流,向老师请教,解决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第三步:选择确定探究课题。主要从这样几个角度考虑:魔幻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魔幻现实主义与现实、魔幻现实主义与传统的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等。
第四步:课题交流。大家经过酝酿思考,可以提出自己的思考所得,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具体探究方向。
第五步:整理阅读心得的记录,参阅搜集的相关研究资料反复研读作品,总结出自己的探究发现,写成论文,然后同学之间再次交流。
第六步:评选出优秀的探究论文,在校报校刊上发表。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