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D2.B3.A4.A5.D6.C7.A8.A9.C10.A11.A12.B13.A14.A15.D
16.(1)状况:奴隶制城邦国家不断发展;苏美尔人对世界的认识逐渐深化:苏美尔人重视史学传承、文学的发
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
(2)背景:《吉尔伽美什》:两河流域奴隶城邦国家的出现:楔形文字的发展;神话传说的流行;早期宗教的发
展,人本思想的萌发。(4分,答出两点即可)
《摩诃婆罗多》:印度河、恒河流域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列国纷争;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的发展;神话传说和寓
言故事的发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
(3)共同之处:奴隶制时代的史诗;内容丰富;以文学的形式描述历史的发展;神话色彩浓厚;成为文学名著;
对亚洲文学及西亚、南亚先民意识形态影响深远。(3分,答出三点即可)
17.(1)相同点:以维护皇权统治为目的:注重监察官员的选拔;监察官的地位较高:重视对地方的监察。(4分,
答出两点即可)
不同点:早期拜占庭帝国:执事官不专职监察官员,监察体系相对松散:北魏: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和官员,
体系比较完善;早期拜占庭帝国:监察活动秘密进行:北魏:公开纠劾。(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启示:建立完善的监察组织机构;健全监察法律法规体系;严格选拔监察官员,大力提高监察官员素质;
扩大监督渠道,完善反馈体系。(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8.(1)变化:从掠夺经济到有组织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4分)
原因:掠夺经济不持续;美洲劳动力的损失:世界贸易利润的驱使;扩大殖民统治的需要。(4分,答出两点
即可)
(2)影响:使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扩大了贸易的范围和规模;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全球人口迁移
和物种交流: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改变了欧洲、亚洲、美洲等地区的经济、社会结构:(4分,答出两点即可)
给美洲带来了灾滩性的后果;导致疾病向世界尤其是美洲地区扩散。(2分,答出一点即可)
19.示例
论题: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人的思想解放。(2分)
阐述: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主张以人为中心,追求享受和现世
的幸福,否定以神为中心,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打破了教会神学世界观的束缚,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这个观点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文艺复兴的影响。(8分)》
总之,这个观点正确阐述了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能够帮助人们很好地认识历史。(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答案)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1页)】
·22-03-402A·4.下表所示为古代波斯帝国统治者的远征活动(部分)。这些远征活动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重庆市高一历史试卷
公元前545年,居鲁士亲举大军一路向东,征服了伊朗高原东部一直到巴克特里亚地区,又渡过乌
B推动了庄园制逐步形成
浒河(今阿姆河)进人常挤底亚那,在药杀水(今锡尔河)附近建立马拉下达城(今微马尔罕
C.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D.促使武士集团的地位提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冈比西斯二世继位后,于公元前525年开始远征,历经三年时间,被斯人攻破了埃及国都孟菲斯
9.大津巴布韦在班图语中意为“石头城”,这是因为整个遗址是由儿十万块花岗石筑成的。城中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雪在答题卡上
俘房了埃及法老,征服了埃及。这为丝绸之路西段的端点继绩向西由地中海地区延仲到北非地区
建筑风格独特、等级分明、极具特点。这里有科学的排水系统、完整的防御工程,以及神庙、城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日的答案标号涂
奠定了基酬
郭,走廊、巷道等多种极具功能和观赏价值的建筑。这说明大津巴布韦
黑,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同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A.城市规划领先世界
B.是非洲的贸易中心
答题卡上。写在木试卷上无效。
公元前518年,大流七世带兵远征印度。
一,年后,他征服印度西北地区,建立了波斯帝国第
C.城市筑水平高超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个行省,成功把印度次大陆的北部纳入器土范围
D.农田水利设施完善
10.为了解决三大地区(沿海地区、高原地区,亚马逊森林)产品的交换和国民的求,印加帝国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下)前9课。
A客观上促进了亚非地区文明的传
建立了物资调配制度,尽量将剩余产品由国家学握,以超经济的强制手段把剩余产品按地区
B.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隔离状态
的不同需求进行分配。这一做法
、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C.意在构建东西文明交往的桥梁
A.强化了国家的管控能力
B.服务丁帝国对外扩张
合题目要求的。
D.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C,杜绝了地方割据的出现
D,抑制了各地经济交流
1922年,《剑桥印度史第一卷初版,书中认为古印度进入文明时代是从公元前1000年的“后
5,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742一814)颁布的《庄园救令》显示,庄同生产以农业为主,兼倾林、牧、
期吠陀时代”开始的。哈拉帕的文明(约兴起于公元前2300年)被发现后,有学者认为古印度
11.下表为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国家开辟新航路的统计表(部分)。据此可推知,新航路的开醉
副、渔业生产,还涉及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和武器的制造等手工业生产,只有极少数庄园不能
文明是两河流城的苏美尔人创造的,也有学者认为该文明来自伊朗地区的雅利安人。随着研
时
航海家
航海成果
生产的必篇品是从外面购买的。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的庄同
究的不断深入,现在学者一般认为该文明是印度本土文明而非外来文明。据此可知,关于古
1487年
葡萄牙人迪亚士
到达非洲东海岸
A受到法律严格制约
B.生产模式十分先进
印度文明起源的认识
1492年
意大利人哥伦布
发现美湖
C.耕作制度尤为发达
D.具有自给自足特点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1号年
英国人卡伯特父子
发现纽芬兰岛
6.8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统治者通过翻译运动,在世界其他文明中寻找知识、思想、技术、工具
B.年代越久远的遗迹其文明程度越高
1497-1498年
荷萄牙人达·伽马
等既有的人类文明成果。阿拉伯帝国的翻译运动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C.当代学者的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15191522年
葡萄牙人右哲伦
A,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精神需求
第一次环球航行
D.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展而更加明确
16世纪
法国人卡蒂埃
到法拉布拉客半岛
B.继承并融合了先进文化
2.某学者研究称:“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雅典)一个政治领袖只称得上是他本人的领导,在公
16世纪
C.旨在适应帝国版图扩张的需岁
荷兰人巴伦支
三次航行到北冰洋地区
民大会上是没有正式身份的。要验证他是否具有领导这一身份,简单得很,只要看民众在公
17世纪
).传播了本国伊斯兰文明
英国人哈德逊
探素北冰洋通往亚洲的航路
民大会上是否依服他的意愿,建议进行投票表决。”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7.奥斯曼帝国认为被征服地区的统治者,只要对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宣誓效忠,接受某种附唐,就
1578年
英国人德莆克
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
A政治领袖没有实权
可以继续维持自己的贵族身份,甚至可以管理原来的领地。在奥斯曼征服其他地区的过程
1642~1643年
荷兰人斯塔曼
环航澳大利亚,发现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B,主权在民理念得到践行
中,无论是军事精英还是宗教精英,通常都会不带歧视地被纳人奥斯曼人的管理体制中。这
A开阔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
B.建立了全球各地之间的直接联系
C,权力机关互相制衡
反映出奥斯曼帝国
C打通了各大洲之问的全部航线
D.伴随大肆殖民扩张奴役当地人民
D.领袖与民众矛盾尖锐
A政治体制极具包容性
12.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执政者既然和我们受同样的洗礼,而且有同样的信
3.公元前8世纪下半叶,亚述开始推行一种易地安置的新政策,即将当地绝大多数居民迁往其他
B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仰和福音,我们必须承认他就是神甫和主教,俗世的权力应在整个基督教徒中自由行使它的
被征服地区分散安置,同时尽可能地将米白不同地区和不同出身的人安置在一起。这一举措
C,政教合一的管理模式
职务.”见,马丁·路德
A.利于防范民众的反抗斗争
D.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A认为教权与王权矛盾不可调和
B.保证了亚述帝国的王权永固
8.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华新诏书,规定实行公地公民制,全部土地和民众都将成为国家的
B.肯定世俗王权的合理性
C,导致民族矛盾异常尖锐
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诏书还规定官吏皆由国家任命,废除官职世袭制。据此可知,
C.主张摆脱教会对人们精神的束缚
D.旨在推动偏远地区社会发展
“大化改新”
D.认为王权应凌驾于教权之上
【高一历史第1贞(共6页)】
·22-03-402A
【高一历第2页(共6页)】
·22-03-402A
【高一历史第3页(共6页)】
·2203-40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