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升华知识、形成能力
————《今天的气温是多少》说课
马桥小学 杨裕新
《今天的气温是多少》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课。这部分教材我也不十分熟悉,完全是凭着自己的想象来组织教学的。课前我反复阅读了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并根据需要制作了课件,准备了温度计等教学用具。
本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测量气温的方法,教材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气温及其常用单位,接着是测量地面等地方的气温,包括测量教室里、操场上、走廊里、草坪上、水泥地面等地方的气温。第二部分是学习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教材中有一个记录某天上午8:00到下午6:00的气温表,引导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制作气温变化曲线图,分析这段时间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课前根据这次活动的整体要求,结合领袖儿童教育研究中的“三模小组化”课堂教学模式,在工作室进行了炼课、评课过程,集大家智慧,形成了“三模小组化”教学设计,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三大模块教学结合紧密。
教学伊始,用“小明和小红在上学的路上对话”的小品再现小明的学校原计划今天召开运动会,可被一场雨给搅了,小明和小红都因天阴下雨不能开运动会而非常脑怒,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我们要会预测天气就好了”的真实场景,从这一细小环节设计表演中,勾起学生渴望会预测天气的欲望,进行创境引题,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欲望。
然后通过课件出示测量气温的“小知识”让学生先学,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紧接着让学生动手测量气温。在测量教室的气温之前,让学生先估计一下教室里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到“要比较准确地知道气温要用温度计来测量”。接下来让学生到操场上、走廊里、草坪上、树荫下等地方去测量气温,并作好记录。
第三是分析测量结果、讨论问题,突显展示反馈环节。通过比较分析同学们测量的数据,学生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地点测量的气温各不相同,在相同的地点测量但温度计离地面的距离不同气温也不相同,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哪个气温代表学校里的气温比较合适?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学生阅读“小资料”后讨论:如果没有百叶箱,应该把温度计放在什么位置测气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一定能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并让学生以后在这个位置测量气温记录下来。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上台谈自己的感受或收获或疑问时,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展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小组化学习管理方式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操作、探究、交流、展示、考核。如在测量不同地点的气温、交流测量结果时,学生说:“我们组到走廊里测气温”、“我们组测树荫下的气温是22°C”等等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
三、教学过程中彰显课题实验思想。
我的研究课题是“领袖儿童教育科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暨信息资源整合研究”,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课题实验思想,层层展开教学,进一步研究“三模小组化”的科学课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科学课课堂教学如何与信息资源有效整合。
由于本课内容较多,在室内、室外进行活动,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学习,又有实践操作活动,绘制曲线图又是第一次接触绘画,使整节课显得忙碌、零乱,学生作业未在课内完成,知识训练也不够到位。
科学课,每一课都是一个方面的知识,都要经历从生活中抽出知识点、对知识点进行实验研究、将知识放回到实际生活中去检验的过程。有时还要课前准备、课中学习研究、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再从事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使知识得以升华。学生的自觉性,学生在课前、课后的准备、研究、验证活动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败及教学质量。
如何进行有效科学教学,创设情境,先学后教,小组化学习模式,在自己的实验思想下让学生有序地进行研究,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另外,科学课的“三模小组化”教学模式我至今还没有弄明白,如科学课的实验计划、实验操作、室外观察等活动是先学还是后教环节?科学课的探究、实验操作等环节能像语文或数学那样放手让学生自己“先学”吗?对科学实验课我始终不知道应该让学生先学什么,对实验现象的层层分析、科学道理的深入浅出是不是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或者一个个学生的展示交流就一笔带过?
希望同仁听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为我的今后教学提供更高、更好的教学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