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07 21:32:20

文档简介

1.《藤野先生》导学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组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 驿站( )?? 教诲?( )? ? 系住( )? 芦荟( )
瞥见( )? 畸形( )??? 匿名( )??? 诘责( )
绯红(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油光可鉴( )
(2)解释词语。
? 宛如 ? 绯红
油光可鉴 ? 驿站
掌故 不逊
诘责 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 情绪,对
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
作铺垫。
合作交流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探究质疑
研读第二部分
1.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3.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
4. 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5.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6.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7.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别的感情?
8课堂小结。
课文第二部分讲了 ,理解了藤野先生
高尚品质,也了解到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精读品析
一、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结尾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2)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二、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提问: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2.提问: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3.提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删去“我的眼里和心里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4.提问:怎样理解“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5.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当堂反馈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2.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 极了。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在上文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
7.“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8.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
9.概括文段大意。
2.《我的母亲》导学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分组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质问( ) 广漠( ) B.野蛮( ) 绰号( )
C.掷钱( ) 摹画( ) D.抽屉( ) 嬉戏( )
2.下列句子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B.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分。
C.她有时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污辱。
D.如果我能宽怒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
4、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合作交流
1、理清文章结构
2、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的内容。
探究质疑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2、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精读品析
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当堂反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4.找出文中母亲是严师的例子,是慈母的例子,并各用一句话概括。
5.文中画线句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来”,为什么?
6.“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在文中结构上有何作用?
7.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用原句回答)
8.评论作者母亲教子的方式。
参考答案:


3《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附答案)
一、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二、课前预习导学 1、 走近作者: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蒙古族。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 2、词语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酷( ) 似 掺( ) 脊( )背 枉( )读 (2)解释词语意思。 幽默: 凄惨: 翻来覆去: 奥秘: 掺和: 温厚: 知书识礼: 酷似: 3、整体感知: (1)用五分钟的时间朗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主要情节。(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
(2)在朗读感知课文和听复述的基础上,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三、课堂学习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我的第一本书”的?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5、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6、畅所欲言: 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第一本书的故事吗? 四、课内训练巩固 1.下列各组加粗字读音不同的一组是[ ] A.掺假 掺和 掺杂 B.哄抢 哄堂 哄动 C.矿藏 宝藏 西藏 D.声调 调动 音调 2.根据拼音写出字词。 马zōnɡ( ) 红shǔ( ) 磨磨cenɡ cenɡ( ) shú( )师 jǐ( )背 规规ju ju( ) tuó( )灯狮子 3.解词并造句。 (1)翻来覆去: 造句: (2)苦楚: 造句: 4.原文填空。 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________,装订成了两本________的书。 5.“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怎样的理解? 五、课后拓展延伸 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人选一个,在课文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附答案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酷(kù)似 掺(chān) 脊(jǐ)背 枉 (wǎng)读 解释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奥秘:奥妙神秘。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温厚:温和宽厚。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酷似:极像。 三、问题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我的第一本书”的?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1)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一种感激之情。 (3)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5、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1.C 2.鬃 薯 蹭 蹭 塾 脊 矩 矩 驮 3.略 4.修修补补 完完整整 5.“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这本书承载着深切的父爱,传达着真挚的友爱,是本用爱心编订的书,多年后,作者再次看到这本书,往事悠悠,情谊深深一一浮现眼前,此刻的书,已不单单是儿时的课本,而是一段感人的故事,一笔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4《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标志”。
2. 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
(1)给加线字注音
?
胡髭 ?长髯 ?鬈发 ?禁锢 ?颔首低眉 ?锃亮 广袤无垠
(2)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 ???????????????
禁锢:????????????? ???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轩昂? ??????????????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
广袤无垠
三、整体感知
生自行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要求:朗读课文时,要在书上作出必要的标记,并思考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之后互相交流。(结合前面的彩色插图加以体会)
阅读、观赏和讨论后明确:
?
四、精研第一部分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
?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
?
3.读了这一部分,再次观看彩色插图思考: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
交流讨论,总结如下:
?
五、 总结
本部分前几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生动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通过阅读,我们又全方位的了解了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这样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1.你觉得作者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最精彩、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2.熟读课文,找出表明代表作者思想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1.前一部分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
2.找出表明代表作者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举例如下:
?
?
二、感悟研读文本
学生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朗读第二部分,其他同学听读思考:
1.本部分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标画原文回答)
?
3.在写法上,与第一部分异同点是什么?
?
?4.茨威格的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讨论进行:
让学生讨论:最美的坟墓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说是最美的?
学生结组讨论、交流,并确立中心发言人在全班讨论、明确:
?
?
三、 总结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只有当我们阅读了他的有关作品,才会理解茨威格为什么会对托尔斯泰的眼睛做出如此的评价。
四、质疑问难整理
?
?
五、探究讨论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
六、作业
1.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小论文,论题为:托尔斯泰是幸福还是不幸。
2.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并进而有计划地阅读三大代表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补充资料:《世间最美的坟墓》
作品全名:《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选自《当代世界散文名作》。作者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作家茨威格于1928年到俄国旅行,拜谒了托尔斯泰墓,他有感于托墓的逼人的朴素,称颂它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世间最美的坟墓》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参考答案:三、1 (1~5)段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段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2.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择要如下:
(1)须发:多毛、胡须浓密(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3)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4)长相:长相平平、普通(5)拜访者失望之情
(此处要明确夸张的含义以及作用,并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句子,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作用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长相粗鄙:多毛、浓胡须、矮身材,普通、平凡
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1)托尔斯泰的外貌平庸丑陋;(2)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群里分辨不出来。
(1)“有长者风度,天父般地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2)“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等。
择要概括:慈祥、善良,并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1.都写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择要概括:(1)写犀利目光;(2)写目光蕴情丰富;(3)眼睛有威力;(4)赞美目光犀利,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2.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有准确的洞察力。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度和深度,展现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高尔基的话,夸张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相关的语句还有很多,要求学生细加体会,讨论交流。)
3.这个问题要做重点研读:
(1)相同点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 (2)对不同点的研读,结合课下学生查阅
明确:
因为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终于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俄历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加上在《复活》中反对上帝,不信来世,被官方教会革除了教籍,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但托尔斯泰以他深邃而丰富的思想,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因而最简陋的坟墓被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由此和课文进行比较,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择要概括为:
不同点是前者写粗鄙、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后者写眼睛是珠宝、精美绝伦,正是写他灵魂的高贵,前后构成对比,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因此取得了鲜明的艺术效果。
五、参考答案如下:
不矛盾。幸福的标准是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么托尔斯泰这个智者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从另一方面说,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却徒劳无功,这是痛苦的。托尔斯泰是不幸的,从托尔斯泰晚年厌弃贵族生活,毅然放弃财产,以致于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离家出走,客死在火车站这一经历可以看出这一点。
5.《再塑生命》导学案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重点难点 
     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  
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革命斗争中致残以后,又能写出鼓舞了数代人的名著而 
感慨不已。你们是否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
她就是海伦?凯勒。 ‘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
搓捻( ) 繁衍( ) 迁徙( ) 觅食( ) 惭愧( ) 譬如( )   栖息( ) 小憩( ) 遨游( ) 花团锦簇( ) 冥思遐想( )
2、解释下列词语。
企盼: 繁衍:   迁徙: 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   不可名状:   小心翼翼:
3、搜集有关海伦?凯勒的事迹。
合作交流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    
    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探究质疑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2.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3.我觉得莎莉文老师是一个 的人;海伦?凯勒是一个 的人。
课堂练习

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二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坏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l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莉文小姐把可怜的洋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并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1.试用简洁的语言给所选的文字加一个小标题。(不超过10个字)
2.你认为“我”不能理解“水”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这段文字,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教育艺术高明在何处?
4.文章中画线的句子照应了前文中什么话?请在原文用横线画出来。
5.画线的句子中的“这”是指什么?是不是指摔洋娃娃这件事呢?
6.选文中的“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拓展阅读
主题学习丛书有关章节
阅读下面的话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