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辛弃疾:(1140—1207年1),
字幼安,别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
写作背景
辛弃疾生活在宋金民族矛盾非常激烈的年代。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北方大片国土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广大人民和仁人志士关注着祖国的命运,“光复故土,还我河山”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但南宋皇室却首鼠两端,一些大臣更是明哲保身,主张偏安一隅,“直把杭州作汴州”。
民族矛盾在南宋朝廷内部演化为“主战”和“主和”两派的激烈斗争。辛弃疾是坚决的主战派将领,他念念不忘“西北有神州”立誓:“他年要补天西北,而且他的性格豪迈刚毅,“男儿到死心如铁”。在斗争中,只要“事有可为,杀身不顾”,因而他的命运就不可避免地随朝廷主战、主和两派的斗争状况而沉浮。
写作背景
因主和派把持朝政,他像囚在笼中的猛虎一样被迫退隐18年。之后,64岁的辛弃疾终于又等来了为国出力的机会。庆元党禁之后,韩托胄当权,图谋北伐,起用了一大批主战人士,辛弃疾也在被起用之列。他不顾年迈,毅然应征。
然而,辛弃疾很快就发现了韩托胄好大喜功的弱点,力劝韩托胄要做好淮备,审时度势,不要急功冒进。但韩托胄认为他年老胆衰,把他调离了幕府。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表达对北伐的担忧。
辛弃疾:
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大多抒写力图恢复中原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首词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用典
1.借用一系列的寓言、神话、历史故事;
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
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用典的作用?
词中用典?
孙权
廉颇
佛狸祠
刘义隆
刘裕
孙权败曹军
老年廉颇不得重用
佛狸击败宋文帝
刘义隆望敌而逃
刘裕建政权
词中用典?
1.词人在这里借孙权的典故表达一种怎样的
情感?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思考:
①作者登上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
②作者心目中英雄的定义是什么?
1.词人在这里借孙权的典故表达一种怎样的
情感?
慨叹当世没有英雄能力挽狂澜、振兴宋室、抵御强敌。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词人借用刘裕的典故是为了表达什么情感?
描述来自草莽的英雄,挥师北伐,气吞山河,借此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热望。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思考: 两句话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总结:
从正面描写了孙权和刘裕的典故,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与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怯懦表现,形成鲜明的对照。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借宋文帝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事,
提醒当朝者吸取历史教训,认真备战。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词人借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有什么
用意?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作者为何回顾起了四十三年前的情景?
四十三年前发生了什么?
四十三年前,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动摇了金国在中原的统治。另一方面,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形势是大有可为的。
可是符离败退后,主和派重新得势,南宋再一次与金议和 。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 。
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作者为何回顾起了四十三年前的情景?
把握时机的重要性
四十三年后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
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4.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
是为了表达什么?
写人们异族君王庙前祭祀,表现了人们精神麻木,也表达了对统治者不图恢复的不满。
5.作者最后借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以廉颇自况:
①表示自己虽然年老,但仍可为国所用。
②空有远大抱负,却壮志难酬。
下阙小结:
下阙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和亲身经历,表现出作者对韩侂胄之流轻举妄动必然误国的担忧,强调把握时机、认真备战的重要,倾吐自己遭受压抑的不平。
全词总结: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表现手法:
运用典故
对比
——典故的正反对比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