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冲破看不见的“枷锁”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联读
【课前预习】
1.参考【知识锦囊】(一)(二)(三)(四),细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用你喜欢的方式梳理两篇文章的文章线索。(思维导图、框架图、表格……)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明线
暗线
沧州遇旧
雪夜杀敌
接管草场
沧州密谋
实施陷害
雪夜被杀
林冲
陆谦
买刀寻敌
隐迹藏行
《装在套子里的人》
漫画事件
自行车事件
正面交锋
婚事风波
个性描述
一命呜呼
2.阅读【知识锦囊】(五),你认为林冲和别里科夫分别属于哪种人物?通读课文,概括林冲和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
林冲:
逆来顺受,安分守己;
委曲求全,不思反抗;
心地善良,侠肝义胆;
谨小慎微,尽职尽责;
英勇果敢,愤而抗争…
别里科夫:
封闭 保守 迂腐
胆小多疑
现行秩序的极力维护者
【课堂探究】
1.交流合作:你认为林冲和别里科夫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1)相同点:①都生活在压抑的社会环境中
②都曾经对生活有所反抗
③都有忍让、逆来顺受的一面
(2)不同点:①林冲有由“忍”到“狠”的转变过程,别里科夫没有;
②林冲最后冲破了“枷锁”,别里科夫死在了“套子里”。
林冲的故事处处异常,决不能视作梁山头目投归山寨的惯常历程。
——马幼垣《水浒人物之最》
林冲性格发展的动态曲线
逆来顺受不思反抗
识破阴谋
激起怒火
得过且过
委曲求全
心有疑虑
随遇而安
谨小慎微
清醒认识
手刃仇敌
逼上梁山
英勇果敢
奋起抗争
沧州遇旧
买刀寻敌
草场交接
雪夜杀敌
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
六才子书是由明末金圣叹(1608—1661)所评定。
第一才子书:庄子所著《庄子》
第二才子书:屈原所著《离骚》
第三才子书:司马迁所著《史记》
第四才子书:杜甫的《杜诗》
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所著《水浒传》
第六才子书:王实甫所编《西厢记》
什么让林冲性格实现从“忍”到“狠”转变?
忍
逆来顺受委曲求全
安于现状
奋起抗争
嫉恶如仇
怒起
怒
沧州遇旧
买刀寻敌
草场交接
雪夜杀敌
安
反
随遇而安
狠(豹子头)
忍(林教头)
逼
是什么让林冲的性格从“忍”到“狠”转变的?
等他知道再忍便是葬身火海时,他如梦方醒,面对“逼”,“忍”不是办法,唯有“反”才能生存。
“逼”
高俅一步一步逼,逼到野猪林,逼到草料场的火海。
林冲则能忍则忍,忍过了东岳庙,忍过了野猪林,退缩到了山神庙里。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生平事迹缺乏可靠记载。其作品《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章回体小说。
2.阅读【知识锦囊】,围绕两篇课文,从情节、环境、手法、主题等角度自主设计问题。将你设计的问题展示出来,同学们一起合作解决。
问题1: 答案总结:
问题2: 答案总结:
问题3: 答案总结:
3.结合上述所学内容,你认为小说各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何互相作用?
主题
环境
情节
人物
手法
小说叙述中的“逻辑”
林冲杀人
——为什么杀人?
林冲知道了真相,暴怒
——为什么暴怒?
陆虞候、富安肆无忌惮地实话实说
——为什么实话实说?
陆虞候、富安没能与林冲见面
——为什么不能见面?
门打不开
——为什么打不开?
门后有块大石头
——为什么需要大石头?
风太大
【课后拓展】
阅读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构思技巧。(原文见【知识锦囊】)
小说中“风雪”描写及其作用
林冲去草料场的路上,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渲染凄冷、悲凉氛围,推动情节发展。
林冲去市井沽酒时,雪势正盛:“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俪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推动情节发展。
林冲沽酒归来,雪势更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烘托苍凉、悲壮的情境,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处境,埋下伏笔。
直接描写
小说中“风雪”描写及其作用
四下里崩坏了……
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在山神庙里扯被盖
侧面描写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塑造人物形象。
3)推动情节发展。
4)预示人物命运。
5)深化作品主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
是文学作品对人物的
一种手法
进行细致而具体的描写的
言行举止
心理活动
细微事件的情况
别里科夫是怎样的人?
为什么别里科夫是这样的人?
作者怎样塑造别里科夫形象的?
别里科夫形象有何意义?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
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眼戴黑眼镜
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喜欢歌颂过去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经常说的一句话——“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无形的套子
有形的套子
衣着
打扮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坐在马车支起车蓬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着帐子,蒙头睡觉
生活
习惯
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
“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 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写作背景
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
19世纪末。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了恐怖统治。
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钳制日益加深。
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贵族、官僚、地主、资本家和反动的知识分子极力维护旧秩序,告密、陷害之风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
一些小市民和一部分知识分子退缩、消沉、随波逐流,他们害怕和压制一切新生事物,形成了一股保守势力,适应了沙皇反动统治的需要,成为暴虐政治的大锁链中的一环,别里科夫正是其中的一员。
主题思想
通过“套中人”别里科夫因循守旧、反对一切发展变化、最后恐惧而死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停滞和黑暗,无情地抨击了沙皇专制统治的凶残和反动,委婉地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渴望。
“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
套子
1.俄国沙皇政府的法令
1.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
2.一切陈规陋习
3.普遍存在的、潜藏的奴性心理
装在套子里的人
3.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
2.封闭自己也压制他人
批判现实主义
4.对人的自由本性的抑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束缚以及人的自身精神的束缚,暗示人类的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