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宝藏男孩”
袁隆平
“90后梗王”
央视《对话》的采访:
1.主持人:登上领奖台,获奖感言您会说什么?
袁老:我,受之有愧。我获奖太多了,我不在乎这些东西了……
2.袁老:我现在博士生都关门了,不带了。
记者:为什么不带了?
袁老:辛苦得很呐!
记者:怎么辛苦?
袁老:要指导他搞试验,要修改他论文,哎呀!麻烦得很呐,麻烦得很!死脑细胞的。
3.记者:这个团队中您就是个大家长,您下面都是精英,好不好管呐!
袁老:动作(挠头,挠头,挠头……)
4.主持人:83岁高龄……
袁老:83岁青春!
主持人:对不起!
“多情诗人”
茫茫苍穹,
漫漫岁月,
求索的路上,
多想牵上一只暖心的酥手;
穿越凄风苦雨,
觅尽南北东西,
蓦然回首,
斯人却在咫尺中。
——袁隆平
“一个人如同一粒尘土,
无论怎样飞扬,怎样喧嚣,
到末了,还是要落到自家的土地上;
一个丈夫如同一片落叶,
无论他怎样张扬,怎样的由绿变红、变黄,
到末了,还是要落到自己妻子身边……”
——袁隆平
“运动健将”
“小提琴王子”
用人生的第一笔工资买一把小提琴,那是袁隆平在大学时的梦想。
1953年,袁隆平领取了人生的第一笔工资,42元。先去橘子洲游泳第二天去商店买把小提琴,花了27元。
他的工作地点几乎都是田间地头,而且时常满身泥土,在制种育种阶段,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拉琴是他调整身心的方式。
“英语达人”
1979年4月,在位于菲律宾的Los Banos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由二十多个国家两百多位科学家参加的国际水稻科研会议,袁隆平第一次出席国际性会议,以准确流利的英语回答专家们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震动全场。
在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暨海外院士青岛行“雁栖湖论坛”中,87岁的袁隆平以流利英语完成了一次长达20分钟的演讲。
“梦想家”
这个梦他真的做过两次,梦里的超级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们高兴地坐在稻穗下乘凉。
如果全世界有一半稻田都种上杂交稻,每公顷增产2吨,总的就可以增产一亿六千万吨粮食,每一年可以多养活五亿人口。
对农艺的热爱源于小学时去参观的一个园艺场,那里“红红的桃子结得满满地挂在树上,葡萄一串一串水灵灵的……”这幅美好的景象就在他的心里种下了一个农艺梦。
“杂交水稻之父”
国际友人称颂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之后,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博士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伟人的魅力
与
文字的力量
稻禾无忧,国士深情惠百姓
肝胆有术,大医妙手济苍生
稻禾无忧,国士深耕尤思千万家
肝胆相照,大医勤朴且济苍生命
昨夜山河齐恸震,今朝双星辞九州。—— 网友
戳泪评论
今夜,我注定要凝视
你垦荒所及的田野
背诵那些 和饥饿有关的文字
2021年5月22日13时7分
这一刻,光合作用停止
中国最沉的一株稻穗垂下
所有的稻田都在哭泣。
今天,每一粒稻子,都是闪烁的泪光。
他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
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
他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人民日报
此刻 我的心
为你下了半旗
而你播撒的每一缕稻香
正在每个人心里 冉冉升起。
一个蹲在大地上
用米粒与天空对弈的人
一个把稻秧
抱成手风琴的人
一个把秧歌舞
跳到世界舞台的人
一个把土坷垃和麻雀
当成兄弟姐妹的人
一个用手和脚
在试验田走路的人
一个用稻穗
灿烂共和国国徽的人
——网友
功在社稷,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新华社
他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
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
他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人民日报
地上一个一个送,天上一个一个接,终究会团圆,
耳畔的风,山间的水,都是他在陪你。
我们坦然且带思念。
——网友
我们无法抵御浪潮,但会永远记得灯塔!
——网络
已是稻菽千重浪,却送英雄下夕烟。
那个笑着说自己是九零后的老人,就这样突然走了。
——网友
像袁隆平这样的人,他们可能真的是被普罗米修斯盗下来的火种,他们存在,便是人间的一道光,驱散了黑暗。
——网友
爷爷就该活成一个神仙,天天开着他的小小车穿梭在田间,管他一百年还是两百年,带着他的小猫守着他的田。
——一名大学生
只有袁爷爷可以说我胖,毕竟我是吃他家大米长大的。
我们都是您喂养大的,以后我都乖乖把饭吃完。
——网友
袁隆平和妈妈在天堂重聚了。
他曾写信给妈妈:“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网友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
他从泥土中来,回到白云中去。
风吹过稻田,我就会想起你。
——网友
功勋写在大地上,留下人间稻满仓。
节约每一粒粮食,就是对袁老最好的纪念和哀悼!
——网友
那些与我们同时代的光芒熠熠的人物,其实和伴随我们的日月星辰没什么区别,平时你总不大会时常想起他们,你总觉得他们永远会在。然而他们却又和日月星辰不同,是西沉了就不再升起,划过天幕就不再回来。他的光芒照耀到的地方越多,你越会感到随着他们的离去,时代的一部分也随之定稿,后人翻阅时代的书页时,会清晰地看到这个天体陨落的注脚。
——网友
他把人民放在心上
人民把他高高举起
5月23日 湖南长沙
雨中超10万市民
自发前来悼念袁隆平院士
队伍看不到头
“这世上没有神仙,
也无需立庙。
因为每一缕升起的炊烟,
都是飘自人间的怀念。
——共产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