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关于快慢、速度与温度的作文
拓展阅读整理
24.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普速列车速度不快,逢站必停,票价实惠,最低仅1元。在高铁快速普及的时代,“小慢慢”承载着沿线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了发展道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温度。
我们追求速度,但是否所有东西都越快越好?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处理快与慢的关系呢?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与思考。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4.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普速列车速度不快,逢站必停,票价实惠,最低仅1元。在高铁快速普及的时代,“小慢慢”承载着沿线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了发展道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温度。
我们追求速度,但是否所有东西都越快越好,社会如此,个人也如此。在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处理快与慢的关系呢?
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与思考。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从“小慢慢”看发展的速度与温度
“小慢慢”是当地人对运行在陕西宝鸡与四川广元间的6063/6064次普速列车的昵称。据《人民日报》报道,该列车设置了“惠农车厢”、装扮有“通学座位”、打造了“科普讲堂”……63年来,这趟跨行陕、甘、川三省,单程350公里、行驶近12小时,在秦岭深处穿梭的小慢车,与全国其他80对“小慢慢”一起,以最低仅1元的票价,搭载着千千万万老乡圆梦小康。
在高铁快速普及的时代,“小慢慢”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依旧欢快地穿行在部分偏远地区和山区。它是这些地方与外界联系的主要桥梁,承载着沿线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当地人的“心头爱”。如果说一日千里的高铁体现了中国发展的速度,那么,穿行在崇山峻岭间的“小慢慢”传递的则是发展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温度。
“小慢慢”虽慢,却载着沿线群众跑出了“致富速度”。这些列车票价低、逢站必停,大大降低了沿线群众的出行成本,成为沿线菜农外出售卖瓜果蔬菜的最佳选择。而且,为方便群众赶集做生意,有的“小慢慢”在车厢里专门开辟出足够空间,以容纳大行李和小菜篮,甚至允许群众携带家禽;有的将既懂技术又善科普的教授请上车,把科普课堂搬进了“助农车厢”;有的提供农贸市场分布图和劳务用工等实用信息,方便让老乡们找到致富门路……从经济效益上看,“小慢慢”在做赔本买卖,但从民生视角上看,“小慢慢”满足了沿线群众的需求,带动了山区百姓增收致富,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小慢慢”虽慢,却载着山里娃娃跑出了“追梦速度”。6063/6064次列车沿途11个站点分布有24个学校,这对列车承担起了运送山区学子上下学的重任。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学习的温馨环境,这对列车为孩子们打造了“通学车厢”,设置了“通学座位”。“通学座位”是皮质的,每对座位中间都摆有铺着桌布的书桌,靠窗的一侧还有书夹,每个书夹中有十几册图书,供孩子们阅读。对这些山区的孩子们来说,“小慢慢”既是他们的“校车”,也是他们的“翅膀”,能够帮助他们飞出闭塞的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勇敢追梦。
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兼顾温度,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站站停靠的“小慢慢”默默守护着沿途群众的出行需求,彰显的正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的为民情怀。
正所谓“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群众的需求就是工作的发力点。发展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就必须坚持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怀揣为民情怀,就要在真抓实做里落地生根。毕竟,“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老百姓看”,千言万语都抵不过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在工作实践中,要真正压紧压实责任,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一政一策、一举一措中落实为民情怀。
不久前,围绕老年人在出行、就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我国发布了十多个专项实施方案,从多方面着力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相关企业也在技术和产品设计上展开探索:65岁以上老年人拨打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客服电话,可以直接享用人工咨询服务,无需再经过复杂的语音提示和数字选择等操作环节;包括OPPO、华为在内的市场主流手机基本都已具备“老人模式”“长辈模式”功能,推出大字体、大音量播放以及屏幕共享、远程协助等服务,不断降低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学习门槛;“微医”建立“数字流动医院”,把配备B超、心电图机等智能设备的车辆开进农村、城市社区,随时随地为老年人提供身体检查服务……一项项务实举措,有针对性地破解了民生难题,扎扎实实地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些都体现了文明社会对相对弱势群体的应有关注和对公平的不懈追求。
山高水长,休戚与共。当前,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但总有一些看似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事物存在着,就如“小慢慢”——虽慢,但承载着一方百姓的生计与幸福,体现着一个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应有的温度。
中国发展的速度与温度
高速铁路网不断延伸,运营里程向着4万公里迈进,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81对公益性“慢火车”多年不调价,经停一个个小站,每年运送沿线群众1200万人次。疾驰如风的动车组与慢悠悠的绿皮车,对照鲜明、耐人寻味,勾勒出一幅中国铁路的生动图景。
老乡口中的“小慢慢”,平均时速一般不足40公里,终年无休、票价低廉,承载着许多人的生计与梦想。不只是“慢火车”,从深山中新建普遍服务通信基站,到确保小品种药稳定生产供应;从推进移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到完善困境儿童保障制度……近年来,围绕为民服务,我国在多领域推出满足特殊群体需求的公共服务项目。一项项务实举措,有针对性地破解民生难题,扎扎实实地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生动说明,新时代中国不仅注重发展的速度,更始终追求发展的温度。
发展的温度,饱含着“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情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一个病患者;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强化精准施策,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不落下任何地方,也不让任何人掉队。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发展的温度,仰赖于不弃微末、解决问题的实功。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疫情防控期间,一张写着“无健康码由此进入”的提示牌,得到众多网友点赞。不久前,“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被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4月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通知,部署进一步抓好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实施工作。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谋划更周全、举措更细致,为特殊群体、困难群众提供温馨的公共服务。
发展的温度,展现出不以短期利益做取舍的境界。蜿蜒于崇山峻岭的“慢火车”,乘坐几站的车票价格仅仅几元钱,如果进行简单的经济成本核算,显然是亏本的,但它却是沿线百姓出行离不开的生命线、致富路。偏远山村没有几户人家,但通信基站依然如常架设、巍然矗立,因为造福群众不能囿于计算经济效益。我们深深懂得,发展不仅是国家的宏大叙事,更关乎个体的切身利益,是具体而微的。
今天,日新月异的中国,用实绩标注着创新发展的速度。“奋斗者”号深潜万米,“九章”横空出世,“天问一号”进入火星停泊轨道,5g信号加速覆盖城乡……神州大地上,到处都能感受到发展的脉动。也应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勇毅前行,把为人民谋福祉的事业推向前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就能在奔跑中日益丰富发展的维度,拓展发展的价值。
我的使命就是一辈子把这一件事做好,这与火车的快慢无关。”一列“慢火车”的列车长如是说。“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正在深入开展。永葆初心、砥砺恒心,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发展更有温度、民生更有厚度,我们就一定能汇聚起风雨无阻向前进的磅礴力量,赢得民心、赢得未来。
平衡---快与慢之间的生活智慧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时代,快节奏,快交通,快通讯,在享受着“快”带来的便利和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忍受着随之而来的焦虑和疲惫。生活并非只有一种选择,不是非此即彼,非快即慢,快慢之间同样也有平衡点。
放慢工作的脚步是为了协调生活。2006年华为“过劳死”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25岁的华为员工胡新宇在连续加班两周后过劳死亡。华为的高工资一直为业界津津乐道,与此同时,其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加班制度也同样富有争议。胡新宇过劳死亡之后有人评论“我们要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像他这种以健康换来的所谓华为考评A有什么意义?”似乎只有在付出代价之后人们才会开始反思自己曾经做错了什么。我们需要工作,是因为工作让我们生活的更幸福,但是当工作渐渐占据生活的全部,二者之间的平衡已然打破。我们需要努力工作,也需要丰富生活。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完善管理制度,部门做好分工,这才是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最优解。实际上也确实是这样,过劳死案件之后,华为对内部的考核和加班制度做了改变,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华为国产手机龙头的位置并未因此动摇,反而减少了许多过劳的案例,员工对于公司的满意度和归属感得到提升。
放慢扩张的脚步是为了收获强大。很多企业在初具规模后便考虑开设连锁店,大到跨国企业,小到小吃店,企业对于扩大规模的热情从未消散。原因不言而喻,扩大规模意味着面向更广的市场,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成熟的决策者会审视市场和自身实际决定扩张的时间和规模,急功近利者也会在盲目扩张中遭遇失败。K公司就是一个正面例子,五年间放慢脚步,只开了十家店,等到积蓄够力量找准时机,迅速扩大规模成为国际巨头。“慢”的智慧被K公司很好的诠释,暂时的放慢脚步是为了走得更稳更远。
放慢学习的脚步是为了收获成长。学生越来越重的书包越来越多的作业一直是社会讨论的焦点,我们一边呼吁素质教育,一边不断给孩子增加学习负担,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急功近利。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也迫切希望孩子成龙成凤,所以 “衡水模式”“虎妈狼爸”这类教育模式得到肯定。不可否认,这种模式下的孩子具有很好的应试能力,然而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个性发展也被剥夺得所剩无几。放慢脚步,给孩子一点自由成长的时间,给他们感知世界选择道路的自由,启发孩子接触自然勇于实践,这样的“慢课程”同样重要,比起成才,成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古人崇尚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作为古代最高的生活智慧,中庸在现代社会也可以翻译成平衡。生活节奏很快,更需要我们放慢脚步,找到快慢之间的平衡点。平衡即幸福之道,亦是最高的生活智慧。
把握快与慢的最佳平衡
慢有两种,一种是因为能力不足、快不起来的被动的慢。另一种是追求精益求精而主动放慢。第一种慢必须克服,而第二种慢,重点不在“慢”的过程,而在“细”的结果,这种“慢”对于改变粗放式发展更有针对性。
中国入世谈判代表龙永图曾讲过这样一件事:入世谈判成功后,我国在瑞士日内瓦要修建中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团驻地,按当地规定,施工只能用当地的建筑企业。一栋不大的建筑,当地建筑公司要3年才能交工,龙永图觉得不可思议。建造这种规模的建筑,在国内最多用不了一年,瑞士人怎么会建3年呢?进一步了解才知道,在特定天气条件下施工,在瑞士属于违法行为,因此,施工方在合同中提前考虑了这些停工因素。后来的事实证明,3年建成的代表团驻地的确是精品工程,甚至成为当地的地标建筑。
其实,龙永图感慨的并不只是瑞士的慢速度,也包括瑞士人建房子时所体现出的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慢工出细活”。然而,“慢”字当头,容易忽视“出细活”几个字。的确,如果能又快又好,谁会喜欢慢呢?然而,速度和质量往往是一对矛盾,更多时候难以兼得。因此,在速度效率与质量效益中寻找最佳平衡,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挑战。
对于追赶者而言,没有更快的速度就会永远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秉承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加快发展步伐,经过40年来的快马加鞭、奋起直追,使得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说,没有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就。
其实,即使今天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仍然是必要的,因为今天面临的许多发展难题,仍然要在经济增长中解决。
再看慢。慢有两种,一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导致的“慢”,比如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施工技术和设备落后造成的“慢”,是想快也快不起来的被动的“慢”。另一种则是为了追求精益求精、为了追求更高质量而主动放慢,也就是工匠精神中所谓“慢工出细活”的“慢”。第一种“慢”,必须要克服,改革开放以来,这一点已经做到。而第二种“慢”,重点不在“慢”的过程,而在“细”这个结果,这种“慢”对于改变粗放式发展,更有针对性。
事实上,今天中国的第二产业,无论规模还是能力都达到了空前水平,如果再一味地像过去那样,只盯着一个“快”字,追求多少秒产一台彩电、多少天起一栋高楼,恐怕对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并无裨益。相反,面对产能过剩的市场环境,只有靠持续创新,靠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才能让中国制造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让中国制造脱胎换骨。
工匠精神并非舶来品。拿建筑业来说,中国历史上,“慢工出细活”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应县木塔,这栋纯木建筑先后建了139年。近千年过去,依然巍然挺立,这就是祖辈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制造业也同样如此,一丝不苟、追求质量的中国企业历来不少。记得几年前,笔者在茅台酒厂采访,看着厂外排长队等着拉货的车龙,该厂领导感慨:市场这么火,我们也希望产量能更大,谁不想多赚钱呢?但传统工艺要求,茅台酒必须窖藏5年才能出货,绝不能为了赚快钱而牺牲质量。实践证明,坚守工匠精神的茅台,今天依旧广受市场欢迎。
有人把快与慢看作速度,有人把快与慢看作尺度,有人把快与慢看作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