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词性
名词n. 动词v. 形容词adj. 数词num. 量词 代词pron.
副词adv. 介词prep. 连词conj. 助词 叹词interj. 拟声词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
而 何 之 乃 乎 其 且 若 者
所 为 焉 于 与 则 因 以 也
实词
虚词
(一)一词多义
亡
死 存亡不可知。
逃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丢失 亡羊补牢 歧路亡羊
外出,出门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忘”
(二)古今异义
1.词义的扩大
“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
“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2.词义的缩小
“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
丈人 山东 妻子
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4、感彩变化 “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
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
“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
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
(三)通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又如,“反”和“返”。
异体字:同样意思,不同写法。“峯”是“峰”的异体字。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作临时工。如“蚤”与“早”。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的成因
古人造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古书被烧,凭记忆背诵。
疑问句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
被动句;
倒置句;
省略句;
1、用:“……者,……也。”表示;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也(或者也)。”表示;
如:夫战,勇气也。
3、用:“……者,……。”表示;
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 。”表示;
如:刘备,天下枭雄。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5、在主谓之间加“乃、则、即、皆、本、亦、素”等词来表示肯定判断。如: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此则寡人之罪也。
C、梁父即楚将项燕。
D、环滁皆山也。
E、臣本布衣。
F、且相如素贱人。
G、熊掌,亦我所欲也。
“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6、用动词“为”表判断。
如: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7、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的句式。
如:“此非空言也。”;“予本非文人画士。”;
8、汉魏以后,用“是”作判断此的逐渐增多。
如:“问今是何世?”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被”。
常见的几种形式:
1、用“……于……。”表示;
如: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2、用“……见……”的形式表示;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用“为……”的形式表示;
如:兔不复可得而为宋国笑。
6、用“为……所……”的形式表示;
如: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7、用“被”来表示被动。
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禹、汤被之矣
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D、受制于人
A
A
迁移训练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提前到动词前。
如:未之有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词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之”和“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A、何陋之有?B、何厌之有?
C、何后之有?
D、马首是瞻 E、惟利是图。
4、介词宾语的前置。
如:
一言以蔽之。(以一言)
定语分为领属性和修饰性两大类。在文言文中,能后置的定语大多是修饰性的定语。有以下几种方式:
1、“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中心语+之+定语+者”的形式;
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用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
A、吏二缚一人诣王。
B、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C、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D、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4、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正常语序应为:青,于蓝中取,而于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项羽本记》中:“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2
结束
练习
2、文言文里,用“如(若)……”这类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的状语,常常放在形容词或动词的后边。如:
A、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B、小虫伏不动,呆若木鸡。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何......为(为什么......呢)
P91
3 《孔雀东南飞》中的“相”
(1)互相 叶叶相交通
(2)单指一方 嬉戏莫相忘
(3)相貌 儿已薄禄相
(1)师:学习
规律 两个名词,不是并列,主谓关系,就是动宾关系。
(2)水:游水
规律 能愿动词+名词,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副词后的名词,一般也做动词。
(3)妻:嫁给……为妻
规律 介词结构+名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4)舍:筑舍定居
名词+介词结构 名词一般或用为动词
P92
1、(1)操何 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2)吾与谁归 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3)不欺余 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4)未有之 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补充(5)句读之不知 用之做标志的倒装
唯才是举 用是做标志的倒装
2、(1)(相如)因跪请秦王
(2)肃追(权)于宇下
(3)(蛇)(蛇)(蛇)(草木)(蛇)
(4)(项伯)与臣游
3、(1)见……于
(2)见
(3)一夫作难而七庙(被)隳,身死(于)人手
(4)为……所